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回歸最樸素的中國空間美學
3月23日下午,第九屆園冶高峰論壇分論壇“宜居住區與庭院造景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高橋喜來登酒店召開。LAURENT羅朗景觀設計總監李勇作了題為《空間美學》的演講。他對比了東西方園林體系在哲學層面的不同,追本溯源梳理了中國園林的發展脈絡,并通過兩個實際項目,展示了對中國傳統文人園樸素空間美學的實踐。
▲李勇在宜居住區與庭院造景國際研討會演講
中國空間美學尋求功能性與理想性的統一
講到空間美學,其實更多是關于空間認知的范疇。對空間的學術定義是:空間是出現在具體事物之中的分離或者抽象的認知。空間是關于客觀和主觀的認知。客觀的空間本身就已經存在,大自然中的各種尺度,包括我們的生存環境。人為什么會出現對空間主觀的認知?無論是建筑還是景觀營造行為,人們在構建過程中,一方面是想要去使用它,滿足基本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又有對藝術、文化,對超越性、精神性的追求,是先驗到經驗的過程。
先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自然本身的一些存在。比如鳥兒會筑巢,因為它需要這樣的場所,原始人也會構建房子。但是房子的出現不是人最本能的訴求,因為原本可以在石洞里生活。人們為什么會形成對生活的構想,慢慢形成一系列象征元素?因為人類有構建的欲望。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當下有許多新銳設計師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想要創造更多不一樣的東西。這是藝術創造的過程。
▲先驗與經驗
主觀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不管是構建行為還是生活習慣,包括想要去創造的作品本身,都有很多的危險性。就像鳥兒原本生活得自由自在,但因為人們想要欣賞它,給它量身定制一個很漂亮的牢籠,讓它在這個場所中享受它的生活狀態。我們的居住空間也受到一系列的主觀影響。比如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小鄉村,與大自然、山水,與使用的空間會產生非常豐富的聯系,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來到城市,有了更好的物質環境,非常漂亮的電梯廳,鄰里之間卻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還有看起來非常高端的一梯一戶。但是我們內心還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相互交融、分享的狀態,這是本能。
空間作為一種主觀認知,大體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關于西方的文化認知,二是東方的文化認知。西方更多是強調二元對立思想和一元中心定位。比如它有非常強烈的幾何抽象體系,影響著它的方向,無論對生活狀態還是對于規則、秩序的追求,對美感、環境比例的追求。比如西方的凡爾賽宮是追求君權神授、駕馭自然的過程,人們希望體現通過人的努力,通過上帝賦予人的權利,支配土地上的一切,構建一切藝術行為的過程。包括近現代的景觀,比如彼得·沃克的作品,用極簡的設計手法,追求幾何圖案的形式美。
中國更多強調二元互補和體用合一的哲學體系,更多思考關于陰和陽的關系,長和短的關系,高和下的關系。故宮同樣是皇家體系中體現權威的建筑,邊界非常確定,內在非常空虛,而凡爾賽宮中間的建筑非常確定,但是邊緣非常模糊。這反映出中國哲學體系和空間之間,通過有形加入無形的過程。人在有限的空間里面,感知到無限的可能性,是一個宇宙的概念。看上去好像有很多明確的空間,其實這一系列空間里面,通過構建的場所,通過不同的組合,空間與空間之間在相互滲透。人們去游覽的時候,不會覺得目標是有邊界,事物是有終點的,永遠是在循環的過程。這是中國園林的一些體現。
總的來說,西方在構成手法上更多強調軸線的對稱,追求一定的呼應,但是東方更多希望通過有形駕馭無形,通過無形的氣、植物、空間的狀態,把內在的思想展示出來。
▲西方與東方空間思維對比
通過比較會發現,現在景觀設計中很多新形式的出現,給人更多的感覺是中不中,西不西,借鑒了西方純粹現代主義構成的手法和形式,又在追求中國的形式、符號、表象,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所謂“新中式”產品。
就像之前的法式、托斯卡納風格,“新中式”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有更多人會形成新的變化,包括設計師也在尋求創新,怎樣能夠顛覆大帽檐,更好地體現不一樣。目前市場還是受到高周轉節奏的影響,所以市面上的作品,空間形式常是借鑒和搬運工的角色。
關于現代手法的營造,更多的也是受密斯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的影響,包括很多延續的設計風潮、對空間的組織和分割。市場會有一定的盲目性,只要時下某一個大師或某一個作品開始流行,就會爭相模仿,缺少自我認知。
談談比較小眾的文人園的空間,也是個人堅持和向往的空間形式。中國空間的啟蒙,包括最開始空間的形成,是對于山川大河的向往,自然現象的感悟,包括詩詞理想,君子比德的思想,都有體現在構造的園林場所當中。它區別于西方純粹的邏輯學和形式學,更多地尋求功能性與理想性的統一。儒家強調人不停地創造和構造,成為人上人的過程。道家強調輕松,尊重自然,享受最終的狀態。最成功的方式應該用最自由的狀態表現。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陶淵明的桃花源,中國人一直在不停尋找內心跟現實之間的差距。唐代王維的作品,在“無”、“有”之間的探索之中,更是弱化了人的主觀感受,把客觀現象放大到無限,而把人的思想或者欲望克制到極限,比如《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沒有一點是在描述個人的情感。比如《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都是描述一種現象,描述自然本身,是非常樸素的手法。
