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新時代的空間規劃邏輯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要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優化。尤其是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謀劃空間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戰略性、基礎性、制度性工具,要注重目標、問題和運行導向,圍繞前瞻性、科學性、操作性3個核心問題,從勢、道、術3個方面進行優化,成為管用、適用、好用的規劃。
空間的邏輯:為什么要優化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空間邏輯。中國古代對空間的布局安排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注重合時宜、服水土、通人性,“天、地、人”是農耕文明時代空間規劃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要素和內在邏輯。現代人做規劃不一定比古人更有智慧,我們往往對土地等物質條件和技術因素比較重視,對人的感受不夠重視,對時間維度和運行問題也考慮不多。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相應的時空秩序支撐。謀劃長遠發展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規劃好。時代(天)、空間(地)、社會(人)這些因素有了重大改變,規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也要隨之優化。經歷過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后,空間發展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空間V4.0。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中央將空間規劃改革納入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即意味著國土空間規劃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這是討論規劃邏輯的起點和基點。因此,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不是因為行政主管部門的變化而“優化”,而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而優化。
戰略的邏輯:在哪些方面優化
“多規合一”雖然解決了規劃之間的協調性問題,難卻以解決規劃自身的功能問題。因此,現在應回歸到規劃問題的起點:規劃到底能干什么?筆者以為:國土空間規劃作為空間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戰略性、基礎性、制度性工具,涉及3個核心功能問題:
前瞻性,沒有前瞻性就沒有必要做規劃;
科學性,規劃能針對性地解決空間發展和治理的問題;
操作性,通過有效的方法和實施機制,切實解決問題,產生效益。
現在,一些空間規劃比較重視目標、愿景,有空間策略,但時間維度考慮不夠,尤其缺乏有效運行機制來保障規劃實施。這大概是現有規劃的一個短板,所以才會有“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說法,因而也必須“優化”。
一個好的規劃應是“管用、適用、好用”的空間治理政策或制度設計。所謂“管用”就是能解決問題;“適用”就是能適應具體的時期、地域和應用場景;“好用”就是運行成本不高,便于執行。因此規劃必須強化問題導向或治理導向,具體可細化為3個導向:
目標導向,明確方向,提振預期;
問題導向,優化配置,完善秩序;
運行導向或操作導向,通過健全運行機制和操作規劃,實現效益。
按照中國人的理念,我們可以把規劃3個核心功能問題對應到“勢、道、術”3個層面。具體而言,第一是取勢;第二是正道;第三是優術。“取勢”就是取有利之勢,有時還要造勢。好的規劃都善于“無中生有”,再順勢而為。 “正道”,就是要掌握科學的規律,把握正確的原則,才能針對性解決問題。“優術”,就是優化具體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機制,保障規劃能有效實施和運行。
“勢”的邏輯:從發展動力和發展需求兩個方面分析
取勢—動力邏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時空關系對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具有實體性的重塑作用。所以分析一個地區的發展動力,可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時空關系這3個供給性維度來看。新時代的發展動力主要以深度信息化、新型市場化(或法治化)和新型全球化為代表,分別代表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時空關系。
“深度信息化”。“深度信息化”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或簡稱數字化,因為數字化代表了科技原動力。所以,有人認為世界萬物可以用“信息+算法+能量”來解釋。數字化史無前例地改變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發展方式、治理方式,重構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乃至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時空關系,形成了智慧經濟、網絡社會和一種“數字生態”。人與萬物皆為數字化生態系統中的網絡節點或單元,自然、人、城市、經濟、社會等因數字化而“生態化”。因此,數字化超越了以往的生產力變革,既改變了生產力,也改變了生產關系和時空關系,并形成了一種萬物互聯的“新生態文明”特征。
新型市場化(法治化)。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期,“四個全面”推動了市場化改革和法治化建設,對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空間關系影響重大。
新型全球化。全球化不僅影響了貿易和地緣關系,也影響了文明的發展。“一帶一路”將對國土空間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以上三大動力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數字化,因為我們將面對的是一個數字化的“新生態”,其生態文明的空間特征與僅有自然生態的時代大不一樣。
