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故事:北京中軸線南段的歷史記憶
天橋是北京中軸線南段不可忽視的節點。這個節點既是建筑的,也是地理的——北面正陽門,南望永定門。中軸線上不僅有重要建筑和壇廟,同時由南至北還存在一個橋的序列天橋(1座)、正陽橋(3座)、外金水橋(5座)、內金水橋(5座)、萬寧橋(1座),而天橋正是這個橋的序列南端的起點。
歷史上,天橋曾經是北京的平民文化中心,藏蘊豐富的文化遺產,包孕濃厚的人文內涵。
新建天橋歷史景觀 資料圖片
十里天橋遍綺羅
天橋地區在歷史上有兩處標志,一是石橋,一是明渠。石橋即天橋,明渠即龍須溝,前者為建筑標志,后者為地理標志,天橋位于龍須溝之上,是溝通前門與永定門地區之間的津梁。
根據歷史記載,天橋是一座單孔拱橋,橋面上設有四道欄桿,將橋面分為三部分。外邊的兩道欄桿為八字形,中間的兩道為直形。外邊欄桿每側各有望柱10根,欄板9塊,抱鼓石2塊,中間欄桿亦如之。欄桿與橋身為漢白玉,橋面兩側鋪花崗巖,中間鋪青石——也就是供天子行走的御道。在清代,御道兩端設“轄禾木”(三角形木架)將中間的道路封閉,只有皇帝去天壇與先農壇祭祀、籍田之時,才將其撤走。天橋的弧度較大,可以把視線遮住,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記曰:“若從橋南之處向北望,不見正陽門。同時,在橋北之盡處南望,亦不見永定門。”這就是天橋得名的原因。
天橋市民文化廣場內的“天橋八大怪”群雕 資料圖片
1919年翻修馬路,對天橋進行改建,拆除了中間的兩道欄桿,降低了橋的弧度,將原來的穹隆形狀改為平緩的坡度,以利行人通過。改造后的天橋據“京都市營造局”檔案記載:“橋面全寬22.8米,凈寬21.7米,橋身長11.3米,全長22.5米。橋臺是帶燕翅形,拱券是半圓形,跨徑5.6米。”1928年至1929年,在對龍須溝進行改造時,將天橋的上部結構拆除,橋洞埋于地下,天橋遂名存實亡(一說1934年展寬永定門至正陽門道路時將天橋石欄拆除)。
龍須溝是北京外城中部的一條泄水溝。民間傳說,正陽門(即前門)是龍頭,天橋是龍鼻,橋下的水溝是兩條龍須。以天橋為界,西邊的叫西龍須溝,簡稱西溝;東邊的稱東龍須溝,簡稱東溝。天橋北部是前門商業區,繁華喧沓;南部是天壇與先農壇,寂靜肅穆,在歷史上人煙稀少。明代嘉靖時期,為了防止瓦剌部落襲擾而增筑外城時,如果沒有上面的壇廟,外城的南垣很可能只修到龍須溝北岸為止。
老天橋的民間藝術:拉洋片 資料圖片
1916年在天橋附近興建的“新世界”游樂場,陳獨秀曾在樓頂散發傳單 資料圖片
龍須溝西端是虎坊橋,虎坊橋北部是今天的南新華街,在歷史上也是一條明溝,虎坊橋的南部是南下洼子;龍須溝的東端辟有水關與外城南部的護城河相連,積潴成泊,今稱龍潭湖。龍須溝東段有金魚池,每至雨季,附近的雨水大都匯集于此,經水關流到城外護城河匯進通惠河。
龍須溝不僅排泄雨水,也是生活污水的集納之地,因此1929年將龍須溝改為暗溝,溝底用青石板鋪筑,溝邦用城磚砌筑,溝頂蓋花崗巖石板,于上修筑道路,從虎坊橋至西經路的段落稱永安路(附近明溝上曾經有永安橋),永安路至天橋西側的稱西溝旁大街,1965年統稱今名。但是,工程只進行到天橋東一巷西口為止,原因是東段(金魚池一帶,即東龍須溝的中間段落)的民房稠密雜沓而拆遷困難。21年后,1950年將這一段的明溝改為暗溝,在暗溝上筑路曰龍須溝路。又在其南,天壇的北墻根下,修筑馬路,稱天壇路。
