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的10個關鍵詞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標志著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批復對城市副中心未來發展建設提出了系列要求,應該如何理解?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帶您了解批復中的十個關鍵詞。
一、新時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強調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城市。
對此,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解讀,就是要通過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典范。
精心規劃方面,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突出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嚴謹細致做好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
精致建設方面,更加注重濱水、街道、綠化等城市公共空間的精細化建設,提升建筑品質,建設新時代的精品力作,讓城市經得起品味、耐得住細看。
精細管理方面,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化管理城市,盡快形成與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建立以家園為單元的城市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城市網格化管理水平,實現街道辦事處管理與家園規劃建設的融合。
精準服務方面,結合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建設,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閑、交通、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處理好和中心城區的關系,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時更好加強對中心城區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就是發揮城市副中心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帶動作用,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加強中心城區對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更好地做好“四個服務”,有效改善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城市環境,為治理大城市病創造條件。
三、三個示范區和六個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明確要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為首都一個新地標。
其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和諧文明的美麗家園,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形成功能聯動、融合發展、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是指城市副中心未來要實現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攜手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四、一帶一軸多組團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遵循中華營城理念、北京建城傳統、通州地域文脈,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形成“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
一帶指依托大運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的藍綠交織、凸顯公共空間魅力的生態文明帶,總長度約23公里。一軸指依托六環路建設的功能融合活力地區,是一條清新明亮的創新發展軸,總長度約14公里,現狀六環路入地改造建設六環公園。
多組團則是依托水網、綠網、路網,形成的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通過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加強對各組團之間的均衡配置。
五、北京新的兩翼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堅持高質量發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
規劃提出要處理好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差異化發展的關系,避免同構化,與雄安新區共同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延伸,實現一核兩翼共同促進首都功能優化提升。
六、一河三城、一道多點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點”整體保護格局,構筑全面覆蓋、亙古及今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
通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既是傳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陸路之通,留下了路縣故城這一重要遺址,又是匯聚大運河文脈的水路之通,沿河筑城、因水而興,串聯通州古城、張家灣古鎮,還有“三廟一塔”建筑群等一系列文化遺存。
其中,一河指貫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運河;三城指路縣故城、通州古城和張家灣古鎮;一道指東西向燕山南麓大道,這是歷史上北京地區沿燕山山前通往遼東地區的一條交通廊道;多點包括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地下文物埋藏區、傳統村落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規劃提出依托特色景觀與歷史文化遺存劃定文化精華區,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景觀體系,形成全覆蓋的運河文化傳承體系。
七、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建設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沒有城市病,意味著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良好的職住關系,更優良的生態環境,更堅韌穩固的城市安全體系和更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堅持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構建不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綠色交通系統,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點功能區周邊混合配置公寓,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之間軌道一次換乘即可到達。
在公共服務方面,結合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構建5—15—30分鐘生活圈,實現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達各種便民生活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享有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30分鐘可享有豐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務。
八、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要“推進老城區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實現新老城區深度融合,為老城區復興注入新活力。”
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不是在白地上建設一座新城,而是在原通州新城的基礎之上進行優化提升。因此,要在老城區做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以舒適宜居為標準,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設強度,保持老城區的風貌格局,構建均衡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充分挖潛老城區存量土地資源,優先補充公共設施短板。
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附屬設施,增補小微綠地,推進停車位改造和市政設施擴容,打通堵點、理順脈絡,讓老城區脫胎換骨。新老城區將實現水網、綠網、路網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空間、功能、社會深度融合。
九、城市副中心質量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努力創造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城市副中心質量”。要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到規劃建設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
這就要求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實現規劃決策、管理、執行的標準化。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從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個方面,構建76項核心指標體系。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在土地資源整理、產業發展政策、投融資體制機制、審批制度等重點領域率先進行探索。建立高質量發展的評估體系,建立實時監測、定期報告的統計體系和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
十、京華風范、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
城市副中心控規批復提出塑造京華風范、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的城市風貌。主要體現在以生態空間作為城市基底,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整體空間秩序。
加強城市設計,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實現城市格局協調有序,體現京華風范;環境景觀藍綠交織、水光映城,凸顯運河風韻;文化藝術傳承歷史、精致宜人,展現人文風采;建筑風貌與古為新、多元包容,展示時代風尚。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通州區又一批新組建機構掛牌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3月25日,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生態環境局等新機構揭牌,正式對外辦公。【詳細】
北京通州今年打通6條微循環疏堵
通州區市政、路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做客治堵大家談節目時透露,今年通州還將深度挖潛解決停車難,增加3000個路側電子停車位,并打通6條微循環。此外,貫穿通州東西的廣渠路東延也將在5月完成兩側臨時導行路施工,隨后將開始【詳細】
北京通州潮白河沿岸將添6594畝城市森林
記者由北京市發改委獲悉,通州區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建設工程(三期)即將開建。這也意味著,2020年夏天,北京將增加一塊6594畝的城市森林。【詳細】
北京將高水平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
昨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北京團舉行開放團組全體會議。會后,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等9位代表現場接受58家中外媒體、98名記者的集體采訪,代表們分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