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設創新型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19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將持續用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列為2019年重要工作任務。在全球經濟、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型城市對于區域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我市應緊密結合本地實際,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重要抓手,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智能、服務化轉型
產業和制造業是創新型城市的基礎。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突破,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迅速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布局“再工業化”,全球制造業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組織形式重大變革,全球制造業發展呈現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等新趨勢。天津有著“一基地三區”的國家定位,正在加快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在全球制造業深刻變革環境下,有著順勢而為、大有作為的機遇,要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性窗口期,推動信息科技與制造業緊密結合,促進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品牌、綠色、服務方向轉型。首先要立足實際,發揮我市雄厚制造業基礎優勢,以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升級,重點支持輕工、紡織、機械等傳統行業技術改造、共性技術研發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要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傳統制造向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轉向,實現“天津制造”到“天津智造”的升級;要發展服務制造業,實現企業產業鏈價值由生產向服務轉移,鼓勵優勢企業成為智能化改造服務商、現代產業鏈供應商、產業鏈整合服務商;推進“制造業+”新業態發展,促進“制造業+科技”“制造業+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
二、 聚集創新要素、研發資源,打造主導產業集群,形成高地效應、規模效應
從世界創新型城市經驗來看,實現企業、科研機構、人才、金融資本大量聚集,提升創新要素的“熵值”,形成研發資源聚集是取得成功的保障。譬如,韓國大田建立大德研發特區,吸引國內國際頂尖的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落戶,配套實施相應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形成區域研發資源聚集高地和策源地。目前,大德研發特區已基本形成信息技術為龍頭,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能源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等高技術集群發展形態。當下,我市連續舉辦兩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出臺一系列人工智能產業扶持政策,出臺“海河英才”計劃等人才配套政策,在智能科技、材料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已取得良好發展勢頭,一批科技型、創新型“獨角獸”企業嶄露頭角,一系列“殺手锏”產品不斷涌現。因此,要充分用好天津創新引領、人工智能發展之“勢”,布局智能科技、材料技術、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優勢領域,用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政策優勢,加大對接國家科技戰略部署力度,謀劃布局研發特區,聚集創新要素與研發資源,形成有特色、差異化的產業集群,培育一批領軍型企業,形成高地效應、規模效應,在全國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形成特色、品牌、優勢。
三、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各創新主體形成高效協作網絡體系
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主體高效、協同的協作網絡體系是創新型城市的動力機制。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指出: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在創新型城市、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中,要優化和創新當前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為目標的長期、穩定機制。應制定必要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政策,設立合理的薪酬、收益、激勵機制,促進長期和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形成;創新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形式,如成立產學研科研共同體,由政府提供經費,以公開招標的形式促進產學研合作,還可以由企業制定研發內容,通過合同形式委托大學、科研院所等進行研究。探索建立實驗室企業,把政府和公共研究機構的科研成果跟私營企業的資本與管理知識結合,促進研究機構、技術供應者、企業及技術使用者之間形成創新導向的協作網絡,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參與實驗室共建,參與科研成果的轉化,培育有實力的科技型企業,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四、以支撐創新驅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建設創新型大學
創新型城市需要創新型大學提供知識、科技、人才支撐。自20世紀以來,知識、科技、專利、產業之間的轉化關系日益緊密,大學由傳播傳授知識的“象牙塔”向驅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火車頭”轉型。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我市高校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在“雙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應面向全球科技發展前沿,發動開放創新的強大引擎,以支撐創新驅動戰略、服務創新型城市建設、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統籌謀劃創新型大學建設。要做好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頂層設計,在經濟分配機制、考核方式兩個方面改革創新,以調動、保障科研人員積極性和知識產權;為創新型大學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界將觸角深入大學,與大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商業化的結合,給高校創業發展機會;創新型大學建設還應圍繞知識與科技創新,以學科為核心,在知識生產系統、知識傳播系統、知識應用系統之間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正向反饋組織網絡,促進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應用三者之間多方向發展、多節點交融。
五、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尊重人才氛圍,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倡導開放包容文化
創新型城市建設還要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強才能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建設創新型城市要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為科研人員潛心鉆研、篤行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為科研成果、專利技術轉化和使用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要牢固樹立“產業第一 企業家老大”的理念,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活力,培養領軍型企業人才;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大力引進優秀人才,會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各行各業的人才,為人才工作發展提供優質公共服務、配套政策,讓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下。建設創新型城市要弘揚改革創新的精神,以思想解放為先導,讓改革開放新風吹進來,敢于站隊首、立潮頭,勇當改革開放創新的先鋒,勇攀科技創新的高峰。建設創新型城市還要倡導開放包容的文化,允許失敗、寬容失誤,增強包容心、寬容度和承受力,為創新的風險和責任制定保障政策,免除后顧之憂,營造不怕失敗的社會氛圍,讓各種創新要素匯集交融、各個創新主體奮勇爭先、各項創新成果噴涌而出。
?。ㄗ髡邌挝唬禾旖蚴兄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北京通州區將與河北廊坊北三縣整合規劃
根據首都之窗消息,目前通州區總體規劃法定審查程序已經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后,將以市政府的名義批復。此外,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2018年已會同河北省城鄉住房建設廳,組織編制《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詳細】
雄安新區成為新型智慧城市標致
站在2019年的門檻,在對2018年意猶未盡的回味中,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量子計算等技術浪潮的催生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多個場景中都已切身感受黑科技變革的力量。【詳細】
雄安新區生態修復要體現生命共同體理念
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的《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明確提出,將淀水林田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形成【詳細】
雄安新區探索建立“健康土壤”先行區
近日,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黨政辦公室印發《雄安新區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方案(2018-2022年)》提出,雄安新區將強化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污染防控和企業拆除活動全過程監管,加快整治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