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態城 打造智慧城市試點樣板
近日,天津生態城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在“1+3+N”的框架體系下,到2020年將天津生態城建設成為全國智慧城市的試點樣板。
打破“數據壁壘”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智慧大腦”的核心。在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中,水、電、氣、交通、公安、醫療、教育、房屋、環保、人口等數據,分別被不同的部門所掌握和占有,難以充分整合和共享,從而影響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對此,天津生態城建立了統一的通信基礎網絡、公共數據中心、視頻監控平臺等,努力打破智慧城市建設中難以消除的“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實現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與綜合應用。在此基礎上,生態城將現有數據再次進行優化整合,建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實現對城市運行的實時感知、智慧分析和應急調度。
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后,可同時運行42個管理系統,匯集11大類業務數億條數據,實時監控城市動態,實現城市管理的實時調度。作為智慧城市運行管理的“大腦”,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可實時接入生態城各單位的業務系統和運行數據,包括市政、市容、交通、安全、能源、環境等,通過各部門數據聯動,建立區域事件監測體系,監控事件發展,監督事件處置,實現生態城范圍內事件綜合態勢一張圖。
健全用戶移動應用平臺,完善居民服務APP。在生態城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移動應用平臺將著重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現代識別技術、移動終端APP作為通聯載體,將居民與智慧設施、智慧系統連接起來,實現用戶對所有智慧系統的統一登錄。二是用區內統一的居民服務APP覆蓋智慧公交、智慧停車、友善綠人(老人孩子有更充裕的時間過街)、電子居民中心、圖書借閱、社區服務、垃圾積分兌換等多種智慧應用,實現對所有智慧應用的統一使用。
清晨上班,不用再急匆匆地趕公交,可以一邊吃早餐一邊通過居民APP關注公交車到站信息,然后從容出門準時踏上智能無人公交車;也不用為道路擁堵而擔心,通過電梯里的顯示屏就可以了解路況信息,提前規劃出行線路;下班回家,在路上動動手指就可以操控家里的智能家居;想宅在家里,下樓就可以通過無人售貨車購買生活用品;周末去圖書館,機器人推薦熱門書籍;生病了,家庭醫生遠程診療,提供治療方案;家里所需的水、電、氣、熱,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就能完成繳費……醫、食、住、行、樂,這些場景的智慧體驗已經不再停留在想象層面,按照《方案》,“智慧”場景和“智慧”應用將隨處可見。
按照《方案》,天津生態城還將與華為、太極、神州數碼、國網天津電力公司、深蘭科技、海量大數據、浪潮集團、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推動智能產業發展,為產業賦能。在“1+3+N”整體構架下,天津生態城在不斷完善智慧城市基礎支撐的同時,借鑒生態城市建設經驗,逐步探索建立生態城智慧城市指標體系,計劃于2020年形成成熟的可以復制推廣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城市如何與自然共舞?
多年來持續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科院教授楊忠岐,過去一年來一直在山地林間開展調研,利用自己多年來做森林研究的專業背景和大量下基層調研收集上來的一手數據提出具體建議,希望生態建設為老百姓【詳細】
廈門:為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護綠添彩”
春回大地,萬物勃發。我市園林綠化部門牢固樹立【詳細】
青島將建成生態智慧型城市地標性區域
20日,總投資1000億元的青島海洋活力區在西海岸新區奠基,其中首開區項目總投資120億元。活力區重點培育海洋科技、海洋信息、海洋商貿、海洋金融、海洋資源等總部服務型新興經濟產業,引進各類企業總部100家以上,【詳細】
智慧城市建設要注重人本、個性、安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不論城鎮化發展的年增長率還是城鎮人口總量,我國都已經居于世界前列,城市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城市管理愈加重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