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道更具人本關懷 應該這樣設計
綠道作為城市規劃的物質載體,其建設的根本是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西區生態城新建的公園綠地(張國俊 / 攝)
如今,綠道已成為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的重要一環。然而,筆者實地調研發現,在綠道建設熱潮中,也涌現出了不少問題,影響了綠道作為公共產品的效能。
主要表現為:綠道選線錯位,沒有樹立用戶思維,步行可達性差,常與使用者形成“最后一公里”的斷層;綠道設計生硬,過度城市園林化,服務設施點位布局不合理,市民體驗感不佳;綠道日常管護不到位,如路面鋪裝透水性能退化,偏遠地段服務設施頻繁損壞,綠道空間被其他功能占用,景觀質量不高,部分節點環境衛生臟亂差等;綠道后臺服務保障有待加強,尤其是驛站輻射范圍之外的路段服務缺失嚴重。
種種問題,都可歸結為沒有真正從人的需求出發,“重規模輕體驗、重道路輕廊道,重建設輕管護,重工程輕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從人本主義出發,進一步做優、做細、做實綠道的選線、設計、建設及管護工作。準確把握綠道的要領,才能建設好美麗宜居的城市。
選線的講究
綠道的選線,應盡量靠近主要居住區或交通樞紐節點來布局,盡力打造“與居民零距離的綠道”。因為,綠道的首要功能不是交通運輸,也不是提供常見的公園綠地,而是打造適宜市民休閑游憩的線性生態人文復合廊道空間。
應以“指狀滲透”的景觀理念與手法靈活設置出入口,增加綠道與市民日常生活工作區域的接觸鏈接點,便于市民就近使用。
要基于綠道場地空間結構特點,形成豐富的毛細級別微循環體系,利于市民根據個人時間與偏好自主選定游憩線路,從而提升綠道作為公共產品的普適性,盡可能惠及更多的人群。
走線時應盡可能有機串聯區域內具備突出生態、文化價值的特色物質空間,避免綠道碎片化、孤島化,以提高區域內特色空間的居民使用效率及游憩體驗質量。
要盡可能順應綠道場地的文化生態組成肌理,在原有肌理被過往城市化運動破壞的地段,可組織生態修復,接續場地地脈文脈,使綠道線型整體走向呈高度自然狀態。要堅決避免傳統城建工作中裁彎取直的市政工程式走線方式,否則會降低綠道空間的游憩感官意趣。
把細節做到極致
在設計上,應當從市民實際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經濟性與舒適性出發,鼓勵大眾參與、協同設計,廣泛征求綠道周邊社區居民及本外地游客的意見建議,尊重人的體驗與話語權。
應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收集足量的基礎數據,基于人體工程學理論做好綠道的路面、燈光照明、臺階坡道、道路鋪裝、休閑座椅、遮陰避雨、環衛設施、應急場地、交通接駁、驛站等十個方面的設計,要真正從使用細節上體貼、關懷、愉悅綠道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綠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可搭建綠道更新設計網上互動平臺,使綠道設計在實際使用中能夠持續優化更新,常游常新常進化,確保綠道工程在自我更新中不斷地提升活力。
此外,還必須要有人本化的建設措施,以保障設計方案的人性化落地。
一是要注重建設材料與工藝的環??叼B性能,如強化綠道道路鋪裝材料的透水性與舒適性,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助力海綿城市建設,同時沿途生態化栽植降霾降噪、除塵驅蟲植物,打造高負氧離子、康養舒適的小氣候。
二是建設工程的感官體驗效果要有極強的“自然原態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仿生建筑及生態景觀(包括聲音景觀)施工工藝手法,在綠道空間內實現“自然再造”,避免以大量幾何線條與幾何形狀為特征的過度城市公園化,讓充滿生機意趣的郊野大自然環境在綠道中觸手可及,提升市民對綠道環境的親近感。
三是讓市民參與,共同打造綠道的亮點空間??稍诰G道的歷史文化節點空間布置市民的畫作、攝影作品,激發市民的感情共鳴。
全面加強管護
綠道建成后,還需要細致全面的管護,才能保證綠道成為城市里充滿人文關懷的幸福廊道。
具體包括:建立無死角的綠道監控管理體系;建立共管共享制度,從社會中招募公司與個人志愿者,設置好利益回報機制,低成本地為綠道提供專業的工程設施修復養護與咨詢服務;建立響應服務體系,包括應急管理、醫療救護、信息交互等,確保市民在游憩過程中能夠及時得到扶助支持;建立綠道線上社區,吸引市民加入,為綠道的高水平運營積極建言,并實時發布綠道的各類節事活動,讓更多的市民了解綠道、愛護綠道,提升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乃至幸福感。
綠道作為城市規劃的物質載體,其建設的根本是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順應自然肌理,把好山好水好鄉愁融入城市結構中,使城市內部的水系、濕地、公園、綠廊、歷史街區等特色價值空間與城市外圍的山水林田湖,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文化網絡,全面提升城市市民及外來訪客的獲得感。
?。ㄗ髡呦当本┕I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兼職教授、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