▲《輞川圖》
通過對詩意的理解,中國人逐漸形成對理想人居構建的思考,包括最初的皇家園林——北宋時期的“艮岳”,更多是通過繪畫的意境,通過人們的精神探索,對理想的園林的想像,慢慢還原自己對生活的本能。
▲北宋艮岳平面設想
到當代,人們對于園林的營造慢慢尋求著變化,開放式的園林體系逐漸形成,并發展至今。我國最完整的開放性空間構成,是杭州的西湖。西湖的空間結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近代不斷更新,才形成今日“三面湖山一面城”的格局。由于有了人主觀的營造,比如原本覺得湖很好,但是希望人的活動需要更便捷,就有了橫跨東西的白堤,跟背景形成借景,把原本非常大的一個面化成兩個面,一個里西湖,一個外西湖。之后蘇軾又修造了蘇堤,東和西又形成了一個分割,用了中國最傳統的一池三山的理念,先后堆了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構成山中有湖、長堤縱橫、湖分里外、三島散點、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復層自然山水格局。其實最初是出于功能的考慮,最后化整為零,慢慢形成這種園中園的空間。我覺得西湖是園林中最美、最富畫意的空間呈現。
▲畫意西湖
如果在西湖的自然空間當中,純粹是客觀現象,沒有雷鋒塔的存在,空間是收不住的。因為有了空間里人的主觀存在——雷鋒塔,形成萬千虛當中的一點實,確定了空間的邊界,而這個邊界不只是一個構筑,比如關于《白蛇傳》的傳說,更是關于象征性的思考,跟人們的情感有一定聯系,使空間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中國繪畫對園建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古代的文人,寄情山水,通過畫意的轉換,追求現實與精神之間的差異,形成構園的行為,意在筆先。人們在現實中不停奔波,希望回家之后能夠有自己理想的狀態,園林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清代美學大師王國維將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在創作實踐中,創作的源頭到底來源于“有境”還是“無境”,?怎樣把自己的主觀性縮小到極致,體現深的客觀性?
有我之境——湖州弘陽仁皇山項目
基地旁是仁皇山脈,大區預算均造價350元每平米,業主想要做行業標桿。現狀場地并沒有非常多有利條件,怎樣通過有限的成本去打造一個標桿項目?當時非常困頓,困頓之余有很多思考。不是主張設計創作來源于矛盾嗎?那它的矛盾在哪里?最終得出判斷:在于它建筑形態的多樣性,同樣一個小區,有洋房、公建、合院、聯排,在于現場自然環境本身就存在很多空間,這里有寺廟,有山有水,水脈又和太湖發生了非常完整的聯系。所以就來了靈感:有沒有可能通過主觀營造的山脈,分割出高層產品和別墅產品?
▲場地空間分割
希望通過景觀的整合,通過水脈的延續,包括對一些產品的控制,打造一個邊界。為什么小區一定要有圍墻?為什么圍墻一定是墻的虛實結合?當時考慮有沒有可能參考滄浪亭的概念。滄浪亭的水也是毗鄰太湖水,因此,希望通過水脈建立起情感聯系,人們有能使用邊界的可能,讓邊界不再是一個圍墻。人在使用空間,去參與到這個場所的時候,會去觀看山體和自然環境的臨水空間,同時水本身就是一個隔離。這成為項目最大的亮點。
希望采取這種非常規的方法,解決人根本的訴求。同時在邊界去尋求滄浪亭的體驗,把主觀意識的實踐跟空間形成對話。滄浪亭很美,它有很完整的山水格局,正好這個項目也有水脈的延續。希望這樣的一個斷面,能夠很好地打造項目的記憶點和辨識點。
▲項目入口處理
創作的關鍵,不是說自己想要創作什么藝術品,或者什么空間。怎么樣能夠跟空間形成很好的互動和聯系,才是最重要的。無論通過文脈也好,地域性也好,創意都來源于矛盾。
▲設計理念——滄浪濯纓
無我之境——富陽陽光城·翡麗海岸示范區
設計來源于矛盾,還有對自然的尊重。富陽陽光城·翡麗海岸示范區基地現場有很多不利因素,我們想到盡量用樸素的手法,通過借景的方式,把自然完整地呈現出來,通過景觀的媒介,為場地搭建一個空間框架,為自然尋求一定的可能性。莊子《齊物論》中講,“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我們希望用景觀,把自然本身鑿飾出美的狀態,通過最樸素的語言,最樸素的材料,把對自然的尊重表達出來。
▲“富春山居圖”
▲項目景觀場景
場地中的石頭是一個子體,而富春山是一個母體,希望母與子之間有一個聯系,用自然的青石跟自然形成一個延續。
包括外象跟內境之間,外在表達的形象是主觀性的,內在的情境就是希望通過景觀去營造的一種狀態。富春山是空間性的,而《富春山居圖》是文化性的、時間性的。希望通過空間而不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手法,希望富春山居能去自我完成。
▲外象與內境
關于空間也好,空間美學也好,都想還原成最初的樸素狀態。希望未來有可能回歸人與自然情感或者文化的聯系,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也追求心靈的共贏,尋求理想的桃花源狀態。
李勇,LAURENT羅朗景觀設計總監。主要擅長領域為現代及中國當代風格住宅及度假酒店定制化設計。設計中追求人的生活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主張設計本身的價值來源于矛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景觀本身就是一個媒介,自然是母體。是承載著責任與進步的平臺,更多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把矛盾與沖突優雅地解決,并傳遞“美”的信息。代表作品有泰禾·姑蘇院子、陽光城·翡麗海岸、杭州景瑞·科技城等。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