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園會中國館展廳竟然藏在梯田下(多圖)
“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千年前歐陽修《采桑子》里的妙境,很快就將再現于長城腳下、媯水河畔。
“在自然懷抱中,筑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這一方錦繡,就是2019年北京世園會的中國館。作為中國園藝的集中展區,中國館以抱月弧形聞名遐邇,可謂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當代演繹。為了打造出這柄如意的造型,僅是巨型金頂的鋼屋面,就由1.2萬個構件拼裝而成,焊縫長度便超過了萬米。
4月29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將于延慶拉開帷幕。這是繼1999年的昆明世園會后,國際最高級別的園藝博覽會再次落地中國、來到北京。中國館、國際館、生活體驗館……漫步園藝博覽會,除了欣賞似錦繁花外,與山水交相輝映的建筑,也是難得一見的景致。本報將連續推出三期場館特刊,帶您一睹三大主展館的風采,探尋背后那些“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故事。
山水環抱中,中國館就像一柄圓滿溫潤的如意。新華社發
核心筒猶如一棵樹支撐起二層觀景平臺的結構。
奇思妙想
五彩梯田致敬園藝起源
“山水環抱中,一柄圓滿溫潤的如意。”說起中國館的設計理念,設計師黎靚總結為,既是對園藝起源的一種致敬,也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當代演繹。
“因為是園藝博覽館,建筑必然要和園藝相關,而園藝起源于人類千年的農耕傳統,所以我們設計了五彩梯田,以表達對園藝起源的致敬。”黎靚提到,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中國館,建筑體量并不小。為了盡量消減建筑對園藝的干擾,以最大程度地尊重園藝,設計團隊別出心裁地將一萬多平方米的面積“埋”在了地下,也就是觀眾們看到的覆蓋在梯田之下的展廳,大地景觀融為一體,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屋蓋下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天然地成為一個花團錦簇的巨型溫室。“我們還在梯田之上設置了點狀的燈,到了夜晚的時候,會照亮梯田上的植物和觀賞作物,星星點點,和館內的黃色燈光相得益彰。”
“地道風”穿越土壤吹來
記者注意到,1999年昆明世園會的中國館,黃墻紅瓦、亭臺樓榭,頗具古風古韻。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上大下小的“斗拱”,看似一個糧倉,又像一頂古代的禮冠,靈感也來源于中國傳統建筑。而2019年北京世園會的中國館,現代感更濃厚,科技感更強。
“看到中國館的巨大金頂,你會不會聯想到故宮大殿上的金色琉璃瓦?”黎靚告訴記者,巨型金頂的設計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的一種當代演繹,“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用半圓形的環抱,謙遜地迎接八方來客。但這種演繹,又是有引領性的,是融入了綠色和科技的“因子”。比如屋面所使用的1024塊光伏玻璃。再比如“地道風”的設計,新鮮空氣進入場館前,先在土壤里“過”一遍,好比讓空氣在冬暖夏涼的地窖里待一會兒,然后吹到室內。
曲線石籠墻暗合地域文化
古樸蜿蜒的石籠墻,則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含蓄表達。“位于延慶的長城,就是用石頭堆起來的,和山體呈現出一種曲線關系,因此,我們把石籠墻也設計成了曲線,用抽象的方法來表達延慶本地的文化元素。”黎靚說,中國館是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人們可以在這看得見山與水、樹木與花草,去與自然“對話”。
鋪上綠色干粘石之前的展館內景。
一睹芳容
遠眺“如意”金光熠熠
占地2.3萬平方米的中國館依水而建,西側是植物館,東側為“世界舞臺”草坪劇場,北側為景觀湖,南側與園區主入口相對,建成后呈現出抱月形,故而取名為“錦繡·如意”,寓意吉祥如意。
