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在鄉村文化鏈條中的位置
藝術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提煉和演繹鄉村生活元素,賦予它審美功能,產生新的價值。比如竹籃的加工工藝,可以提煉出來講故事,用鄉村的語言和現代設計進行重新建構,建構的過程是對生活品質的提高。階層的不同,導致了需求的多元。
在鄉村實踐中,藝術邏輯的核心并不在于以何種藝術形式和語言來參與鄉村振興,而是在了解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理解當地社會結構的基礎上,融合不同階層的需求,建立起融合開放的平臺,創造交流與對話的機制,共同重塑鄉村社會和文化生活。
2018年8月,上海美術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在莫干山共同開展“鄉村重塑,公共藝術再行動”暨“長江上下:公共藝術國際行動計劃”之時,在了解當地業態發展的情況下,生發了舉辦民宿藝術節的想法,得到了眾多民宿業主快速和積極的響應,明確反映了民宿業主的認識和直接需求,提升休閑產品的文化價值, 成為大多數業主的共識。
這一想法的基本出發點是對藝術的功能和目的的思考,即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服務功能,它所承載的價值也不應游離于公眾生活之外。在交流中,一位前村支書說,這里的土地土壤、竹子資源異常豐富,但大家主要是通過打工來維持生活,支書的身份是可以不停地調換的,但謀生不會變。很多人離開村莊去打工,留守在這里的人則多多少少都會有點主意。如果藝術家們能夠把竹子這個行業重新振興起來,讓居住在這一帶的居民有比外出打短工更多的生活來源和生活方式,同時又不離開家鄉,這會是一種很好的結合。
在與村民的接觸中發現,其實他們并沒有以城市眼光看待鄉土的情懷。普通村民和當過村干部的支書都表示,他們并不懂也不需要去懂藝術是什么。藝術家來到這里,是否能夠給這個鄉村帶來更多的變化?這才是最根本的。這種態度,也決定了藝術家與村民的合作是一個互相磨合和理解的過程,在藝術家看來的公共藝術改變鄉村,對于村民來說,也許僅僅是一個活計,盡管他們對于這種改變持歡迎的態度,甚至抱著某種程度的期待,對手藝、鄉村生活的認同,建立在經濟狀況改善的基礎上。
不同階層對于藝術所產生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建立在不同階層的生活需要和利益之上,也由各人的眼界所決定。公共藝術需要的是關聯當地不同的信息,挖掘不同的資源,并把這些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使人們對自我,對鄉村的認同更加自覺。
非遺傳承人宣國維積極幫助青年藝術家們實現自己的想法。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他個人的竹編手藝和個人的生活方式,變成了莫干山的傳統文化的象征,這不僅令人自豪,更多的是對個人發展和個人榮譽感的肯定。生活需要與人的社會認同這一心理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這一點,在經濟水平和文化層次越高的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與藝術家的共同創作中,年逾古稀的老人不僅幫助藝術家實現想法,也興奮地挑戰自己的技藝。
藝術參與鄉村發展,實際上是在應對不同的關系。例如,還掌握著竹編技藝的人,基本都超過了六十歲。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是他們生活條件最苦的時候。因為當地盛產毛竹,而毛竹不能食用,只能作為商品,但在當時道路并不暢通,只有通過放簰(編注:放簰是借助水流運送木材)的方式帶來收入,發展經濟。村里的文化老人王鳳鳴先生,現年已經八十五歲,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文化人,在年輕的時候,也必以竹子、放簰為生,對于放簰的河流,對于這個行業的歷史發展仍保持著鮮活的記憶并且樂于講授給青年人聽。在放簰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祭祀活動,寄托著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也凝結成村民們特殊的心理活動和歸屬感。
當地自然資源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工業化生產大幅發展的背景下,竹產業的衰落,使得在產業結構不完整的情況下,需要另外一種產業結構,第三產業來填第一、第二產業的不足。
民宿行業的興起,改變了產業結構的單一。比如,有些村民月生活消費在一百元左右,這在城市人聽來匪夷所思,以城市的角度和以鄉村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主體不同,結論也不同。村民們把資金主要花費在房屋建設上,沿襲了農業社會的一貫傳統,他們的作息也是最節能、最環保的,也影響到他們的消費結構,肯定了對原有生活方式的認同,以及對新生活方式的適應。
此外還存在著另一些關系層面。第一是本地人進與出的關系,也就是說留在本土的當地人與返鄉的當地人之間的關系。第二是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外來者與當地村民的關系。第三是當地歷史文化與當下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鄉村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研究和處理這些關系,將藝術作為一種手段和媒介來融合這些關系,或許是比行政命令更為有效的方式。
公共藝術參與鄉村的發展,至少是在莫干山這樣一個經濟條件比較發達、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它的黏合作用,能夠把不同的需求聯合起來,借助藝術這種方式來共同發聲,串聯起不同社會階層的需求,使社會階層之間產生必要的互動,從而產生資源的流動和身份的轉換。
很多民宿主、茶商和其他企業界人士,有著離開本土外出學習和工作的經歷,有意識地保護鄉村文化,把都市的現代文化融入到鄉村文化中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不僅從經濟角度而言,從文化生活的角度來看,目標都是減少差異、趨向平等。鄉村文化的發展,不是孤立和隔絕的,城鄉之間的關系,體現在鄉村藝術活動的各個方面,藝術參與鄉村實踐,也是搭建鄉村與都市的橋梁。
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的身份也在悄然變化,模糊了藝術家、社會學家,甚至是企業家的身份。在鄉村開展公共藝術,它的內在邏輯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并非要與當地無縫對接,才能做出更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其核心在于針對不同階層的需要,在調查實踐中理順關系,以理性的方式來實現它的社會成果轉化。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公共藝術如何激活城市與鄉村
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超岀想像,各地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在探索中,問題也不少,有些脫離實際,盲目建設,生搬硬套等,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央美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詳細】
城市景觀現狀令人擔憂 公共藝術為誰服務?
由于公共藝術對于城市美化和形象塑造方面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它在當代中國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不可否認我國公共藝術發展時間較短,還處于向國外學習和探索時期。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固然對于社會文明、城市形象、公眾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拙劣的作品對于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樣巨大。【詳細】
青島:地鐵公共藝術凸顯城市魅力
放眼國際,不少國家和城市都十分注重地鐵文化建設。英國倫敦的地鐵文化特色是一線一色,功能為主;德國地鐵設計前衛,色彩應用極致,注重細節;日本地鐵則崇尚極簡主義,模塊化、功能化;法國巴黎地鐵則是藝術集中營,浪漫主義色彩濃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