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從城中園到園中城
綠色發展理念的新探索
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樣子?從城市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一直在探索。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探索建設更好、更宜居的新型城市。
我國的城市生態建設自古就有先例,且令人著迷。“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年年二月憑高處,不見人家只見花。”“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我國古代詩人對城市生態之美的描述,從來都不會憐惜施以濃重的筆墨與華麗的辭藻。
我國近現代的城市生態化建設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形態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影響到了公園、綠地等城市生態化建設的發展。
此后,得益于我國的高速城鎮化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家對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關注度持續增加,加之對城市綠地建設的重視,各地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生態化建設,園林、綠地、水系等的興建也如雨后春筍一般。
然而,我國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進程,在促進城市快速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發展受限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與其舍棄都市拼命逃離,不如改造自己回到城市本身。正如德國古典浪漫派詩歌先驅荷爾德林所說的那樣:“如果人群使你卻步,不妨請教大自然。”如何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把城市人口、資源、社會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統一,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公園城市由此而生。
城市公園與公園城市雖然字面上只有前后順序之差,但實際上卻有天壤之別。業內專家認為,公園城市是繼“生態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全新概念。與以往的“城市綠肺”等在城市里建設公園、林地、濕地等不同的是,公園城市并不是“公園”+“城市”這么簡單。
去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決定》發布,明確提出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內涵特征,即以生態文明引領的發展觀,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具體說來,就是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轉變,強調以人為本;從“城市中建公園”到“公園中建城市”的轉變,要把成都整個城市營造成一個公園,城市就在公園里,城市就是個大公園;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的轉變,突出消費場景的營造。
業內普遍認為,公園城市是基于綠色發展理念而創新的一個概念,是高質量背景下的城市建設新模式探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理念,是適應新時代中國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發展形勢及需求提出的城市發展新目標和新階段,體現了我國推進城市化發展模式和路徑轉變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公園城市建設離不開“鄉村表達”
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公園城市雖然把名字定義在了“城市”二字上,可離開鄉村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公園城市建設同樣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的繁榮與興盛。
一方面,鄉村振興是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不可或缺的應有之義。
作為天府之國,鄉村被視為成都最吸引人的一面,例如鄉村綠道和川西林盤等建設,已成為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媒體報道,在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鎮,自從鎮上建起了30公里的鄉村綠道,這個傳統的農業鄉鎮仿佛一夜之間回到了千年前那些“日日有書聲,夜夜有戲唱”的充滿詩意的日子。沿著花叢中的綠道漫步,次第出現的19個“微景觀”,再現了農耕的多個場景,同時也是游客休憩的驛站,這些“微場景”的打造吸引了很多游客。
數據顯示,規劃總長達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體系,目前已建成2600多公里,計劃于2035年建成,在格局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融入休閑旅游、城鄉融合、體育運動、農業景觀、應急避難等多種功能,構筑綠色生活方式。
隨著消費場景、商業模式的全面植入,鄉村綠道經濟初步成勢、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初步顯現,這已經成為成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典案例。
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可為公園城市提供更多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據媒體報道,在徐家渡林盤,當地合作社在以集體建設用地折資入股的基礎上,采取了“投資業主+農戶”的方式,由公司搭建平臺、提供需求、導入客源,林盤35戶農戶結合自身實際,按標準提供產品、優化服務、改造客房,以眾籌方式打造“大業主帶小農戶”的利益共同體。
而在道明竹藝村,則是創立了“合作社+平臺公司+創新團隊+農戶”模式,這是一個由國有公司負責林盤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培育文創團隊,孵化文創產業的聯盟。據報道,目前,竹藝村已經建成幾個由民居改建而成的文創空間,由于前期并不需要太大投入,所以后期運營可以施展的空間很大,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繼續豐富業態。
實踐證明,這種“少拆多改”的鄉村建設理念,非常值得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復制推廣,同時,這也可以促使相關部門持續思考,如何巧借山水來盤活資源,既能保持城市中的美好鄉村形態,又能提升鄉村的實際價值。
從城中園到園中城,作為象征著一個城市活力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城市這種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其規劃建設的水平不僅標志著一座城市的生態建設水平、文化精神取向和經濟發展能力,同時也彰顯了這個城市“以人為本”的建設思想??梢灶A見的是,成都公園城市的探索與建設,必將為富有獨特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