揚州:由“城市中園林”邁向“園林中城市”
1986年7月,揚州市園林管理局正式成立。改革開放40年的風雨歷程中,揚州園林在保護、恢復歷史名園的同時,加快建設新型城市公共園林,推進城市公園體系建設,打造“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園一體”的綠楊城郭新揚州。
11月14日,市園林管理局公布第一批揚州公園名錄,60個公園名列其中。市民上網進入揚州市公園名錄信息系統,即可查詢公園名稱、類別、位置、面積、四至范圍、管護單位、咨詢電話等詳細信息。據介紹,市園林部門還將陸續分批公布免費開放公園的相關信息。
園林讓城市更美麗,公園讓生活更美好。近年來,揚州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態強市”的發展戰略,以承辦省運會、省園博會和世界園藝博覽會為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作為城市發展的頭版頭條,從“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轉變,掀起一場以公園體系建設為主題的城市更新運動,持之以恒建設高顏值和高品質的園林城市、公園城市、花園城市,全面推進城市園林園藝化改造,城內處處見園、步步見景,城在園中,人在畫中。
科學謀劃城市公園體系,重塑城市格局
揚州是中國園林城市,如果說園林是古城揚州的標志,那么公園就是現代揚州作為宜居城市的標配。
如今,凡是來揚的游客,只要一走進揚州城,第一感受就是先見綠色后見城。很多來揚州的旅游者也不再只盯“瘦(西湖)、大(明寺)、個(園)”等傳統景點,遍布揚城的免費生態體育休閑公園成了旅客新落腳點。他們邊看邊羨慕揚州人的愜意生活,出門最多10分鐘就能進公園。而揚州人介紹自己所在城市時也常自信自豪地說:“隨便走,揚州城經得起看!”“我家住在公園里!”
詩意棲居,源自揚州公園體系建設。市園林管理局局長趙御龍介紹,近年來,揚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公園體系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破行政區域界限整體規劃布局,以生態片區、河湖濕地為基礎,以沿路濱河生態廊道為筋脈,科學構建郊野公園、市級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多層次的城市公園體系。
據介紹,在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揚州舍得把好地段拿出來,舍得投入資金配置設施,舍得投入精力設計謀劃,贏得了市民真心點贊。揚州建成的各類公園,生態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配套設施齊全、健身功能完備,建成一個火一個。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免費公園共353個,其中綜合公園41個、社區公園210個、專類公園28個、口袋公園74個。今年年底前還將建成5個社區公園。市民步行5至10分鐘就可以到達附近的公園,初步形成了分布均衡、層次分明的城市公園體系,惠及500多個小區的150多萬居民,市區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達18.70,相當于每個居民都有一個“綠色客廳”,極大地增強了市民的幸福度、獲得感。
“揚州實現了市民公共活動空間從以商業街區為主到以生態體育休閑公園為主的切換,使公園體系建設成為重塑城市格局的標志工程。”趙御龍說。
園林園藝“搬”到大街上,百姓“園中居”
初冬時節,行走在荷花池公園的環池步道上,一路上水綠相依,木棧道和浮橋景色優美,視線通透開闊。荷花池公園是揚州今年進行改造提升的公園之一。像這樣的公園,揚州還有很多。
揚州素有“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之譽,但傳統的揚州園林多是私家園林,主要滿足園主的個人需求,因此古揚州的魅力往往藏在深宅大院的私家園林中。
而今,揚州強調公園姓“公”,打造面向市民的開放、無障礙、全天候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今,揚州將傳統園林技術與現代公共空間建設理念相結合,積極融入古典園林造景元素,形成了“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園一體”的生態格局。
“揚州公園體系建設,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千年揚州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一次創新與革命。”趙御龍表示,揚州始終堅持以靠近百姓、均衡布局、大中小匹配為原則,把城市公園體系作為城市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功能性設施優先規劃、建設。
今年以來,我市在城市40多個出入口、匝道口、主干道交叉路口全面啟動園林園藝化改造,把私家園林“搬”到大街上,讓四方來客“人在畫中走”,讓揚州百姓“人在園中居”。
在城市新區建設中,揚州提出“公園+”理念,把城市公園作為規劃的核心要件,優先定點規劃建設,再在周邊布局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市民生活區、商業區等。
在古城區和老城區,揚州提出“+公園”理念,充分利用工廠遷移、沿河綠道等空間,因地制宜添置城市社區公園、口袋公園。
“城市是景區、處處為景點”,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到達公園綠地的要求,揚州認真謀劃,精心實施。
“建城先建綠”,我市推進道路綠化和景觀建設,打造城市綠網,數十條主次干道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路。同時,我市積極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古樹名木生長情況整體良好,城區現有古樹名木504株。目前,具有揚州園林風格的道路綠化景觀特色初步形成,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100%。
“人在街上行,如在園中游”,一批精致秀美的街頭小游園和小型市民廣場亮相,目前市區200余處街頭小游園均勻散布,極大地豐富了市容市貌景觀,增強了地方文化特色。
長效管理,綠色成果持續惠民
公園不僅要建設好,而且要管理好、使用好,才能將揚州打造成群眾滿意、歷史傳續的公園城市。
揚州對公園實行嚴格管理,在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強調公園姓“公”,必須對公眾免費、無門檻開放。政府加強公園管理干預工作,一方面發揮園林部門的行政主管作用,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聯合財政部門根據公園等級類型和功能的不同,合理核定開放式公園管護經費,建立以多級財政資金為主的城市公園管護經費保障制度。
同時,積極探索地方立法管好公園。去年12月1日實施的《揚州市公園條例》,是江蘇省首部關于開放式公園的法規。《條例》通過立法固化了公園體系建設成果,明確公園體系發展和保護專項規劃,經市政府批準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如果確需變更,公園數量和面積不得減少。
過去老百姓擔心,這些公園大多處在黃金地塊,以后會不會改作商業用地?對此,《條例》通過立法固化了公園體系建設成果,給老百姓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此外,我市還采用多樣化、多渠道的監督方式,保障公園體系建設。一是制定《揚州市公園體系建設與管理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完善的評比制度,將公園管理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目標任務考核體系。二是建立由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民代表、新聞媒體記者組成的評價人員體系,使公園管理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三是推廣全市公園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招募“公園管家”,鼓勵志愿者參與公園管理。
趙御龍表示,近年來,揚州公園城市建設作為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和承載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通過完善交通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生態工程建設等舉措,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贏局面。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揚州城市規劃首由國務院批準 規定城建用地
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發布消息: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批準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原則同意《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