歷史上,天橋一帶饒具水鄉風致,清乾隆時期,曾經對河道進行疏浚,在兩壇之外的隙地開挖池沼、植蓮種柳。嘉慶時有一個叫張問陶的詩人在《天橋春望》中寫道:“種柳開渠已十年,舊聞應補帝京篇。天橋南望風埃小,春水融融到酒邊。”又云:“明波夾道且停車,人為臨淵總羨魚。塵外濛濛千樹柳,隨風綠到第三渠。”張問陶在“春水融融到酒邊”下面注道:“渠開于乾隆辛亥”,辛亥為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距離今天已有228年了。為什么云“天橋南望風埃小”,這大概與樹木有關,“塵外濛濛千樹柳”即描述了張望陶眼中天橋一帶的風物。
為了寫作天橋志,張次溪在見到張問陶《天橋春望》以后,很快又訪到張問陶自繪的“天橋春望圖卷”,上面綴有汪巖丈的一首題畫詩,其中寫道:“十里天橋遍綺羅,玉樓高處沸笙歌。乾嘉往事如堪憶,微覺詩人占領多。”“綺羅”“玉樓”“笙歌”可以想見其時天橋的繁華。
汪巖丈又寫道:“突兀詩城想霸才,遂寧旗對兩當開。披圖恰似親言笑,何止詩魂入夢來。”張問陶是四川遂寧人,兩當軒是黃仲則的書齋之名。李國章《兩當軒集》前言記曰:“據黃仲則之孫黃志述在《兩當軒集考異》中說:由于黃仲則曾取《史通·隱晦》‘以兩當一’之語,曾命名他的書齋為‘兩當軒’,所以他的詩詞刻本多題為《兩當軒集》。”汪巖丈將張問陶與黃仲則相匹配,對張問陶自然是高舉,而在年齡上,張問陶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黃仲則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長張問陶15歲,也是張問陶的前輩。
黃仲則一生乖蹇,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平定金川奏功東巡回京,黃仲則隨各省士子至天津獻詩考取二等,被授以武英殿書簽官后,旋將家鄉的薄產變賣,把家眷接來北京。但是京城居大不易,俸微官卑,黃仲則不久便陷入困頓之中,他的不少詩作便是其時困頓的寫照:“凍蠅僵壁飛無力,雨鶴棲松翅倒垂”,寫盡了窮愁不遇、凄貧厄苦的境界。當然,也有高興的日子,一年元夜,也就是上元節的夜晚,黃仲則興沖沖登上天橋一家酒樓,寫了一首歌行體的長詩,題目是《元夜獨登天橋酒樓醉歌》,開端便道:“天公謂我近日作詩少,滿放今宵月輪好。天公憐我今日飲不狂,為造酒樓官道旁。”為了讓他多作詩、多飲酒,上蒼特意為他推出一輪皓月,建造了一座酒樓,可見口氣的闊大。“攬衣擲杖登天橋,酒家一燈紅見招。登樓一眺望,莽莽何迢迢。雙壇郁郁樹如薺,破空三條垂虹腰。”提起袍角拋掉手杖,登上天橋四野眺望,酒家的紅燈向“我”招手,天壇與先農壇沉潛在夜色之中,呈露一派蒼莽雄渾氣象。這是天橋南邊的景象。北邊呢?“回頭卻望望燈市,十萬金虬半天紫。初疑脫卻大火輪,翻身躍入冰壺里。”
查慎行的《人海記》載道:“燈市舊在內城東華門外,今移正陽門外靈佑宮旁。至期,結席舍,懸燈高下,聽游人縱觀。蓋京師坊巷,元夕不放燈也。”靈佑宮位于天橋西北,是一座規模很大的道觀。康熙年間為了內城防火,而將燈市遷至靈佑宮附近,黃仲則“回頭卻望望燈市,十萬金虬半天紫”,便是這里的情景,元夕之燈,猶如十萬條金色的虬龍把天空燒出紫色光澤。以天橋為界,南與北,南部蒼郁莽蕩,北部明熾似火,而詩人高踞天橋之巔,乾隆時期的上元夜便是這樣的景象。
競車走馬過天橋
