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印證:大師出自文化融通
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生于1917年4月26日,作為蘇州望門之后,他自幼就對上海高大的建筑產生好奇,貝聿銘先生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學,并獲得多項建筑獎項。
他的設計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其作品鮮明的現代主義特色不僅體現在對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的廣泛使用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中西建筑文明的廣采博取上。
他之所以被稱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與其參透中西方文化血脈并尋找其中的平衡點關系很大。貝聿銘先生的設計風格為中西文化交流帶來的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技術與文化的交融,功能與人性的密貼……他的設計既追求本土化途徑,在繼承上下功夫,又追求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奉行“以光線來做設計”的原則,給人以時尚、光鮮、新穎的感覺。
閱讀貝聿銘先生的建筑設計佳作,就像閱讀一本經典著作,從外觀到內容,都給人舒暢、優雅或者別具一格的感受。你能從他的作品里找到中國傳統建筑的影子,西方設計元素的疊加,現代建筑技術的組合,大膽挑戰傳統而又細心雕刻細節,每一處設計都是他學貫中西、參透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佳作。例如,由貝聿銘及其兒子貝建中、貝禮中所設計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廳堂就是西式玻璃吊頂和中式園林的完美結合。
貝聿銘先生遵循設計原則而不囿于傳統理念之中,敢于跳出時空和文化束縛,走自我創新之路,在設計時廣泛走訪、深度調研,充分結合地域特色和當地文化特點,善于借勢、借材、借時、借機而設計出別具特色的建筑精品。他的設計方案一般都是經過反復比對、認真打磨而做出的。有的設計歷時幾年甚至十幾年才完成。
有些方案面對公眾的責疑和專家的追問多年,但他仍能力排眾議,靠講道理、做模型說服公眾。如盧浮宮金字塔設計,開始受到公眾反對,貝聿銘做成模擬金字塔將其呈現在盧浮宮廣場,供全社會考察,贏得“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在設計香山飯店時,貝先生走訪了眾多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用現代設計語言設計出香山飯店,達到了建筑室內外空間與自然的交融,天人共生的中國建筑之美被貝先生詮釋成最完美的香山飯店空間布局。
貝聿銘先生不僅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用于中國建筑設計,而且善于將其移植到外國建筑的設計上。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多哈的標志性建筑,“博物館宛如一個蒙面的少女,正面看端莊優雅,側面看調皮伶俐”。建筑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陸地,動靜的結合,成就了這座建筑的東方之美。像這種東西方建筑文化的移植和借鑒,讓貝聿銘的建筑設計富有了獨特的靈魂。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對樓梯設計和排水設施的技術應用,既借鑒了現代西方建筑技術之巧,又給博物館提升了通透感。至于用大理石材料代替瓦片,提升的不僅是觀感之美,也為維修提供了便利。貝聿銘先生的設計,講究與自然的統一、滿足人的使用功能、充分運用現代技術三原則,為西方帶去中國建設文化升華的樣板,也為外國建筑之美落戶中國提供了現實基礎。
大師駕鶴西去,唯留藝術之美存世。中西文化的交流互洽,貝聿銘大師鍥而不舍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參照。
作者:戴榮里(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建筑大學校外導師)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