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吳良鏞:建筑可閱讀,城市有溫度
背景介紹:吳良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其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2012年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清華大學 吳良鏞先生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軸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及社會轉型漸次展開,中國的城市以一種日新月異的姿態生長,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都在大大增加,人居環境從工業化時期的整齊劃一到后現代化的特色創新,從鋼筋水泥到追逐人文生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人居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也在不斷跨越一個又一個的臺階。
文以載道:人居環境研究的理論突圍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一間破草屋內,18個農民擬定契約發誓“寧愿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沒過多久,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農業生產突飛猛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進城的序幕由此拉開。
1980年以后上山下鄉的知青返城浪潮興起,約2000萬知青和干部返城就業。此外,城鄉集市貿易開放、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對外開放戰略實施及沿海經濟特區的創辦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鎮化的迅速擴展。
中國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體崛起,不進推動了城鄉的現代化發展,同樣也帶來了城市建設盲目開發、資源浪費、粗制濫造、環境污染以及特色丟失等一系列問題。人居環境問題開始凸顯,對人居環境的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專家學者的關注。
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大會的學術報告中,吳良鏞、周干峙、林志群等人提出“人居環境學”這一新的學術觀念和學術系統。
1999年6月,在世紀交接之際,國際建協在北京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會議一致通過吳良鏞先生起草的《北京憲章》,憲章以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為基礎,提出“建設一個美好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也標志著吳良鏞先生的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被全球建筑師普遍接受和推崇,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筑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2001年,吳良鏞先生出版專著《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現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標提供理論框架。2010年,人居環境科學作為原創性重大科學技術成就獲得“陳嘉庚科學獎”,201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良鏞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匠人營國:人居環境科學的實踐突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說,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各類資源逐漸向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聚集,交通擁擠、住宅短缺、破壞自然等“城市病”凸顯出來。而首都北京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早已發展成為特大城市,截止1999年,北京地區人口增加到1257.2萬人,城市的系統功能越來越復雜,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確立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城市規劃指導思想和方法體系,保證城市發展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成為重中之重。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自1999年1月,吳良鏞先生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資助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的基本理論與典型范例”正式立項,其主要課題即為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的發展規劃研究,研究確立了地區規劃的一些基本思路,如核心城市“有機疏散”與區域范圍“重新集中”的結合、明確劃定保護地區或限制發展地區、“交通軸+葡萄串+生態綠地”的發展模式等。
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吳良鏞先生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制定者,把他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寫進了新編修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了北京近10年來的建設發展。
此外,吳良鏞先生還積極參與了多個城市與地區的規劃研究和實踐,如廣西省桂林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三亞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天津、徐州、無錫、蘇州等地城市空間規劃的戰略研究和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筑環境規劃等等。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吳良鏞先生對城市規劃和人居環境建設的指導也推動了當代社會生態城市、人文城市的建設發展。
謀萬人居——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建設
快速的城市化除了推動經濟的發展以外,還同時改變了城市環境面貌,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被沖淡,“千城一面”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成為主流。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設”。
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著力打造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其中特別提出了“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新時代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人”為核心,將人居環境傳承與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
事實上早在20年前,以人為本、傳承文化的舊城改造早已開始,以菊兒胡同為基點,吳良鏞先生開始了探索舊城保護與發展、實現“改造更新、新舊結合”的試驗。在吳良鏞先生眼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建設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爛不適宜者,順其肌理、循序漸進的有機更新。
在菊兒胡同的改造工作上,吳良鏞先生將傳統四合院與樓房單元的居住形制相結合;在建筑設計上,增加了廚房、衛生間等現代設施;在建筑形式上,借鑒南方建筑的色調,并與北京舊城的肌理結合,保持了城市風格的統一。菊兒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動了舊城改造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1993年該項目獲得了“世界人居獎”與“亞洲建協建筑設計金獎”,這也是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中國項目。
吳良鏞傾心投入菊兒胡同改建工程
吳良鏞榮獲1992年度世界人居獎
吳良鏞先生曾說:“與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筑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現如今,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在城市學習工作、結婚生子、買房置業,然而,沒有文化的傳承和人文環境的塑造,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只會讓駐留的城市居民毫無歸屬感。好的建筑和好的城市建設才能讓人感受城市的溫暖。
吳良鏞先生早年投身抗戰,目睹國破家亡,立志家園重建,秉持“謀萬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營國”的事業精神,畢生致力于祖國的城鄉建設。
作為科學家,創建人居環境科學,成為中國城鄉建設的基礎理論,為世界人居環境建設提供指引;作為建筑與城市規劃學家,成功開展實踐范例,建言政府決策,推進了我國城鄉建設的科學發展;作為建筑教育家,培養了一批領軍人物和骨干人才,引領學科發展,奠定了中國建筑教育的國際先進地位。
吳良鏞在7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創建一門學說,致力一生實踐,成為一代大師;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為中國以及世界人居環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