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無圍墻 古跡能否拆墻透綠?
杭州西湖徹底打破了景區圍墻,與城市融為一體
近段時間,西安唐玄宗舊日府邸興慶宮是否拆墻引發爭論,城市是否應該打開古跡圍墻,還綠于民?近日,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國內已有相當數量的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其中大部分已無圍墻。拆墻透綠,開放公園,把城市“種”在自然里,正成為一種趨勢。但對于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不能一刀切或一概而論,應因園而異。近日,湖北省社會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所長馮桂林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現實情況 多數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已無圍墻
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在國內并不少見,如杭州西湖、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雁塔、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等。這些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多數已無圍墻,同時也讓城市面臨管理重責。
這些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有的完全沒有圍墻,有的是“另類圍墻”:以新建的其他建筑結構圍擋、或以網狀形式的綠色柵欄圍擋、或將磚墻改造成低矮的玻璃墻……
當然,并不一定是有了圍墻就可以做好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工作,相反,如果真正足夠重視,加強管理,即使打開古跡圍墻,也能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址。
例如,在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遺址文物只是被象征性圍起,并注明文物歷史,古跡與園景自然地融為一體;在曲江池遺址公園,重要的明代文物被全透明玻璃罩保護著,園區除了古色古香的路燈照明之外,沿途裝有安全監控攝像頭,游客在安全地享受“綠水青山”的同時,接受著文化歷史的熏陶;在唐城墻遺址公園,開放的綠地小道、五彩繽紛的夜景燈光、24小時不間斷的保安巡邏為市民提供了散步、夜跑、賞景的絕佳“打卡”之地。
此外,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拆墻還意味著提升改造、綠地擴增。圍墻和商戶的拆除,復綠并且與街道融為一體,公園的綠色在街上就能感受到。
作為國家5A級景區的杭州西湖,是中國唯一的湖泊類世界文化遺產。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2002年初,杭州正式啟動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經過5年,徹底打破了景區圍墻,拆除了西湖周邊違章建筑,修復重建了一系列人文景點,完整地將西湖的每一寸綠地和水面交給了市民和游客。西湖重現了“一湖映雙塔,湖中鎮三島,三堤凌碧波”的美景。
專家說法 古跡的圍墻拆不拆不能一刀切
“考慮到社會現實問題,并不是所有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都適合拆掉圍墻。”近日,湖北省社會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所長馮桂林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鼓勵后期人為建起來的濕地公園、綠地公園或是史料價值不太高、能夠把控好保護工作的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拆圍墻開大門。這樣更加方便市民入園,使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讓市民和游客可以在城市里守望大自然。”馮桂林說。
他表示,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的數量和開放程度,成為了衡量一座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準。拆墻透綠,城市就可以擁有更多高品質的綠地,形成“城中有園、園中有城”。
“但對于有著珍貴文物、館藏文化,以及重要史料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草率拆掉圍墻,可能增加安保成本,也會對文物古跡保護帶來一些不可預知的影響。可以考慮‘因園制宜’,不完全拆除或建‘另類圍墻’。”馮桂林說,因為這類公園對文物古跡保護有特殊要求,珍貴古跡一旦破壞將不可復制,是極大的損失。
馮桂林認為,墻是人建起來的,公園有圍墻,一方面是便于收門票,另一方面是便于管理。拆墻透綠是對市民素質和公園管理水平的考量和挑戰。“對于結構復雜,有著珍貴館藏文物的歷史文化遺址類公園,還需謹慎對待,進行科學論證后再決定是否拆墻”。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合肥逍遙津公園西圍墻明年將“拆墻透綠”
12月14日,記者從合肥廬陽區獲悉,該區已制定出明年綠化“作戰圖”,公園、街頭游園、道路、老舊小區等,均將在園林綠化方面增量提質。其中,逍遙津公園西圍墻將“拆墻透綠”。【詳細】
東營不斷完善城市景觀 “拆墻透綠”還綠于民
“拆墻透綠”是2012年山東東營市實施的城市道路立面改造項目。東營市東城城區對南北方向的兩條道路以及東西方向的6條道路陸續進行“拆墻透綠”,8條道路分別為東三路(黃河路至濰河路路段)、膠...【詳細】
蕪湖市中心城區及主干道"拆墻透綠"
按照“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的總體要求,我市進一步實施中心城區及主干道拆墻透綠工程,目前全市51條道路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拆墻透綠及街景綠化,工程總體預計在2013年3月底以前完成。【詳細】
合肥市園林局擬申請“拆墻透綠”立法
據報道,合肥市五十中東區修圍墻,防止小販向學生兜售三無食品,合肥市園林局表示學校的做法不妥,此舉違反了合肥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建議學校通過加強管理來保證孩子的食品衛生安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