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會有多大想象力
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市正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下稱《規劃》),方案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00萬。
《規劃》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
據透露,規劃將從實施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住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機遇,從區域層面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格局。這說明,此規劃將最終成為國家戰略。果真如此,那這將會是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之后第二個列入國家戰略的“區域協同發展”規劃。
其實,早在2017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中就提及,上海應“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近期也批示要求“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規劃》出臺的背景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型城鎮化進入新階段,未來中國的城市化將以圍繞著核心城市的城市群為發展方向;二是對于一線城市的擴容難題已經不再局限于行政區劃的調整手段,而是傾向于區域協同發展模式。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公認的大型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而在中國,截至2018年3月,國務院已先后批復9個國家級城市群。
這些城市群的崛起,很大原因在于包括地鐵、輕軌、城際鐵路在內的軌道交通擴展了通勤的有效半徑。比如,昆山、嘉善等地通過軌道交通連接上海市區;佛山連接廣州,東莞連接深圳;天津和北京的連接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一線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容量的限制導致這些城市先后出現了“大城市病”。這幾年一線城市陸續開始向外進行城市功能的疏解。而囿于目前行政規劃的限制,這種擴容的過程當中也遭遇了諸多難題。
《規劃》實現了上海的實質性擴容
最好的解決方式當然是重新調整行政區劃,但這種方式更適應于同一省級行政區內的調整,比如,四川簡陽市劃入成都市管轄;深圳通過深汕合作區,獲得了400多平方公里的“飛地”,面積擴大了四分之一。而對于跨省級行政區的調整并非易事,解決方式只能是區域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就是最早在國家層面的探索者。雄安新區的設立同樣是北京疏解的重要承載空間。這些區域協同發展使得北京事實上獲得了疏解空間。
在長三角地區,“三級運作”區域合作機制在2008年就已出現。2018年初,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選派17名骨干進駐上海共同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要負責研究擬訂長三角協同發展戰略規劃以及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協調推進合作中的重要事項和重大項目等。
此次《規劃》的出現,就是這一區域合作機制的產物。當然,此次的《規劃》小于長三角區域規劃,并不涉及安徽省,也排除了南京、杭州等區域核心城市,但并不妨礙這一《規劃》的現實意義,它意味著“上海大都市圈”即將正式誕生,也實現了上海的實質性擴容。
更重要的是,這種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的出現,意味著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上的轉變。
(作者為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