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推動大灣區旅游業一體化發展
今年3月剛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的林建岳,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著濃厚的感情。
“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表明中央對港澳同胞的重視和支持,極大鼓舞了香港各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信心。”林建岳說。
作為香港著名企業家林百欣之子,林建岳多年來專注文化旅游與娛樂業,對香港文化旅游發展貢獻良多。他如今的身份是香港旅游發展局主席、麗新集團主席,2015年獲頒金紫荊星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海橫琴,由麗新集團重金打造的綜合旅游娛樂項目“創新方”進展順利,目前正籌劃興建橫琴禮德學校。
“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的關鍵不是‘誰做龍頭’,而是要錯位協調發展,實現共贏共享。”林建岳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合作奉行“共贏共享”理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應合力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作為香港旅游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在共建世界級旅游區上首先發力。隨著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等大型基建落成通車,大灣區交通網絡逐步完善,“一小時旅游圈”不再是“空中樓閣”,大灣區旅游業大格局已經形成。應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發展的協調統籌,確立大灣區全域旅游戰略,研究制定規劃,解決大灣區旅游合作發展的重大問題,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阻礙,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區。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是林建岳關注的重點。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科教資源正在向世界一流灣區看齊。他建議可探索設立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大學”。
林建岳說,盡管目前港澳優質大學積極到大灣區其他城市開設分校,但這種模式不能滿足大灣區統籌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需要。應在國家支持下,立足大灣區產業優勢和戰略發展需要,聯合成立國際一流的專門性大學。
“一小時生活圈”讓大灣區共贏共享
南方日報:您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有何期待?如何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戰略?
林建岳: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表明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對港澳同胞的重視和支持,極大鼓舞了香港各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信心。當前全球經濟合作奉行“共贏共享”理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應如此。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的關鍵不是誰做“龍頭”的問題,而是一同思考如何通過城市間的錯位協調發展,實現“共贏共享”。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一小時生活圈”,要突破哪些體制機制障礙?
林建岳:一方面,應優化通關及稅務安排,加快區域融合。比如可延長現有口岸的通關時間,讓更多口岸提供24小時通關服務;優化現行的“電子無縫清關”,加快清關通關速度等。
另一方面,利用好高層協調機制,統籌灣區發展,完善城市規劃配套。通過高層協調機制,統籌研究和解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配套的問題,并妥善處理地區發展差異衍生的矛盾和阻礙,推動大灣區內各大城市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一小時生活圈”。
搭建平臺促進全球創新成果產業化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前可以從哪些方面突破?
林建岳:我個人有兩點建議,一是集中粵港澳三地高校的優勢資源,設立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大學”。建議在國家支持下,立足大灣區產業優勢和戰略發展需要,聯合成立國際一流的專門性大學。
二是在大灣區搭建國際創新平臺,對接國際創新資源。一方面吸引國際企業進駐投資,另一方面鼓勵本地企業主動與國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快形成大灣區的創新產業鏈。
南方日報: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一流人才集聚。大灣區如何加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加強灣區內部人才流動性?
林建岳:要創造更多便利、營造更優環境,鼓勵年青人參與創辦創科企業。比如提供更多稅務等方面的政策優惠,為初創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劃定專門的青年創業園區等,將大灣區打造成年青人的創業基地。同時,要將落馬洲河套地區打造成一個開放型及多元化社區,凝聚各地的創意和科技人才。
應加強“郵輪經濟”合作
南方日報: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獨特優勢是什么?
林建岳:香港要發揮金融市場開放、出入境相對開放和簡易、采用普通法制度、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言、與國際商業市場完全接軌等多方優勢,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大灣區建設的優勢。
香港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提供優質要素支持,如高質量的商品、技術、服務、人才、信息等。
同時,香港可為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和治理提供經驗借鑒,幫助引進規范化、制度化和精細化管理舉措,提供相關人才和服務。
南方日報:粵港澳大灣區要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其中,三地如何聯動打造“旅游一體化”品牌,建立“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線路?
林建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旅游業需要有全球視野,要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區。大灣區城市群旅游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互補性強。應善用香港開放、國際化的優勢,推動大灣區旅游一體化,將香港打造成為大灣區旅游“一程多站”的起始站,并設計不同路線,逐步解決目前旅游市場單一、產品不足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中國郵輪旅游市場或將保持40%的年均增速,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郵輪目的地和客源市場。因此大灣區應加強“郵輪經濟”合作,尤其是香港、南沙等優勢明顯、基礎較好的地區,應率先探索。
三地可共建“生態環保園”
南方日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香港如何發揮優勢,推動灣區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促進城市群可持續發展?
林建岳:粵港澳大灣區應打造成“綠色大灣區”,提升區域內城市公共服務和環境質量,共同保護跨區的海洋生態。建議三地政府聯合制訂完整的政策發展環保科技,包括協調三地業界推動環保研究,加強合作研究廢物處理技術,開拓可再生能源等。
同時,三地政府還可共建“生態環保園”,鼓勵企業在園內設立回收加工廠或再造品生產線。
香港則應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重點發展綠色金融。未來大灣區需要推動大量環保項目,香港應作為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的重要平臺之一,為投資回報期較長的環保項目籌措資金。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頂級定位!成渝城市群大變局
今天,或將成為成渝城市群發展歷史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日子。【詳細】
粵港澳灣區多個城市開發超國際警戒線
4月2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重要過江通道南沙大橋(虎門二橋)正式通車,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后首個投入使用的超級工程,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通新的動脈。目前,遍及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和內部的【詳細】
城市規劃理念的中外碰撞
主講嘉賓【詳細】
何興華:人居實踐視野中的小城鎮規劃新思維
2018年11月25日下午,2018規劃年會專題會議十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