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落地”推動世界級城市群崛起
日前,醞釀了近兩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科技創新、互聯互通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規劃部署。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有重大的時代背景。
近年來,向都市圈和大城市積聚是全球性規律。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將達62.5%,大城市和大都市圈人口繼續快速積聚,但50萬人以下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將降至1%、略高于0.9%的自然增長水平。2008年以后,我國逐漸告別外向型依賴,轉向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導向的“新增長極”,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建設19個城市群。截止到2017年底,這19個城市群以1/4土地集聚74%人口,創造90%GDP。未來,它們將是我國的新增長極。
這19個城市群中,粵港澳大灣區最突出。
首先是高度積聚。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以占全國0.6%的國土面積、5.0%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占全國約12%的經濟總量;其次,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從制度、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人力資本、創意產出、知識產出等8個緯度評價創新集群競爭力。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的深圳-香港地區,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這是發展中國家唯一入列者,僅低于“東京-橫濱”,但高于排名第三的“圣荷西-舊金山”(即“硅谷”)。
灣區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其“擁海抱灣”的自然生態、低成本運輸而更適合人類居住,并發展港口和臨港工業。港口、貿易和工業發展,帶來人口、人才的巨大需求,并催生金融、信息、法律和設計等新業態發展,推動灣區由制造業中心,向現代服務業如金融、創新、要素中心等轉變。最后,基于人口產業高度積聚后“城市病”的治理,以及國家“產學研”一體化在空間上的重要構思,灣區經濟走向城市群的發展方向。目前看,粵港澳大灣區完全具備這樣的發展路徑。
從規劃的空間布局看,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四大中心城市作為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其中,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澳門要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廣州要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而灣區內其他7個城市,將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制造業為主的產業。
這種多元化的“拼圖”,不是吸收和被吸收的關系,而是改革開放40年來,依靠完全的市場化驅動,三地間形成以港澳為國際窗口,廣深為研發中心,“廣佛肇”、“深莞惠”、“珠江中”為制造業中心的城市帶。灣區多中心但無“一極獨大”的龍頭,產業鏈齊全但各有所長。香港金融和服務業領先,但虛擬經濟旺,結構性矛盾突出;深圳創新活躍,但高房價;珠三角城市多以制造業為主,但自主創新能力低。
借助大灣區、珠三角及內地廣闊的內需腹地,港澳發揮自由經濟體、完善的司法和金融監管優勢,疏解社會結構性矛盾,鞏固全球金融和服務中心地位。借助港澳國際窗口和現代服務業優勢,作為創新發展、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廣深,協同其他珠三角城市,打造出一個層次更立體、覆蓋鏈條更全面、開放程度更高的經濟、科技灣區形態。通過港澳國際認同的市場地位,經濟轉型和現代服務業需要的現代金融、物流、法律、管理等“軟環境”,通過大灣區建設,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遣軍”,并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和大國崛起。
對于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的重要定位,無論港澳,還是廣深,抑或珠三角其他7個城市,以及輻射帶動的“泛珠三角”區域,都有巨大的訴求,也是各自探索發展新路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正如《綱要》所言,粵港澳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不同,分屬于不同關稅區,影響到了灣區內生產要素便捷流動,影響到三地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銜接,及跨境協同和市場深度融合。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種制度性差異正是發展的潛力。《綱要》旨在推動要素全面融合、自由流動的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互聯互通,打破不適應要素流動和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法規制度束縛,提升市場一體化和營商環境等,都是推動實施的重點工作,也是實施細則“落地”的重點。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新時代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高度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上升到國家戰略,以及《綱要》的發布和實施,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共識已經形成,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正一步步化為現實。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城市間”競爭未來會變成“城市群”競爭?
幾天前,北京市通州區宣布引入“城市大腦”治理環境。這是個有趣的話題。【詳細】
“長三角”升級 城市群發展吹響強勁號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到區域發展的有這樣幾處: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詳細】
世界級智慧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怎么建?
十年磨一劍。2月18日傍晚,萬眾矚目和期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重磅出臺,多股漲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