天壇和先農壇建于明永樂年間,天壇初名天地壇,是祭祀天與地的場所;先農壇原稱山川壇,祭祀先農、社、稷、風、雨、雷、太歲與名山大川。因為是天地合祀,北部祭天,南部祭地,因此天地壇的建筑平面相應采取“天圓地方”的形態,北部呈半弧狀,南部是長方形。先農壇也采取類似形態。嘉靖九年(1530)設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北京城的北面建地壇,4年以后(1534),將天地壇改稱天壇,只祭天不祭地了。山川壇,后來也改稱先農壇,是封建時代皇帝籍田的地方。雖然名稱改了,但是這兩座壇廟的建筑平面并沒有隨之改變。
在清代,以天橋為界,其南是禁區,據《北京瑣志》記載:在那里“只有樓房十間,分列東西,系屬官產,此地不許民間搭蓋房舍。”橋的北面雖然可以開設店鋪,但都是“小酒館,餃子鋪之類”。由于這個原因天橋一帶多曠地,是錦衣少年、扶風豪士競車走馬的地方,“輪雷乍驚,駒電交掣。飄風一過,忽以遠逝”。
光緒末年,天橋一帶開始發生變化,逐步形成了以娛樂、百貨為中心的平民市場。其范圍大體從西城的香廠,到東城的金魚池,范圍甚廣,以天橋為界,以東叫東市場,以西叫西市場,主要集中在今之永安路、天壇路以南,南緯路以北,天壇西門以西,西經路以東一帶。其中永安路以南,永定門內大街以西,北緯路以北的三角地是天橋最熱鬧的地方,攤商、雜技、說唱者麇集,每日游客不下萬人。
在西市場區域內,據1993年5月出版的《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記載有:永安路、北緯路、南緯路、西經路、東經路、福長街、祿長街、壽長街、新農街、天橋市場東街、天橋市場西街,天橋市場中街、天橋市場北街、天橋市場后街、天橋市場斜街、這是主要道路;其次是派生的小巷,即福長巷、南緯路南巷、福長街頭條至六條,祿長街頭條、二條,以及惠元胡同、公平胡同、公平東胡同、公平中胡同、公平西胡同、平靜里、先農里與天農里。東市場區域內,1992年9月出版的《北京市崇文區地名志》記載有:東市場東街、東市場中街與東市場西街,以及派生出來的東市場二巷乃至七巷(頭巷在修建天壇路時撤銷)以及忠恕里、新民里等。
介紹天橋要從香廠說起。香廠位于永安路以北,板章胡同以南,仁壽路以西,阡兒胡同以東,原是一片空曠之地,偏東是一洼水塘,有明渠與龍須溝相通。光緒三十二年(1906)左右,香廠開始出現“茶棚戲棚雜技小販”,宣統元年(1909)開始對香廠進行整頓。民國元年(1912)廠甸改建道路,而將當年的年例集會轉移至香廠。“伶人俞振庭者,乘閑”于香廠北部支起一個棚子“演奏成班大戲,并約女伶孫一清串演”。原定一月為期,期滿后移至金魚池南岸,不久再“遷至天橋,此實天橋有戲園之始”。同時,有關部門對香廠一帶進行規劃、招商建房而氣象為之一新。1916年,在香廠路與萬明路交會處,效仿上海“大世界”,興建“新世界”游樂場,新世界為四層船形,陳獨秀曾在樓頂散發傳單??箲饡r期,日本駐北平憲兵隊在底層設置水牢。1949年后,此樓先后做過會計學校、建工醫院、宣武區教育局、香廠路小學、天橋街道辦事處。20世紀80年代將此樓拆除,在原址上建高層居民樓。
香廠東面的金魚池,在歷史上也是一片水塘,占地百余畝,養魚百余池。明人劉侗和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描述這里是“居人界而塘之,柳垂覆之,歲種金魚以為業”。民國時期金魚池與龍須溝成為污濁之地。1952年對金魚池一帶進行治理,以金魚池為中心,整修為可以養魚和劃船的公園。1965年將金魚池填平建簡易居民樓,2001年進行危改,建設金魚池小區,同時拓建道路,將金魚池東岸辟為金魚池東街,再西是金魚池西街,中部為金魚池中街。