有“如意”之名的中國館,將恢弘與溫潤巧妙地融為一體。從廣場中央遠眺,有著金色巨型屋頂的主館,猶如如意的柄身,恢弘大氣;館外東西兩側的五彩梯田,則是如意的柄端;4300塊玻璃組成的幕墻,則像一襲華美的外衣,增添著整柄如意的光彩。
入館來到“森林的世界”
人走進館內,又像進入了一個“森林的世界”。地面是綠色的干粘石,墻面是綠色的水刷石,吊頂是綠色的金屬格柵,整個人都置身于一片綠色之中,陽光則透過火山口造型的天窗傾瀉而下,在地面上暈染出一片片金色光斑。
分為序廳和主廳的中國館,地上共有兩層。在主廳內,記者看到了一條盤旋而上的人行坡道,坡道旁是琉璃色的欄桿。順著這條約百余米的坡道,參展的觀眾可以從首層漫步游覽到二層,進入室外觀景平臺遠眺世園會的全園景致后,再沿著五彩梯田走回中心廣場。
館內的最高點也設有觀景平臺,駐足遠眺,五谷豐登、山花爛漫的天田山,如詩如畫、碧波蕩漾的媯汭湖,南眺長城、北望海坨的永寧閣……園區美景可盡收眼底。
如數家珍
4000立方米的石籠墻,大約由20萬塊形態各異的石塊構成,這些石塊,80個工人足足壘砌了60天,相當于一個工人一天要壘砌42塊。
16萬立方米的五彩梯田,高度就有17米,接近6層樓高,人走在梯田上觀賞奇珍異草,真有點兒站在空中花園的感覺。
組成巨型金頂的4300塊玻璃幕墻,據統計總面積大約為12000平方米,要想把這些玻璃幕墻安裝到位,光使用的膠縫就足足有20萬米,相當于6條北京二環路的長度之和。
中國館廣場和地面人行道使用的小料石,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總數量約48萬塊。1塊小料石,工人們要用錘子敲打兩次,這意味著要近百萬次敲打才能鋪就。
建筑工人進行屋面施工。
巧奪天工
1.2萬個構件拼出鋼屋面
飛檐翹起的弧形雙曲屋面,是中國館最具特色、最恢弘震撼之處,卻也是施工中最難的地方。“中國館的屋面,其實是一個精妙計算下的鋼構件‘聚合體’。”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建筑部中國館項目項目經理周偉光給記者報出了一組數據:132榀主桁梁、5400根次梁、2184根拉桿、696根水平支撐桿……粗略估算,一個鋼屋面就包含有1.2萬個構件,焊縫長度便超過了1萬米。
5400根次梁全憑人工吊裝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么次梁排布得如此之密,數量竟能達到主桁架的41倍?一方面是為了配合光伏玻璃的大小,另一方面是通過增加次梁來適當減少主桁架的數量,節約鋼材用量。”周偉光介紹,一般工程中,都是通過塔吊來吊裝次梁,但中國館由于工期緊張,項目團隊最終決定用人工代替機械。5400根次梁,全賴于建設工人們通過定位滑輪,一根一根地提升到高空,“拼”出了屋面骨架。
4300塊玻璃幕墻塊塊不同
巨型金頂上的玻璃幕墻,則是中國館施工過程中的另一大難題。
周偉光介紹,總數為4300塊的玻璃幕墻共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中空玻璃,一種是光伏玻璃。“因為是雙曲面造型,4300塊玻璃幕墻幾乎沒有兩塊是一模一樣的。”周偉光笑著說,安裝玻璃幕墻,每一塊都有專屬的“條形碼”和編號,“千萬不能出錯,錯了一塊都得回工廠重新加工。”
北京園設計以四合院為核心景觀。
滿園春色
北京園里“八景圖”
在世園會的各地方展園中,市民最關注的莫過于北京園。與中國館遙相對望的北京園,是北京人迎接四海賓朋的好客之家。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北京城的發展歷史及城市特色,品味四合院的春華秋實,感受老北京的風土人情。
北京園的設計,以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為核心景觀,參照“北京老城”獨有的街巷建筑形態,從北京園入口開始興建牌樓、建制胡同,構筑進入四合院的前導空間。園區北側以“紅色宮墻”為借景,營造“我家住在北京城”的意象。四合院周邊則是花園圍繞,以屬于老百姓的“城中第一佳山水”什剎海作為園林模型,筑山、理水,植木、造景。
全園共布置有“和合如意”、“青瓦盛芳”、“棠花童真”、“玉堂長春”、“甘雨荷風”、“百花深處”、“碧峰花影”、“什錦花坊”八個景點,移步異景之間,勾勒出“北京園”的八景圖卷。
除署名外均由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