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建強:基于品質提升的城市更新與修補
城市品質提升的背景與意義
品質提升不僅是我國城市建設目前關心的熱點話題,同時也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城市發展到一定成熟階段必然面臨的重要議題。
從大的國際趨向來看,追求城市高品質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的后物質價值觀相比物質價值觀而言,更重視歸屬感、生活品質與自我表現。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需求層次會發生變化和升級。普華永道在《機遇之都7研究報告》中認為城市的發展分為生存、基礎、進階和生活品質四個階段,影響人們決定留下還是離開一座城市的因素,不再是經濟因素,而是全球認可的卓越的生活品質。聯合國人居署《新的城市議程》指出我們共享的城市愿景體現在可以在韌性和永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定居、生產,并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可以看出,人類文明進程到一定程度必須走向對品質的追求,發展經濟的核心目標并不在于盲目追求GDP的增長,而在于最大程度地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生活品質已經成為人們定義城市,選擇城市和建設城市中最重要的考量標準,生活品質的構建決定城市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
從我國的現實背景與需求來看,城市開始進入內涵提升和品質優先的新階段。
2012年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思路。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需要順應現代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強歷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2017年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通過綠色、智能、人文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式,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住建部針對我國城市建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積極推進“城市雙修”工作,展開了城市品質提升的探索之路。許多城市相繼出臺了相關行動計劃與實施計劃,西安制定《品質西安建設補短板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南京專門提出《南京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成都提出優功能、優產業、優形態、優空間和優方式的“中優”規劃優化方案,廈門則提升廈門島環境品質的若干規定,青島制定《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建設美麗青島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等。
關于城市品質的認識與理解
城市更新與品質提升是國際城市規劃學術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豐碩的學術思想與成果,為今天我們認識和研究城市品質打下了基礎。
首先基于大數據整體的文獻分析判斷。
在web of science和知網中以“城市品質”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看到國外對城市品質研究建立在對人和社區的關懷的人文背景之下,在城市發展和更新則日益關注人的需求和生態導向,通過城市規劃和城市政策在可持續、環境品質、生活品質、社區發展、公共健康等領域不斷探索。我國對城市品質研究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在城市發展從增量走向存量過程中,通過城市設計在城市文化品質、環境品質、空間品質、生活品質等領域不斷探索,逐漸走向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品質提升之路。從地區來看,浙江、杭州成為最為關鍵的重要城市,所以今天在杭州舉辦年會,圍繞這個主題討論是非常有意義的。實際上從歷史長河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天堂”本身就是了一種品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種向往在大地上的真實體現。
我們再看文獻發展的規律。對比核心數據庫年度文獻量趨勢分析發現,國外關于城市品質的關注時間比國內較早國際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關注,然后持續升溫。而我們國家應該是1990年代初開始,到現在逐漸走向高潮。對比國內外關于城市品質的關系云發現,城市品質在國外的研究領域偏向于人文社科方向,偏重于考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態的可持續,而國內的相關領域偏向于城市相關特質的品質提升和空間塑造,并逐步轉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
其次是對城市品質的相關理論研究。
關于城市品質方面相關的學術思想與理論的提出,是隨著對過分崇尚理性而忽視人性的以功能為主導的現代主義城市規劃進行不斷反思與批判的結果。我們熟悉的簡·雅各布斯,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對大規模改建進行了尖銳批判,認為小規模改建是有生命力、有生氣和充滿活力的,指出與城市生活質量最為相關的是城市多樣性,并提出了大家熟悉的城市活力理論,認為多樣混合且高密度傳統街區才能保證城市健康發展。還有楊·蓋爾,他著名的理論是倡導人性化的城市,認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生活是城市必須具備的品質,他長期關注人和人的關系,營造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彼德·卡爾索普是新城市主義的核心人物之一,致力于社區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倡導可持續的城市社區。魯特·維恩霍芬是幸福科學研究的先驅,認為幸福是可以用來作為評估社會進步的指標,通過建立世界幸福數據庫,揭示了人類生活品質與幸福的關系。
還有我們尊敬的吳良鏞先生,吳良鏞先生作為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倡導廣義的、綜合的觀念和整體的思維,建立了融貫建筑、規劃、景觀等學科領域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體系,為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
總的來看,城市品質提升是在解決了基本的基礎設施和住房條件改善之后,邁入到城市發展新階段的關鍵環節,它更加突出以人為核心和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并從環境、文化、空間、活動、設施等方面,營造有魅力、有特色、有活力的富有人性化空間場所的城市人居環境。
良好空間品質的要素及評價
到底良好空間品質有哪些要素,又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這對于做出好的規劃設計和開展城市更新與修補工作十分重要。
第一方面,認知良好空間品質要素。
通過研究梳理,可以將良好空間品質的構成要素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優美的城市人居環境。城市發展是以城市自然稟賦為依托,以時間沉淀為基礎的,優美的城市人居環境,就是在充分尊重自然、尊重時間、尊重人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清晰的總體布局、有序的景觀結構以及豐富多樣的空間層次。
(2)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是由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和不同種族的人構成的,正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各種交流,賦予了城市空間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使城市充滿了多色彩、多情調的公共生活氣氛,要讓城市公共空間為人們提供生活舞臺。
(3)完善的城市公共設施。公共設施是市民公共活動得以實現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們生活的物質環境表現,尤其需要關注一些與人的生活直接相關的生活服務和公益性設施。
(4)綠色的城市出行方式。使人不再受機動車的干擾,可以非常隨意地在城市休閑與漫步,尤其在一些城市的濱水地帶,良好的步行環境往往為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宜居環境。
