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建設生態礦區 引領綠色發展
沙棘基地碩果累累
大柳塔煤礦采煤沉陷區生態經濟林試驗示范區綠意盎然
生態樂園一派祥和
神東煤炭集團隸屬于國家能源集團,目前擁有千萬噸級現代化安全高效礦井13個,總產能超過2億噸,是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企業主要安全、經濟、技術等指標達到國內第一、世界領先水平。
三十年來,面對煤炭的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天然矛盾,神東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而且建成了浩瀚的綠洲,走了一條主動型“煤炭綠色開采”之路,破解了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推動了煤炭生產與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將荒漠變為綠洲,建成了“生態礦區、綠色礦井、清潔煤炭”為特征的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打造生態礦區 沙漠變成綠洲
神東礦區位于晉陜蒙三省區交界處,屬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氣候干旱少雨,風蝕區面積占70%以上,開發建設初期平均植被覆蓋率僅為3%~11%,是全國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與治理區。面對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神東沒有沿用“先采后治”“邊采邊治”的傳統模式,而是主動應對客觀自然環境,創建了“三期三圈”生態環境防治技術模式,構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空間結構,協調解決了大型煤炭基地生態環境防治的難題。
創新“三期三圈”生態環境防治模式
“三期防治”從時間維度解決了大規模煤炭開采與脆弱的自然環境的矛盾。
在采前進行大面積風沙與水土流失治理,系統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功能,增強抗開采擾動能力,控制性治理流動沙地103km2,提升了區域整體水保功能。
在采中全面保護地表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應用封堵種草、水保整地、錨固植樹等技術措施,解決了裂縫、錯臺、滑坡等地質環境問題;研究應用人工接種微生物菌根復墾技術,攻克沉陷區生態治理中土地貧瘠、干旱缺水和塌陷傷根三大技術難題,提高了土地質量。
在采后進行大規模土地復墾與經濟林營造,永續利用水土生態資源,發揮生態環境效益。利用采煤沉陷區大力發展沙棘等經濟林產業,創新了“茶園式”大果沙棘種植模式,已栽植大果沙棘255萬株,占地25km2,到盛果期預計可實現產值近億元,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收入,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了政府、村民、企業三方共贏。
“三圈防治”從空間維度解決大規模開采與人居生態環境的矛盾。“三圈”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漸次增強、動態擴展。
外圍防護圈:針對礦區外圍大面積的流動沙地,人工調控植被演替方向與速度,優化草本為主、草灌結合的林分結構,構建了礦區外圍寬幅立體生態防護體系288km2,風沙危害得到根本性控制,將原生脆弱生態系統建成了具有抗開采擾動能力的能力生態系統。
周邊常綠圈:針對礦井周邊水土流失嚴重的裸露山地,優化水土保持整地技術,建設了“兩山一灣”周邊常綠林與“兩縱一網”生態長廊30km2,既控制了山地水土流失,又營造了常綠景觀。
中心美化圈:創新集成水保綠化、園林景觀、生態城鎮建設技術,建設森林化廠區、園林化小區12km2,綠地率達40%以上,植被覆蓋度達到了8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超過10m2,營造了優美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
建立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體系
沉陷土地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土地轉變為耕地資源,針對采煤造成的裂縫、錯臺、滑坡等地質環境問題,創新與應用了裂縫封堵種草、錯臺水保整地、滑坡錨固植樹等措施,實現了地質環境治理保穩定;針對礦區風蝕與水蝕兩大因子時空交替侵蝕的規律,采用水土保持與風沙治理措施,每年減少風力搬運移動和進入河溝泥沙約566萬噸,減少了水土流失,實現了水土保持。
微生物復墾技術。針對神東礦區干旱、貧瘠、地表沉降植被受損等特點,神東于2008年開始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合作開展微生物復墾關鍵技術研究與試驗。通過從當地土壤中篩選出適宜的叢枝菌根真菌,培養后接種于植物根系,擴大植物根系對土壤水分和養分吸收能力與吸收量,利用菌絲修復了斷根,植物成活率和植株生長量均提高10%以上,實現了土地復墾治理提質量。
打造水土生態資源永續利用的大型煤炭基地
神東通過對礦區水保生態影響規律研究,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針對水、土、生態三大問題,建立了資源協同開發與利用的模式。
水資源循環利用:神東將雨水、河道水以及生產廢水作為資源加以利用,變水害為水利。通過水保整地措施攔蓄雨水,使洪水變為灌水;通過建設橡膠壩攔蓄河道水440萬立方米,使旱季有水灌;利用礦井水灌溉,實現礦井水的全部循環利用零排放。目前,13個礦井中9個礦井實現了礦井水零排放,大幅提升了植物成活率與生長量,改善了區域小氣候條件,更好地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
土地資源修復利用:針對神東采煤造成的裂縫、錯臺、滑坡等地質環境問題,創新與應用了裂縫封堵種草、錯臺水保整地、滑坡錨固植樹等措施,實現了地質環境保穩定;針對礦區風蝕與水蝕兩大因子時空交替侵蝕的規律,采用水土保持與風沙治理措施,每年減少風力搬運移動和進入河溝泥沙約566萬噸,減少了水土流失,實現了水土保持;針對排矸場和沉陷區土壤貧瘠的問題,采取覆土復墾、植物復墾與微生物復墾措施,復墾宜林宜田土地4600公頃,實現了土地復墾提質量。
