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產業集群如何形成新競爭優勢 蘇浙皖滬代表委員建言強化產業協同形成“城市群”合力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說,去年以來,蘇州先后與上海虹橋商務區、嘉定區、松江區、青浦區簽署了“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
除了對接和呼應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區域內一系列園區建設也按下“快進鍵”。“我們加快推進了蘇宿、蘇鹽、蘇通等省內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加強制造業、旅游、文化、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產業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李亞平說,去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又與嘉善縣簽約建設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這一區域合作的重大產業平臺,規劃總面積約16.5平方公里,總投入約200億元,將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及環杭州灣大灣區高端未來產業高地、高端外資集聚地。
“當前要解決的是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各類要素更加自由流動,促進產業協作更加緊密。”李亞平說,蘇州將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以共建產業體系為重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聯動發展,助推蘇州產業轉型升級。
“要推動城市之間的產業協同。”李亞平說,圍繞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充分發揮蘇州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在產業布局、產業鏈分工方面,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緊密協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布局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納米材料、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爭取在蘇州建設自主可控制造業體系國家級先行區。
城市之間的科創協同,也在慢慢產生“化學反應”。李亞平說,蘇州要主動參與長三角區域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協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中小企業促進“雙創”發展等方面的一體化服務網絡建設。強化與上海科創資源、人才資源、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主動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體系,打造上海科創中心協同創新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李亞平呼吁,要進一步推動城市之間的工作協同。“依托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等議事協調機構,加強與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工作互動和交流合作,消除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特色產業協作共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治理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
揚長避短才能“左右逢源”
古城紹興如何搭上這趟“長三角特快”?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不僅早就有“譜”,而且先走一步。
新年伊始,馬衛光就率紹興市黨政代表團在上海舉辦了長三角一體化·紹興(上海)合作推介活動,3天時間里簽下18個總投資351.8億元的重大項目。
這場高規格的推介活動不僅刷新了紹興形象,帶來了真金白銀的項目,更展示了紹興深度融入長三角的姿態和信心。“區域經濟從鄉鎮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到現在的都市圈經濟,‘城市群’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單元’。”馬衛光對接軌上海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要提高站位,著眼長三角范圍來審視自身,堅定‘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擁抱大灣區、發展大紹興’的戰略定力和思路,為更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紹興貢獻。”
中心城市具有產業“虹吸效應”,同樣也有“溢出效應”,紹興如何揚長避短、實現“左右逢源”?馬衛光對此充滿信心:“‘2小時交通圈’是最佳產業合作半徑,而紹興已經全面融入了上海90分鐘核心交通圈和經濟圈。紹興完全能夠發揮產業特色,打造上海制造業協作區。”這幾年紹興走差異發展、特色發展之路,在打造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品質品位等方面成效明顯,這也是馬衛光堅信“大樹底下不長草”可以變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定盤星”。
圍繞產業協作這一融入長三角的重要舉措,紹興近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大力推進高能級平臺建設,規劃建設“一區兩廊”;二是主動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G60科創走廊,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和創新成果產業化,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以“研發總部在上海,二級研發和制造基地在紹興”的模式,吸引國際知名企業、高端人才、國際資本等落戶紹興。
這一模式已吸引了中芯國際、越海百奧等多個投資50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在大力推進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和創新成果產業化中,紹興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傳統制造加速轉型。他建議,下一步應明確長三角各省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與定位,確保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轉移有序、轉型合理,并設立長三角重點產業創新引導基金,提升區域整體科創能力。
攜手共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帶來了重大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說,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科學制定規劃,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科技創新平臺共用、科技創新生態共優,不斷強化區域協同創新。
羅平告訴記者,2003年,安徽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探索泛長三角科技合作機制;2008年,安徽正式加入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合力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協同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生態建設實踐區、共建長三角技術轉移體系、聚焦共同關注領域開展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為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
“合力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加強區域技術轉移機構合作。”羅平說,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加強合肥、張江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安徽蕪湖市申辦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通過安徽網上技術市場等交易平臺等,推動長三角區域內技術轉移機構進一步合作,促進長三角區域技術信息共享、儀器設備共用、金融體系互融等。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已集聚了1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要加強頂層設計,深化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羅平告訴記者,去年,安徽科技部門聯合滬蘇浙科技廳(委)共同制訂了《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2018年度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工作計劃》,確定了未來三年主要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相關保障措施,明確了七大項工作任務。為落實三年行動計劃,滬蘇浙皖科技部門還共同擬定了《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于2018年度浦江創新論壇上簽約。
羅平建議,在科技部指導支持下,長三角區域共同制定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創建、開放共享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此外,還要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攜手建設開放創新功能平臺、共同構建區域技術轉移體系、共同培育區域協同創新創業生態等,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專項支持跨省域科技研發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也肩負著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使命。”過去一年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多次赴蘇浙皖進行專題調研和實地考察。在他看來,能否形成有效遵循市場規律與發展邏輯的科技研發合作與產業協同,對于加快推動要素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形成新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地方產業政策體系的銜接不暢,省域之間融合發展的行政壁壘,成為三省一市在產業合作方面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掣肘。
“企業將廠房設在哪里,從稅收角度看,對企業凈利潤影響不大,但對各地GDP的貢獻卻是不一樣的。”曹阿民發現,產業轉移的輸出區與輸入區域稅收等利益存在沖突,產業輸出方政府意愿不高,不利于形成均一的大市場和有效的產業協同。
此外,地方財政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政策,存在項目資金“不能過江”、不能跨過省市行政邊界的現實操作難題,導致產、學、研、用一體化高效協同的科技研發體系無法形成。“甚至有些企業在技術研發成熟后,為了享受當地政策,只留下一個辦公室,而將生產基地全都遷到了外地。”
他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應加快研究設立推進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研發與產業協同專項引導資金,并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要求專項資金申請單位所在省市財政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協同配套,從而解決跨省域重大聯合科技研發、重點成果轉移轉化以及重要產業協同的支持難題。
“一間辦公室、一個留守人”的形式化、低效率的科技成果轉化現象也需要改變。曹阿民呼吁,政府應加大一體化區域內跨省市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的國家級科技項目支持力度,鼓勵有實在內容、有市場需求、有科技含量、有利潤空間的科技合作活動得到國家和所在省市的聯合資助,打造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有品牌、有實績、有規模的骨干地方應用科技創新機構網絡。
同時,稅務部門也需要研究產業協同中存在的輸出區與輸入承載區的稅收利益合理分配的可行性政策措施。“如果能夠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加速資源要素按市場規律高效流動配置,這就是產業協同的‘最高境界’了。”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專家:環京城市群的打造需依托中心城市
隨著通州與廊坊北三縣整合規劃發展,京津冀協調發展國家級戰略下,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受到市場矚目。3月28日,由新浪樂居主辦的【詳細】
曾卿:把成渝城市群作為世界級城市群來打造
3月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在駐地舉行全體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代表團團長彭清華主持會議,省委副書記、省長、代表團副團長尹力參【詳細】
以京津為中心 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高度制定的國家戰略。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指出:【詳細】
李曉江:珠海將在大灣區發揮更大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珠海如何在大灣區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規劃城市發展,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又需要注意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