(5)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一般新城相比,歷史城市往往具有更大的魅力和底蘊,這主要是因為歷史城市往往保存著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構成城市良好品質的關鍵要素,正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存在使得城市更加富有歷史感和層次感。
第二方面,建立品質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品質評價體系是衡量城市價值判斷與城市認知的重要標準。從整個國際來看,聚焦在人居環境、社會經濟、規劃設計這三個主要視角。人居環境方面,主要有聯合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數、美國LEED-ND可持續社區評估體系、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蓋普洛世界民意調查、淺見泰司的居住環境評價指標、城市宜居性評價、宜居城市科學評價體系以及人居環境科學評價理論等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社會文化視角方面,主要有經濟學人全球宜居性調查、美世生活品質指數、ISO城市服務與生活質量指標體系、財富雜志全美宜居城市評價指標、WTO健康城市指標、Monocle最宜居城市報告、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普華永道基于生活品質的城市機會報告、李光耀學校公共政策全球適宜居住城市指數等評價指標體系。城市設計和我們更加直接相關,是基于人性化的體驗考量,主要有城市設計評估體系、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評估、哈米徳·哈瓦尼的綜合性標準、溫哥華地區宜居區域戰略規劃等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關于城市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有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品質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城市宜居性評價等指標體系。
品質提升導向下的城市更新
建立“以人為本”的更新目標價值體系。
在品質提升導向下,城市更新與修補如何開展,首先從人居環境、公共空間、公共設施、交通出行、城市文化等方面建立以人為本的更新目標價值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南京在“資源重組、空間重構、品質重塑”的思想指導下,對新秦淮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要素進行優化重組,提出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保障、資源保護利用、空間形象塑造、支持系統完善等目標。上海的有機更新提出更加關注空間重構和功能復合、更加關注生活方式和空間品質、更加關注城市安全和空間活力、更加關注歷史傳承和特色塑造、更加強調“低影響”和“微治理”以及更加關注公眾參與和社會共治的更新目標。這些均體現了更新目標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
倡導漸進的“針灸激活式”更新與修補。
經過過去大刀闊斧的大拆大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常態,就是針灸式激活、小規模漸進。西歐城市更新的發展歷程表明,城市更新方式已從急劇外科手術式的推倒重建轉向小規模、分階段和適時的謹慎漸進式改善,強調城市更新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更新過程。“城市雙修”是基于我國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對過去采取“大拆大建”模式的一種批判與修正。新時期提出“城市雙修”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改變過去外延式的城市發展路徑,由擴張性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強調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倡導采取一種漸進的“針灸激活式”有機更新方式,走向以人為本、文化傳承和生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日常的人性化空間營造與品質提升。
目前許多城市注重大尺度的城市更新,對近人小尺度的許多城市公共生活的具體細節和人際交往的街道場所卻缺乏考慮。其實城市是由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和不同種族的人構成的。正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的各種交流,賦予了城市空間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使城市充滿了多色彩、多情調的公共生活氣氛。因此,城市更新應高度關注“人”的要素,在設計中注重滿足各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居民的需求,提供能適合人的宜人活動空間,如林蔭道、步行街、廣場、巷弄、碼頭以及小橋等。巴黎塞納河兩岸的環境整治進一步加強人性化,將原來一些沿河的上下通道改造成游客可以在那觀看行人和游船景色的休閑區域。北京制定了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上海制定了街道設計導則和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等,其目的在于創造更人性化、更有溫度的城市。
運用多種途徑因地制宜提升城市品質。
因為每個城市處的階段不一樣,它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多種途徑,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來提升城市品質。有的是需要借助重大事件,通過競爭力和社會凝聚力來提升城市的發展活力;有的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城市的功能;有的城市或地區需要通過一些文化創意或者老工業更新改造來進一步促進城市產業升級和轉型。有的歷史地區可以采取保護性整治與更新,通過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挖掘和地區活力的重塑,促進歷史地區的整體復興。還有的和群眾生活條件改善直接相關,通過老舊小區功能提升和環境改善,提升人們的居住生活品質和環境條件。
建立社會廣泛參與和多方合作長效機制。
作為注重日常城市居民生活和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創造的城市更新,如果沒有居民與相關利益者的全面參與,只能是一句空話。需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與開放的設計程序,讓城市更新涉及到的居民、政府、專家、開發商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能夠參與其中。政府是城市更新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市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支撐和潤滑劑,社會和公眾是城市更新的主體。需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政府主導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與群眾的集體智慧,加強多方的溝通、合作與參與,推動城市更新目標的制訂與實施,以滿足日常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創造富有生氣和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環境。
小結
追求城市高品質成為國際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以人為本的幸福最大化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只有對高品質生活能做出回應的城市才能良性地走入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簡·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論、楊·蓋爾的人性化城市、彼得·卡爾索普的新城市主義、魯特·維恩霍芬關于幸福度指標研究,還是我國吳良鏞先生提出的人居環境科學,其宗旨均在探討如何營造良好的城市品質,如何建設富有活力的宜居城市,如何更好地讓城市成為關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園。
我國已進入內涵提升和品質優先的新階段,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局面,應建立“以人為本”的更新目標價值體系,倡導漸進的針灸激活式更新與修補,關注日常的人性化空間營造,運用多種途徑因地制宜提升城市品質,建立社會廣泛參與和多方合作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品質提升導向下的城市更新路徑與措施。
作者為學會理事、城市更新學委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