1913年擬對正陽門甕城進行改建,拆掉東、西月墻,圍繞月墻的東西荷包巷也被拆除,“所有各商鋪房屋及公私民房,大小六十余所,一律收用,遷移拆讓”至“天橋西溝沿龍須溝旁隙地”,即今至永安路東南角,這就是天橋市場之始。拆讓工作,從1914年6月開工,至1915年6月竣工,歷時一年。1929年改造龍須溝,需要大量城磚,于是拆掉先農壇外壇的北墻。以后又陸續拆掉外壇的東西圍墻,在外壇一帶規劃道路,興建房屋,天橋地區日益興盛,先后出現了水心亭商場、公平市場、先農市場、城南商場、惠元商場以及城南游樂園。其中,水心亭商場原是先農壇東北一片20余畝的隙地,1917年在這里開挖池塘,在池塘中心建造了一座小樓稱“水心亭”。“樓以席木構成,而有玻璃窗,東南西北,皆可遠眺。樓南之曠地,則引水種蓮稻,夏景最佳。東北三隅,各建草亭,其形為八角六角三角。”圍繞水心亭設三座木橋,游人可以通過木橋走到水心亭,也可以在池塘里劃船。池塘四周開有不少茶社、飯館以及雜耍館等。1920年、1921年的兩年之間,天橋燒了三次大火,水心亭逐漸蕭條,后來改為公平市場。公平市場屬于臨時性質,只能搭建席棚一類的簡易建筑(不可以用磚瓦,只可以用木材、鉛、鐵、蘆席等),而且高度也有規定。雖然屋簡陋,但公平市場卻是小商販與藝人演出的集中之地。公平市場撤銷后,改為公平東胡同、公平中胡同、公平西胡同,而公平胡同就是原來公平市場的主要通道。
公平市場西北是先農市場,建于1927年,位于天橋市場西側,“門為洞形,過道東西為商肆。洞門上書‘樓外樓茶社’。場為南北向,東西列肆”,辟有南門在福長街頭條。先農市場是經營百貨與游藝的城所。先農市場撤銷后改為居民駐地,先后叫先農胡同與先農里。先農市場之東是城南商場,位于天橋市場斜街南側,福長街頭條之間,平面呈三角形,用紅磚砌筑,故稱紅樓,設有估衣店、藥店、落子館。城南商場東南是民生市場,亦為三角形狀,“北門直對天橋西市場大街”。先農市場的南部是惠元商場,設有商店、茶棚、飯館等,后撤銷改為民居稱惠元胡同。再南,是天農市場,位于北緯路北側,市場撤銷后改為居民住地,先后叫天農胡同與天農里。
先農市場的西部是城南游樂園,位于東經路西側,北緯路以南。1919年,設有游藝場、京劇場、雜技場、電影場、文明戲場以及飯館、百貨商店等,是一處綜合性的娛樂場所。開業那年,園內盛開了一朵并蒂蓮花,園主于是備下贈品,向市民征詩,延請著名的舊體詩人樊樊山主持評定甲乙。1925年,城南游樂園開始衰落,日偽時期改為屠宰場,1952年在此地建設北京友誼醫院。這是西市場的大致情況,東市場則簡單易說,其中東市場中街是皮貨市,東市場東街二巷、三巷是木器市,六巷、七巷西口外的空地是菜市,與廣安門外菜市同為北京的兩大菜市。菜市分早市與晚市,來這里賣菜的多是永定門外菜農,買菜的多是油鹽店商人。買賣雙方通過居住在七巷的牙行們成交,這些人向政府交稅領貼,向買方收取百分之十傭金,向賣方貼水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1956年,天橋市場撤銷。2000年10月13日天橋啟動危改工程,將永安路以南,北緯路以北,永定門內大街以西,東經路以東的胡同拆除,建設天壇北里小區;同時拆除北緯路以南,南緯路以北,永定門內大街以西,福長街以東的胡同,建設天橋南里小區,原來的公平西胡同拆掉后改建為市民廣場。
2014年6月25日,歷時一年積極建設,作為北京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中的“天橋”正式向民眾開放。新建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保護的試點項目位于明清時期北京形成的7.8公里的中軸線上。歷史景觀包含了一座漢白玉單孔高拱橋和東西兩座臥碑(東側為建設碑記,西側為圖示)。
