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生態專家張飲江教授:水體生態修復與景觀構建
3月23日下午,第九屆園冶高峰論壇分論壇“海綿城市建設與發展國際論壇”在上海外高橋喜來登酒店召開。上海海洋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張飲江教授作了題為《水體生態修復及景觀構建》的演講,他深入剖析了我國當前海綿城市建設與水污染控制及水環境治理技術的特征,水生態環境管理與風險控制,從全新的視角,科學系統闡述了海綿城市建設思路,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式、水體生態保護修復的關鍵問題及協同技術,人水和諧、水城相融,全面提高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干貨滿滿,精彩演講,現場掌聲不斷。
▲上海海洋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張飲江教授發表演講
近年來,張飲江教授主持國內外重大科研項目,主要有中日、中新、中德合作,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智庫戰略、國家科技部、環保部、農業部,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浙江省科委,江蘇省農委,廣東省科委,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等重大項目,以及中國世博專項、中國北京奧運專項等。38年來完成了水環境與水景觀,水生態與水景觀,水污染控制與生態景觀互融共生等工程咨詢與策劃、規劃與設計、施工與運營、管理與維護、監控與預警評價等260多項,對于河湖、濕地、濱海、城市水環境等治理與修復、水體富營養化控制、雨水中水利用、污水廠尾水凈化提升、水源地保護及低影響開發與水景觀等,積累大量成功的實踐案例。
論壇現場,張教授從受污水體特征與治理、水生態功能退化與恢復,技術體系與技術路線、關鍵技術與技術措施、維護與管理方法,以及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20個典型案例等五個方面,全方位多維度闡述并分享了水體環境生態工程研究與實踐的科技成果,體現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及有效舉措,為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升環境生態質量,營造優美生態景觀,改善人居環境提供了科技支撐,具有現實意義。
全球水危機現狀
眾所周知,全球面臨著嚴峻水危機,直接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預測,到2025年,全球有一半人口將面臨淡水資源的嚴重缺乏。清潔、充足的水變得尤為寶貴。全球性和區域性水環境問題不斷加劇,健康穩定的水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水生態環境科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政府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及水體治理取得了較大進展,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但也不容樂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受污水體未能完全消除,水環境治理中水域生態系統構建仍未有效解決,水系缺乏統籌保護, 尚未構建水域與陸域、沿岸與流域聯動的大保護布局,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和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解決水生態環境問題非常迫切。
另外環境與城市發展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里面,規定總氮(以N計)A級標準是15,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規定總氮(以N計)Ⅳ類是1.5,可以看到,這兩個標準之間還有10倍之差,那么也就是說城市污水處理廠達標了,但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對于城市地表水還是有污染,這還需要我們去做大量的工作,如高效復合濕地技術、生物塘組合技術、硝化與反硝化同步技術、生物碳源技術、替代碳源技術、濕地緩堵技術與降低水質總氮的策略及低成本高效率脫氮技術等措施。同時健全與完善水環境標準化體系、水生態標準化體系。
▲我國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問題(尾水)
國內水環境治理的重大突破
目前,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提倡生態環境建設,深得老百姓的歡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國務院批復了《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2013-2020)》七大流域綜合規劃等,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提出了要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環保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糧食局八部門聯合發《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2030年)》,提出了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的階段性目標和政策措施,推動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維護國家資源和生態安全。我們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同時,河長、湖長、灣長制的工作大大推動了整個生態建設,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要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分區、生態區劃,明晰水生態功能定位和空間分區,劃定河流、湖泊及河流濱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并且生態治理要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營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目前,水環境的治理正逐步從定性走向定量,單一技術走向集成技術,保護修復從局部向系統化和高層次轉變,如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整治,制定了城市黑臭水體污染程度分級標準和水質指標,進行整治效果評估,包括公眾滿意度和長效機制建設,周邊群眾滿意程度,讓治理工作到位;不做“一次性”工程,地方政府長期持續性協同管理,只有長效機制才能成為周邊群眾長期滿意的基礎和前提。徹底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構建完善城市水系統和區域健康水循環體系,從根本上改善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改善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河湖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
水體生態修復的重要性及特點
張飲江教授提出,健康的水生態的概念,即如何定義什么是安全、健康的水生態,如何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從根本上改善和修復水生態的環境,除了黑臭水體的治理工作以外,張教授還提出黑臭水體處理后,浮萍、水棉、綠藻等爆發的情況也有可能出現,所以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更加重要,要科學完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水體生態修改與景觀構建技術體系特征
▲水體生態修復與水質改善工藝流程
張教授介紹,水體生態修復特點:自然性、適用性、整體性、安全性、穩定性、經濟性與長效性等。并且水體生態修復是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工程,水體環境污染是多介質的交互作用,水、氣、土壤之間相互影響,各環境要素間的關系要綜合考慮,要充分了解水資源與水污染現狀及深入解析,注重地域性與多維性,考慮流域性及異質性,加強控源截污,結合水文水力、氣候條件、生態因子、水體功能。要采取相應協同技術,包括基于景觀生態構建技術的受污水體治理技術,將水域生態治理技術與景觀營造結合,濱水生態交錯帶景觀格局,發揮雨水資源化利用與景觀營造的協同作用,中水深度處理與景觀營造結合,將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一體化,實現環境、生態、景觀等多種功能。適用于不同中、低污染受污水體治理,與其它理化措施結合,發揮水體自然凈化作用,有效提升重度污染水體治理效果,促進水資源循環再利用。
▲水體生態清淤工程技術
張教授現場提出了水體生態修復新理念: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凈化、生態景觀、生態水利五位一體。生態技術為主,理化措施為輔,強化多學科,多因子技術集成。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人工調控與自然調控相結合,保護生物多樣性,動態分析,長效協同管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水制宜,安全健康,循環利用,科學管理,系統建設,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河湖床生態構建技術
水體修復:景觀生態化、生態景觀化
張教授主張“景觀生態化、生態景觀化”,建立可供人門觀賞游憩的親水空間景觀,水體生態修復要綜合注重水體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原理、以及水利工程學,強化融合,同時要尊重自然,人工調控與自然調控結合,尊重季相的變化,遵循技術的系統調控,水體生態承載力適應模式,包括控源截污與過程控制和系統治理及長效管理等,要考慮復合污染物對水體生態環境的影響,目標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水制宜。針對水環境生態修復等相關問題,張飲江教授還介紹了河湖床生態構建、水體生態清淤工程、生態岸坡生境多樣性、水生植物群落配置、食物鏈網構建、水體富營養化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流量與水位、土著微生物激活與擴培、冬季生態凈化功能保障、景觀型曝氣增氧、數學統計模擬建模、水質監控技術與預警、指示生物與環境評價、水體綜合調控等20多項水域景觀工程集成技術,以及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措施與核算方法,為今后水體污染控制與生態治理及生態修復提供了許多建設性實用性的意見。
▲數學統計模擬建模水質監控技術
張飲江教授,就職于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長期從事水域環境生態工程、濕地科學與水域景觀工程、濱海濕地生態,景觀生態學,水域景觀規劃與設計等研發工作。主持國內外重大科研50余項。發表論文180多篇,論著12部,國家行業標準2部,獲國家專利46項,獲國家級、省部委獎20多項,以及美國景觀設計協會(ASLA)綜合景觀設計---最高杰出獎。并培養研究生50多名,指導學生獲國家級、華東地區與上海市獎20多項。
編輯:贠涵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