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打通綠色動脈 守護城市生態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園林系教授傅凡,最近剛剛從第六屆法布斯(Fábos)綠道規劃及風景園林國際研討會回來。這個會議每3年舉辦一次,參與者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葡萄牙、巴西、印度、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綠道領域的專家學者,數量達上百人之多。
在這個堪稱世界級別的綠道大會上,傅凡每次都會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交流各自國家綠道建設的經驗以及進展。傅凡覺得,與國外綠道建設相比,國內的綠道建設盡管起步較晚,但是建設速度與成績比國外要快得多,也大得多。
最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也佐證了傅凡的這一觀點。2010年前后,我國綠道建設從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隨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廣發展,10年間,綠道已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定規模。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綠道1.4萬公里。
串起城市空間 市民散步“打卡”
每當清晨薄霧或是華燈初上,家住上海黃浦區半淞園小區的王女士,總是喜歡在附近的黃浦江綠道散步“打卡”。2018年元旦,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全面貫通,沿線5區實現綠道系統互聯。王女士不僅能觀賞黃浦江兩岸的風景,還可以沿綠道去到周邊的杜鵑園、牡丹園、琴鍵春園等7個主題公園,生活愜意極了。
而成都的長跑愛好者“八戒”得益于成都覆蓋全域、串聯起境內生態區、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的綠道建設,跑步空間大了不說,而且更舒適了。“以前我經常跑的是桂溪生態公園和錦城公園,現在綠道建設將兩個公園連了起來,剛好是一個半程馬拉松的距離。”他說。
在南京、武漢、福州,擁有類似王女士和“八戒”這樣感受的居民數不勝數。北京諾蘭特生態設計研究院院長班勇表示,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綠道是居民休閑健身和旅游觀光需求的體現。
在班勇看來,作為一個線型開敞空間,綠道可以串聯起美麗的自然、人文景觀,步行、自行車騎行道路系統,配套的服務、市政、標識設施以及沿途供休息、交通換乘的驛站等。
但是,作為城市配套的一環,尤其是高度城市化地區,綠道選址面臨著用地緊張、難以串聯成網的難題。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綠地、場地空間,因地制宜,巧妙設計,多建設貼近市民生活圈周邊的綠道,為市民構建便捷可達、開放共享的社區綠道系統,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上海,建成的社區綠道遍布全市16個區,連接的絕大部分綠色空間,原來都是封閉的,現在通過綠道穿行或串聯而成為開放空間,方便居民就近享受綠色福利;在古都南京,明城墻三四米之外就是一條綠道,游客們不僅可以沿著綠道散步,而且可以走到城墻下,觸摸墻磚,聆聽歷史的回響。
曾參與南京明城墻綠道設計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成玉寧則表示:“綠道本身是活態的,當面對自然或文化遺跡的時候,綠道不是裝飾它們而是呈現它們,通過視點選擇達到交融的效果。”
一條綠道帶來環境改善
班勇表示,所謂綠道,應該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居民感官上的綠色,另一層則是生態上的綠色。“既要讓大家心情舒暢,對生態環境也不能有負作用。”班勇說。
傅凡告訴記者,綠道發展到今天,早已從最初的“線型開敞綠色空間”“綠化人行道”,發展成了生物學、景觀學、城市規劃、交通工程等多個學科交叉,可滿足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體。尤其是生態綠道,不僅可以起到游憩休閑、美化環境的良好效應,而且還可以創造和保護城市的綠色空間,維護生態格局。
我國很多城市在建設綠道時,就綜合考慮了綠道的這一特點,在綠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實施黑臭水體整治和山體生態修復,全面清理排放廢氣企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成都的錦江水環境治理,就是與錦江綠道建設一體推進的。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隨著錦江綠道一期建成78公里,一個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綠環正在形成。住在江灘公園附近的73歲老人楊蘭對此感同身受:“以前河道窄,水也臭,現在水干凈了,還可以行船。”綠道建成后,他和老伴每天都會走上幾公里。
而在南京,綠道沿途水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兩側的廢氣礦山宕口得到復綠治理,地質災害全面消除,山體創面恢復蔥綠,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此外,南京還將綠道融入海綿城市建設,不僅體現在了“面子”上,而且滲入了“里子”。據了解,南京市綠道路面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兩側綠化還因地制宜推廣使用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措施,采用多種工藝手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
當然,綠道建設除了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更多的還是與現有生態環境的融合。如何在綠道規劃、設計時,既做到與現有生態環境完美結合而不破壞?對此,班勇強調,要改變當前我國綠道建設中“重建設、輕規劃、輕設計”的現象,“綠道建設并不是就道路而建道路,更不是重起爐灶,做好前期規劃設計尤其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勇說。
傅凡也強調,綠道建設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建設綠道。“首先要確定是否適合建設,其次要明確建設何種性質的綠道。休閑型、生態型、復合型等不同功能的綠道不能相互沖突。”
對此,傅凡建議,綠道規劃設計前,應充分做好本底調查,不光針對動植物,還要包括微生物,“一方面是打通生物廊道,另一方面也要有效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綠道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綜合性系統
班勇表示,綠道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條道路,而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綜合性系統。“一個完整的綠道體系應該包括道路系統、保障系統、服務系統、教育系統、景觀系統等內容。”班勇說。
因此,作為服務居民的公共休閑運動資源,綠道體系的規劃設計十分重要。在建設之前,要充分考慮到便捷性、可達性、閑適性等幾個原則,方便居民使用。
比如綠道應該方便居民前往,并配套相關的服務信息,比如標注綠道的起點、終點、距離以及難易程度等。此外,開放綠道的維護管理也十分重要,考驗著精細化管理的水平。在這方面,我國多個省市都考慮到了這一點。
在上海,綠道標識標牌和配套服務均有標準,盡量巧借周邊的公共資源來為綠道服務,同時通過以人為本的完善配套體現了精細與善意。在黃浦江綠道,配備有自動販賣機、公共廁所、24小時熱飲水等,甚至還有面向健身跑步等人群免費開放的淋浴服務。
而南京也通過強化服務先導,方便群眾出行。在每條綠道上,都設立了供游客休息的驛站,在某些驛站,行人還可以享受免費供應的檸檬水、自行車租賃、免費wifi等服務。
“綠道是政府投入的公共服務產品,除了政府部門的資源投入,還應該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的力量,比如志愿者等,號召大家共同行動起來,熱愛綠道、使用綠道、享受綠道。”班勇說。
傅凡則表示,應該重視公眾對綠道的使用反饋,對于公眾不滿意的地方,及時糾正改進,好的經驗做法則推廣發揚。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層面將對南京、武漢等建設良好的城市進行專題調研,進一步總結提煉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促進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