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大運河“走出去” 把世界運河文明“引進來”
貫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經8個省市,作為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千百年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保護優化大運河岸線自然生態、建設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的戰略任務,就加強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做出統一規劃部署。5月24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二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北京舉行,12位委員、專家學者圍繞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沿線地區古鎮古村保護、文化與旅游融合、促進運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資政。
大運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據統計,世界上有520多條運河,分布在50多個國家,沿線3000多座城市和上萬座古鎮,中外運河文明需要進一步加強交流互鑒。記者采訪了江蘇省政協委員、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主席朱民陽,他就如何進一步促進運河文明中外交流建言。
朱民陽介紹,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是中國的運河領域國際性社會組織,應中國大運河申遺而生,2009年成立,由民政部注冊、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秘書處常設江蘇揚州,現有會員153個,其中國外城市會員46個。他認為,大運河與長城同為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申遺成功后又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符號,但與長城相比,大運河的國際知名度還不高,大運河溝通融合、開放共享的文化特質,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中國經驗和智慧等還未得到廣泛知曉和認同。此外,世界運河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運河生態和運河產業,國際運河保護和治理已探索出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把世界運河文明“引進來”還需進一步加強。
朱民陽建議,讓中國大運河“走出去”,需要運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他說,不僅要講千年運河的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漕運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等經典故事,還要講當代個例,即當代運河治理保護的中國實踐、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講藍圖,即大運河統籌保護、傳承、利用的目標和愿景。在“怎么講”方面,除了運用文化傳播、媒體宣傳等,還要引導國內企業直接參與國外運河的治理和建設。“向誰講”則注重面向運河國家和城市的民眾,特別是占運河城市40%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眾,使其了解中國大運河,促進民心相通。我國支持和鼓勵國內的國際性社會組織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參加國際運河領域會議和活動,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擴大中國大運河的國際影響力。
在世界運河文明“引進來”方面,朱民陽認為,應該借鑒“全球智慧”,促進世界運河文明“洋為中用”。他說:“首先,要借理念。關于水系統籌管理,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法國米迪運河等世界知名運河都有專門機構負責管理運營,法國、愛爾蘭等國家還設有全國性的運河管理機構。關于運河立法保護,美國的《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法案》等,超越河道保護立法的范疇,定位于區域社會文化發展規劃的綜合性立法。關于運河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拿大里多運河較早提出‘緩沖區’概念,兩岸30米寬的緩沖區內不允許新建建筑物,保護了運河沿線風貌,形成著名的‘里多運河遺產旅游區’等。其次,是借力量。借助外國地方政府、企業和投融資機構等在運河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資源和技術力量;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河航道國際(IWI)等國際組織,在運河遺產保護、水系治理等方面的專業力量。還可以借助我國的重要平臺和論壇,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把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作為向世界傳播中國大運河故事的重要展示平臺,把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作為國家大運河文化宣傳的重要交流平臺,促進世界運河城市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傾聽世界聲音。”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