生態資源永續利用:通過大面積高標準實施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工程,增強區域生態功能;通過應用井下超大工作面整體沉降等一系列綠色開采技術,穩定地表生態功能;通過建設以沙棘為主推樹種的水保經濟林,實現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哈拉溝煤礦采區生態治理為基礎,以生態科研科普為主題,以生態文明示范基地建設為目標,由神東煤炭集團、陜西省各級相關部門、神木市大柳塔鎮和哈拉溝村共同建設的神東生態示范基地,集中展示了神東礦區綠色開采、清潔生產、生態建設的理念,建有12個科技示范區,系統構建人與自然相和諧、工業與生態相和諧、企業與區域相和諧的復合生態基地。
礦區開發建設三十多年來,累計治理面積330km2,構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空間結構,植物群落以油蒿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為以沙棘為主的灌草群落,植物種類由原來的16種增加到近100種,微生物和動物種群也大幅增加,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的3%~11%提高到60%以上,改善了降雨量少且年內年際不均勻的現象,逆轉了原有脆弱生態環境退化方向,在荒漠化地區建成一片綠洲,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綠色礦井 資源有效利用
煤炭企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來自于礦井,神東汲取煤炭生產對環境污染的經驗教訓,全面建設綠色礦井,堅持“源頭減少、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理念,針對煤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不斷創新技術與管理。
廢氣綜合防治:煤礦產生的廢氣主要是煤塵和煙氣,井下采取負壓通風降塵、干(濕)式風機除塵、噴霧與水幕降塵等綜合降塵措施,給員工配備高質量的防護用品,確保井下環境清潔和人員健康;地面原煤倉、皮帶棧橋、產品倉、裝車塔等儲裝運環節采取全封閉防塵,確保了礦區環境清潔;外運煤炭采取固化封塵,車廂噴灑固化劑消除了鐵路沿線煤塵污染,年減少風損60萬噸;中心礦區集中熱電聯供,減少工業鍋爐數量和煙氣排放;偏遠礦區的工業鍋爐配套安裝煙氣治理設施和在線監測設備;“氣十條”實施以來,淘汰、替換41臺工業鍋爐,提標改造88臺,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廢水綜合利用:創新三級處理、三類循環、三種利用的廢水處理與利用模式,在一個缺水地區建成了超10萬人生活、年超千億元產值的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三級處理”是指應用煤炭開采地下水保護關鍵技術,在采空區建成35座地下水庫(庫容總量3200萬噸,相當于兩個杭州西湖的水體量),地面建成38座廢水處理廠和3座深度水處理廠進行水質凈化處理;“三類循環”是指地下分布式水庫、選煤車間、鍋爐房構成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三種利用”是指生產復用、生活雜用、生態灌溉實現水的多種利用。
廢渣綜合治理:創新井下無巖巷布置技術,從源頭減少矸石產量;掘進產生的矸石充填廢棄巷道,實現掘矸不升井;地面洗選產生的煤矸石,采取發電、制磚、填溝造田等方式全面資源化利用。
生產清潔煤炭 產品綠色清潔
煤炭消費帶來的環境破壞,主要是煤炭燃燒污染物排放問題,神東在天然煤質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潔凈煤質,降低煤炭生產能耗,原煤生產綜合能耗2.52千克標準煤/噸,低于3.0千克標準煤/噸國家先進值標準;入洗原煤電耗2.23度/噸,低于3.2度/噸的國家先進值標準。
創新生產建設各環節節能降耗技術,實現清潔生產。在規模化與集約化的生產系統的基礎上,大力推行礦井通風全部采用大斷面、多巷道進回風系統,并配備高效通風機,降低通風能耗;采用地面箱式變電站鉆孔井下供電,減少供電損耗;創新應用變頻驅動、自動排水、恒壓供水等節能技術,降低生產電耗;積極研發節油型礦用防爆車輛、電動礦用車輛,以及油電雙動力防爆車并進行試點推廣,創新鉆孔投放物料方法等措施降低節約油耗。
利用電廠余熱、供排水水源、回風風源、太陽能等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采用高效煤粉鍋爐取代傳統燃煤鏈條鍋爐供熱,安裝高效煤粉鍋爐24臺,較傳統鍋爐節約煤炭約30%;利用風源熱泵和水源熱泵替換冬季熱風鍋爐,解決進風井井口防凍的供熱問題,節省原煤消耗、降低運行費用,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基于自身煤質優勢,通過洗選加工生產清潔煤炭。各礦井全部配套建設了選煤廠,原煤全部經過了洗選,開發出特低灰、神優2、精塊4等清潔商品煤種,為社會提供了清潔煤炭,減少了生產環節環境污染及污染物隨產品外運。
多年來,累計獲省部級以上榮譽100多項。其中,2006年,獲得國內環保領域最高獎——第三屆中華環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8年以來,在生態綜合防治、資源環境協調開采、水與生態保護利用、微生物復墾等方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大柳塔煤礦沉陷區建成了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9個煤礦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營造了藍天碧水的生產生活環境;創造中國企業新紀錄99項,獲授權專利508項。
神東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神東“生態礦區、綠色礦井、清潔煤炭”的綠色煤炭基地為基礎,不斷創新煤炭產業生態化,脆弱生態產業化的技術與模式,不斷豐富與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走出一條能源企業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