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座濕地上誕生的城市
盛夏時節,行走在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的十里荷花廊,清涼的風撲面而來,消去夏日的暑熱。極目遠眺,浩浩蕩蕩的蘆葦橫無際涯,東流而去的長江似一條玉帶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地閃動著。
武漢地處古云夢澤地帶,江河縱橫,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據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武漢市濕地面積16.2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8.9%,這一比值是全國和世界平均比值的3倍。
武漢,一座誕生在濕地上的城市。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形成漢口后,漢口到處是水凼湖蕩、葦塘土墩,幾乎都可稱為濕地。直至張之洞筑堤,漢口因水而興,帶動武漢成為全國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
濕地孕育了武漢,賦予了武漢歷史底蘊和蓬勃生機。
率先為濕地立法立規
2013年10月,武漢蔡甸區沉湖濕地因鳥的種類和數量大規模恢復,東方白鸛、黑鸛、豆雁、鳳頭麥雞、白琵鷺、灰鶴等6種珍稀瀕危水禽的種類和數量都已超過《濕地公約》的標準,躋身國際重要濕地。如今,武漢擁有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6處、省級濕地公園4處、市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5處,是國內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最多的城市。
濕地群的環繞既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也是武漢在城市建設中提前謀劃、為生態布局的成果。
武漢林業部門始終堅持,濕地并非水、土地、動植物等生物構成的簡單組合,濕地保護是在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與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基礎上的系統化、綜合性管理。
2007年,《武漢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通過,武漢開啟濕地保護步伐。原武漢市林業局組織專家用3年時間,摸清了武漢濕地的家底。
2010年3月,武漢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完成濕地立法,出臺了《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提出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區實行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分區管理。此后,武漢市相繼出臺《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武漢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為城市濕地保護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在武漢,星羅棋布的湖泊和濕地猶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綠色明珠,而萬鳥齊飛景象更是繁華都市中的田園牧歌。
率先實施濕地生態補償
隨著武漢對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鳥類來此棲息繁衍。鳥類增多,鳥與人的矛盾也開始顯現。
在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不少居民反映,鸕鶿、蒼鷺吃池塘里的魚,大雁、鶴類等鳥類吃小麥、油菜等青苗作物。而《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禁止獵捕、采集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破壞其重要繁殖區及棲息地。
為解決人鳥矛盾,2013年10月,武漢在全國第一個推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每年投入8億多元進行生態補償,制定濕地自然保護區、基本生態控制線、長江跨界斷面等生態補償機制。改堵、控為疏、導,用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和養殖方式。
今年春節前,正是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李高忙碌的時候。他忙著核實農戶信息,了解經營人的變更情況,對生產經營受到限制、因遭受鳥類等動物取食而造成經濟損失的權益人進行生態補償。
李高說,以沉湖為例,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每年每畝補50元,緩沖區補35元,實驗區補25元。保護區倡導生態養殖,要求農民們承諾,不打鳥、種田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養魚不過分投肥投餌等。
生態補償機制的施行,使沉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候鳥種群數量平穩增長。近年來,每年來此越冬的候鳥在5萬只左右。
水韻之優、綠意之美,武漢正在積極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將“濕地之城”的城市品牌推向國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