酒旗戲鼓天橋市
天橋曾經是北京的平民文化中心,藏蘊豐富的文化遺產。這里主要介紹其中的說唱與雜技人物。根據歷史記載,說唱與雜技的代表人物,清朝末年時有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丑孫子、鼻嗡子與常傻子,統稱“天橋八大怪”。窮不怕,原名朱紹文,與說相聲的丑孫子是師兄弟,擅長用手指捏白土子,撒地成字,也就是常說的白沙撒字。“又時時作丈二大福壽虎等雙鉤字。每當游人圍滿時”,窮不怕先撒出一副對聯,上聯是“畫上荷花和尚畫”,下聯是“書臨漢字翰林書”;又一手持兩副竹板,隨打隨唱,竹板上鐫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民國以后,出現了新的“八大怪”,即:耍蛤蟆教書的老頭兒、老云里飛、花狗熊、耍金鐘的、傻王、趙瘸子、志真和尚、程傻子。后來又出現了更新的“八大怪”,即:云里飛、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黃、沈三、蹭油的、拐子頂磚與賽活驢。云里飛是老云里飛的兒子,又名草上飛,以表演二黃著稱。大金牙“是拉洋片帶唱的發明者”。焦德海是相聲演員,“不獨名聞天橋,也是名傳四海”。沈三是一位摜跤高手。
除了這些被列入“八大怪”的藝人,還有許多著名人物:說書藝人雙厚坪及《三俠五義》的作者石玉昆,“談唱皆雅,聲價極高。當時約他說書的茶館,有接待神仙之勢”。抖空竹的麻瑞子,而空竹范則可以“舞大空竹,小者五六十斤,大者百斤,可抖至五六十米高,背面接著,腰腿靈活,與從前麻瑞子不相上下”。耍壇子的壇子王、耍飛叉的譚俊川、玩車技的金業勤兄妹、表演硬氣功的朱國良弟兄。張寶忠不僅能耍數百斤大刀,還能拉開四張硬弓。耍中幡的寶三,不僅力大而且身手敏捷,曾與沈三摜跤角力,“對于耍中幡,更有驚人的絕技”。戲劇演員也很多,京劇演員梁益鳴,評劇演員新鳳霞等。
天橋不僅是北京的平民文化中心,刻印了眾多平民藝人的身影,而且也游動不少文人行蹤。民國初年,有個叫易順鼎的人寫過一首《天橋曲》,詩前序曰:“天橋數十弓地,男戲園二,女戲園三,落子館又三,女落子館又三。戲資三三大枚,茶資僅二枚。園館以席棚為之,游人如蟻,窶人居多也。落子館地稍潔。游人亦少,有馮鳳喜者,楚楚動人……余既驚鴻,復睹哀鴻,然驚鴻皆哀鴻也,有書至此,余欲哭矣。”描寫一個叫馮鳳喜的女藝人是:“垂柳腰肢全似女,斜陽顏色好于花”“自見天橋馮鳳喜,不辭日日走天橋”“入市一錢看西子,滿村疊鼓唱中郎”。中郎就是蔡中郎,借用陸游“滿村爭唱蔡中郎”。“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詩人不僅目睹這里繁華,也看到了背后的凄惻:“哭盦老去黃金盡,鳳喜秋來翠袖寒。汝久豈寒吾速老,賴寒博得幾回看?苧蘿湓浦兩紅妝,感事憐才益自傷。兩種人才三種淚,一齊吩咐與斜陽。”據考訂,張恨水的著名長篇小說《啼笑因緣》中的沈鳳喜,便折疊有馮鳳喜的影子。
如今,這些民間藝人已經墮入歷史深處,化為瑰麗的星辰。在新世紀落成的天橋市民文化廣場上,“天橋八大怪”雕塑栩栩如生,常有市民和游人來此欣賞,回味當年老天橋的趣味故事,觸摸老天橋的歷史文脈。我期待在未來,老天橋的文化遺產能通過更多立體形象得以展示。
作者:王彬(魯迅文學院研究員)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