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5平米的老北京胡同,經他之手獲聯合國“世界人居獎”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濃郁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無數次地被人向往。但是當胡同殘破、四合院變為大雜院時,生活遠沒有這般詩意。
在北京的老城區,有一條名叫“菊兒”的胡同,胡同里的41號院就曾面臨如此困境。上世紀80年代,41號院曾是胡同里“最破的地方”,院子里住了44戶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平方米,私建的雜亂小屋擠擠挨挨,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和街道公廁,雨天家家漏水,整條胡同一片汪洋。
1987年,北京市房改辦找到吳良鏞,請他“改造”這片破敗院落,吳良鏞欣然“領命”。從1978年起,吳良鏞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因此,對這個只有2760平方米的改造工程,他和團隊是懷著為舊城更新和危舊房改造探索新路徑的志向進行設計的,傾注了大量心血。經過深入研究,他沒有對菊兒胡同實施狂風暴雨式大拆大建,而是將“環境”和“人”的需要協調起來,以“有機更新”的理念,打造出一個優美宜居的人居環境。
改造后,院子里保存了幾株百年大樹,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既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又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特點。低矮的平房改造為二層或三層的小樓,白墻黛瓦,錯落有致,室內現代化的衛生間、灶間一應俱全,增高后的建筑又與周圍的老房子渾然一體,充滿了古都神韻。
對吳良鏞先生而言,相比公共建筑,民居始終是他的關切所在,他曾說:“真正的建筑大師,不是看他是否設計出了像埃菲爾鐵塔一樣流傳百世的經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1993年,菊兒胡同項目獲得聯合國“世界人居獎”,這是近代中國建筑作品首次在國際上獲取的最高榮譽。“開創了在北京城中心進行城市更新的新途徑”。
正是在對人居環境的不斷探索中,吳良鏞意識到“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居環境與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人居環境科學是普通人的科學。”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爾的理想,亦是吳良鏞對人居理想的愿景。
從1999年到2006年,他歷時7年完成的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構建了“一軸三帶”的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格局,解決區域分割、城鄉分立問題,指導京、津、冀三地統籌發展,使得三地功能相輔相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這些規劃設計都得益于吳良鏞先生創建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吳良鏞就開始了廣義建筑學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專著《廣義建筑學》,著眼點從單純的“建筑”概念轉向“聚居”,“從單純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會,從單純物質構成拓展到社會構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學的視野。
但是,他的學術探索并未停止在“廣義建筑學”,而是跳出學科范圍的局限,從學科群的角度整體探討。1993年,他創造性地提出了 “人居環境科學”(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人居環境科學以人居環境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聚落及其環境的相互關系與發展規律,并提出了以城市規劃、建筑與風景園林為核心,整合工程、社會、地理、生態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發展模式。
1999年6月23日,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憲章以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為基礎,提出“建設一個美好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21世紀建筑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科學、人文、藝術的融匯就是‘人居之道’。”他在自述集中認為,人居科學要走向“大科學”,更多地與能源學、環境學、生態學、信息學等相關科學技術相聯系;人居科學要走向“大人文”,要將“便民生”作為基本準則,住房與社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生態修復、人文復興等,都與此息息相關;人居科學要走向“大藝術”,要把美學上抽象的美化為無所不在的空間的美、生活的美、融匯的美。
2012年,90歲的吳良鏞先生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意見寫道:“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現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標提供理論框架。他組織科學共同體,發揮各學科優勢;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此后,國家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吳良鏞星”。
【人物檔案】
吳良鏞,1922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兩院院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榮譽稱號。2012年,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改革先鋒”稱號。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