取勢—需求邏輯。推斷未來發展趨勢,可以從3個需求維度來看:
主體全面人本化。一個地方的競爭力體現在人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人類的發展超越對溫飽生存的需求后,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以人民為中心”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體現在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客體全面生態化。經歷過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巨大沖擊后,需要回歸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營造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全面生態化”不僅指環境質量的改善和資源的節約,更意味著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意味著資源的生態價值超越了其作為生產資料的價值。
群體的區域網絡化。城市之間不能孤立生存,沒有網絡化就會被邊緣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全球化都將促進區域化、網絡化,形成“命運共同體”。甚至城市內部也要網絡化,使更多有活力的城市節點或中心產生社區,成為一個“微型城市”。
以上“三化”意味著未來一個地區的空間發展必將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導向:第一,注重創新和共享,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第二,注重生態優先,實現綠色發展;第三,注重開放和協同,實現協調發展。
取勢—空間V4.0。上述“六化”之“勢”在數字化背景下,呈現出新的時空生態特征。數字化融合了時空,實際上是我們人為分割了時空,時空本來就是時空一體、虛實合一的“相”。空間V4.0的空間生態特征,主要體現在空間布局、結構、功能、品質、特色、權益的6種“相”變。
布局的多中心、網絡化。互聯網讓世界更扁平,但不是“去中心化”。新的“集中—分散”動能使城鎮群及城鎮內部呈現“多中心、網絡化”的分布式結構。
結構的群落式、圈層化。交通和網絡的可達性決定了空間群落結構,弱化了行政邊界作用,形成了同城效應的都市圈及城鎮圈、社區生活圈等群落式圈層結構。
功能的復合式、社區化。數字化使生產、生活更加融合。人成為網絡節點,而虛實結合、功能復合的社區(社群)成為群體活動的基本時空單元。
品質的體驗性、場景化。時間決定空間的意義,體驗決定空間的價值,空間規劃和設計要圍繞人的感知,注重場景營造,人們在場景當中連接世界、感知生命、創造價值。
特色的地域性、個性化。過度工業化、標準化、批量化的規劃和建設帶來的“千城一面”。而數字化促進了個性化規模生產與消費,獨具魅力的空間地域感將自帶價值和流量,促進分工和交流,激發空間活力。
權益自主性、權力化。空間就是權益,規劃即是政治,而技術就是權力。每次重大科技進步均引發利益再分配。網絡化是利益創造和分配的自主加速器、放大器,容易自發形成“馬太效應”“空間折疊”和新的時空安全問題。
“道”的邏輯:即遵循科學的規律和正確的原則
規律的邏輯。空間治理問題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經濟、社會乃至文化和政治問題,因此,空間發展需要同時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需要說明的是,規律并不等同于現成的理論或模型,因為理論都有假設,模型都有邊界條件,而空間是具體的,規律要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經濟規律。古典經濟學模型包含了工業化的理性假設,不僅對人的需求和產品都進行了標準化,同時忽略了時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歷史差異等因素。而時空差異性和人的非“理性”恰恰是空間治理中的關鍵因素。空間產品不同于一般工業消費品,它具有尺度、區位和自然與人文稟賦等特點,因而具有天然壟斷性、穩定性和“稟賦效應”,使得某些古典經濟學理論或“常識”失效,如廠商理論就很難解釋土地供應規模和地價的關系。而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非主流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則可以更好地解釋空間開發問題。實際的經濟規律是既要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社會規律。把握以人為本,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充分考慮人的全面發展需求。與此同時,規劃要注重人的社會性,注重空間權益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空間發展最為基礎性的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也受制或融合于自然規律。應該把空間作為“生命共同體”來看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規劃師不能像制造機器一樣去制造空間,而要像養育生命一樣培育空間。遵循這3個規律還要注意2個條件:第一個是因地制宜,每個地區都有稟賦效應;第二個是時間維度上與時俱進和知行合一。
供給的邏輯。空間規劃本質上是空間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政策和制度供給,必須符合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多規合一”后的國土空間規劃的作用如何變得更好?關鍵在于謀劃空間發展要符合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思想,形成空間供給要遵循“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也是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是國土空間規劃能發揮引領和約束作用的基本依據。
