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大灣區建設,大機遇離不開小細節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怎樣抓住大機遇,建好大灣區?從2016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就對這一規劃開始了調研論證。光明智庫特邀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做客光明智庫,暢談“大機遇”與“小細節”。
既是灣區內部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國際環境的回應
就灣區內部來說,無論是廣東還是香港和澳門,都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對港澳來說,自回歸以來,大多數產業已經轉移到珠三角,本地產業結構單一,技術創新既乏力又缺少空間。在大灣區,高度的城市化區域已經形成,需要有效整合三地比較優勢,把經濟提升上新的臺階。就外部環境來說,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中國在技術層面面臨嚴峻挑戰,以世界一流開放平臺來吸引西方優質資本,更好實現開放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打破西方遏制中國的企圖。所以,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臺,既是灣區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急劇變化的國際環境的回應。
光去外面走走看看,還很不夠
相比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大灣區更復雜的地方在于涉及“兩制”地區的協調,難度更大,要考慮各方意見,科學審慎決策。現在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大家通常會說,“去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看看,去學習”。這當然是有好處的,但還很不夠。粵港澳大灣區對標歐盟更為合適。因為當前的大灣區建設和當時的歐盟一樣,也面臨資源整合的問題。當前,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內地要告別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需要各方面的創新;港澳產業結構單一,面臨發展瓶頸。三地各自為戰去突破,有難度;要素結合起來,可能就完全不同。
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細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三地給出了明確定位,然而,從現實情況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探索。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來看,港珠澳大橋建成后,簽證仍然是問題,三地的不同車牌如何快速通關?怎么省掉重復通關的中間環節?在大灣區注冊企業,能不能都視為“灣區企業”,不再分內資、外資?細節決定一切。不同的制度是障礙和困難,但同樣是轉化為優勢的難得機會,因為我們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調試出更優的選擇。
均衡發展,醫治“大城市病”
大灣區要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從城市化角度來看,中國存在大城市城市化過度、小城市建設不足的通病。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特大城市群,更要實現均衡發展,根治“大城市病”。盡管大灣區內各個城市比較優勢不同,會形成自然的等級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資源都要置于這些主要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資源均等化提供了現實可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要追求基于比較優勢之上的合理勞動分工,又要追求均衡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公平,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編輯:崔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