空間的規劃重點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人民為中心”要落實到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的空間產生,將系統地提供人的全面發展的空間需求,對接人的日常感知,提升人們的安全感、歸屬感、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位一體”是比“3E”要素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供給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文化自信。如“文化”更加注重“以文化人”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政治”更加注重“天下為公”的全面協調發展;“生態”比“環境”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可持續發展。所以,新時代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有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不會只有自然沒有人文,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要管控不要發展。
原則的邏輯。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明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六大原則,有很強的針對性: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總體原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變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強調空間發展和治理的宗旨。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強調生態的系統思維。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強調治理制度的底線約束。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命運共同體的生態文化特征。
這六大原則體現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對建立中國特色的空間治理理論、方法有重要指導意義,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空間治理的基本遵循。
優化的邏輯。未來空間治理中要重點從6個維度把握空間變量的優化。
從物質驅動到“數字驅動”。發展資源由自然“資源”、社會“資本”等拓展到“數字生態”,將使國土空間規劃成為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型生態規劃。
從規模驅動到“生態(創新)驅動”。以地球系統科學為基礎,強化底線約束,優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空間開發、運營適宜性,以生態優先倒逼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韌性發展。
從點軸驅動到“網絡驅動”。多中心、網絡化、圈層式、集約型空間結構布局驅動空間多維發展。
從生產(園區)驅動到“品質(社區)驅動”。美好社區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美好生活帶動空間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通過社區營造和社區運營落實。
從區塊驅動到“流量驅動”。數字化模糊了規劃、設計和治理的邊界。城市設計、社區設計、場景設計和運營設計將成為空間規劃的常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空間“用態”管理將成為規劃實施的常態。
從行政(客戶)驅動到“用戶驅動”。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個人等是共同成長的命運共同體。政府將更好發揮公共平臺作用,“開門規劃”使規劃過程成為“用戶”們共建、共治、共擔、共享的社會治理過程。
“術”的邏輯:優化空間治理和運行制度的方式方法
優術—思維邏輯。要改變方法先要改變思維,在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背景下,規劃的思維不應該是延續機械主義的工業化思維或工程思維,停留在工程標準做規劃就不合時宜了。要改變“工程思維”定勢,樹立“生態思維”。使規劃不僅能適應注重個性的“小時代”,也能適應“天人合一”的“大時代”。
“用戶思維”。“用戶”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有創新和共享的基本要求,“以人民為中心”要求踐行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發揮人民群眾的“群體智慧”“依靠人民創造偉業”。
“有機思維”。將空間當作有機生命體,而不是磚塊和機械,城市化不等于城市蔓延,要有生態底線。
“跨界思維”。注重多個區域、多個主體的開放與協調,用網絡化改造階層化。
優術—運行邏輯。要針對規劃不管用、不適用、不好用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強化規劃的政策和制度屬性,降低制度運行成本,構建高效的規劃運行體系。因此,不僅要改革現有編制審批體系,還要重構實施監督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
優術—方法邏輯。“以道統術,以術得道”,空間治理的手段不可能單一,規劃時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五只手”或“四手一體”:政府—有形之手,要強化依法行政,完善法規和政策;市場—無形之手,強化利益導向;社會—有情之手,強化共建共享;技術—無情之手,強化正向利用;自然—生命之手(或生命之本體)是規劃的最高境界,即實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因而也是“生命之本”。
規劃的邏輯有勢、道、術,也有天、地、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高的邏輯還是道法自然。生態文明新時代是國土空間規劃邏輯的起點和工作的基點,國土空間規劃的發展將在“道法自然”中不斷完善,而規劃行業也要有自身良好的生態,正如管子所說:“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
(作者為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