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編制公園布局規劃:300米見綠500米入園
明孝陵石象路
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四川天府新區時,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為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徑。
這兩年,越來越多南京人發現,不經意間,家門口的垃圾堆變成了精美小游園,出門走不遠就有高品質公園;入夜徜徉在主城街頭,一個個“微公園”里傳出歡快的音符。周末邀上親朋好友,驅車無論往哪個方向,半小時總能“遇見”一個山水皆備的郊野公園……大小公園星羅棋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軌跡,成為最直觀而普遍的幸福感受。
正在編制中的《南京市公園布局規劃(2017-2035年)》,要把這種“感受”變成“確幸”——步行5分鐘,即可達到一處游園;步行10分鐘,即可達到一處社區公園;步行30分鐘,即可達到一處綜合公園;車行30分鐘,即可達到一處郊野公園。不遠的未來,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將覆蓋南京全域。
一個“城園相融”的南京,向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走來。
主城見縫插綠“+公園”
荷塘、假山、亭榭、長廊、瀑布,錯落有致,別有洞天。南京城南老門東街區內,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描述的“芥子園之地不及三畝”,悄然復原實景。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項目負責人王新軍說,游園面積約2400平方米,形貌建制均依據相關文字記載高度還原。一經開放,就成了文藝青年的“打卡地”。
芥子雖小可納須彌。南京主城寸土寸金,但近兩年“螺螄殼里做道場”,向街角巷尾、邊坡荒地、垃圾堆場等棄置地塊爭取空間,老百姓家門口冒出一個個“口袋公園”“袖珍綠地”。
在鼓樓區,小桃園游園不斷擴容,改造工程延續到四期,開放式沿河休閑綠地系統建成,西北護城河近6公里親水岸線基本貫通;在棲霞區,金山花苑小區附近,昔日居民種菜堆垃圾的荒坡被改造成了休閑公園。姚坊門,一座幾十米高的土山變成了敞開式的體育公園;在雨花臺區軟件大道北側,緊鄰菊花臺公園的一處山體荒地,即將變身5000平方米的綜合性休閑游樂公園。賽虹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山體綠林打造整體線性景觀形態,山頂中心區將分布“林下棋牌室”、兒童游戲沙坑、滑草場、植物迷宮等,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游樂好去處。
既挖掘增量,也要盤活存量。如今的月牙湖水清岸綠,早晚周末游人如織。讓居民嘖嘖稱贊的有兩件事,一是碧波如洗,水質常年保持三類水;二是沿河拆除違章搭建,增設親水步道和休閑小品,讓這一個“老公園”煥發“新顏值”。
2017年新改建41處游園綠地,2018年增加22個游園綠地,2019年新改建16處廣場及游園綠地,包括新建繞城北輔道、花神科技園等12處游園綠地,完成火車站南廣場等4處廣場及游園綠地改造提升工程。記者從南京市綠化園林局了解到,到今年底,南京市建成區綠地率將達到40.9%,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要達到93%。
游園公園綠了環境,美了生活,還承載著更為豐富的城市功能。在城北丁家莊保障房片區,寅春路海綿濕地公園不但是居民休憩散步首選地,公園主體的8個水系塘,總庫容35000多立方米,平時可澆灌綠化,汛期可作為區域排澇的“蓄洪池”。
“人們到一個城市,首先看到的不是大公園大景區,而是街頭的公園綠地,這是城市的‘第一面孔’。”長期關注南京城市建設和規劃的“民間規劃師”蓋星石說,以前是在街頭巷尾邊邊角角“見縫插綠”,目的是為了提高主城區綠地率。現在是系統化建設城市游園、公園體系,向提升品質內涵的方向發展。
這些變化的背后,南京市明確提出:今后市區小于5000平方米的零星地塊將不再出讓開發,而主要用于建設小游園、地下停車場、社區服務、市政設施等公共配套。
新城規劃建綠“公園+”
長江沿岸最大的城市公園——南京綠博園,每到周末假期,常出現停車場飽和,不少人車輛沿路違停后進入公園游玩的情形。“人滿為患”的城市公園,折射出市民的渴望,也成為新城區規劃建設的鏡鑒。
打開南京江北新區規劃版圖,一條“綠帶”猶為顯眼。長達7.5公里的青龍綠帶,從老山腳下直抵長江之濱,整體穿越江北新主城核心區板塊。今年春,連片櫻花絢爛綻放驚艷了長江北岸,這片櫻花林所在即是青龍綠帶一期啟龍親江樂園。深秋時節,記者來到此處,雖無櫻花可賞,但沿步道穿越樹林綠地,漫步湖邊,欣賞湖畔花境、野鴨戲水,亦別有風味。
“新區規劃中,公園綠地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江北新區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工作人員張曉煊說,青龍綠帶面積約88公頃,共串聯起5個公園,每一個都有特色主題。結合道路、綠地與河流的線形空間,將打造連續的慢行步道、綠地系統、濕地系統。公園綠地串珠成線,把分散的塊狀城市景觀生態節點連接成縱橫交錯的景觀線。將來,人們置身“青龍”之中,遠眺可見巍峨老山,回頭即見江南主城天際線。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公園綠地不是“錦上添花”,等到新城建成后再去“補”。而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實施,從建設之初就考慮“公園+”的功能設置。記者在秦淮區建鄴路運瀆河畔看到,河邊一片餐飲店剛剛拆成平地。該項目負責人說,沿河動遷整治出了4000多平方米的空間,“擠出來”的綠地將與東側小游園一路貫通。屆時,從中山南路到朝天宮將形成一整條沿河綠色景觀帶。
更強調“功能設置”,南京公園綠地的“個性”越來越足。可掃二維碼看視頻的體質測試墻、飛碟狀的兒童攀爬網、類型多樣的綜合健身器材……去年10月,南京最大保障房片區、岱山永盛奧林匹克公園正式開園。公園設有殘障人士健身區、中老年保健區等6大功能區,可精準服務未來15萬岱山居民;中國(南京)軟件谷云集20多萬軟件人才,雨花臺區將花神湖改造為“健康主題公園”,繞著新建成的綠道漫步,每走一段就有“達成目標1500米”“公民健康知識與技能”等標識、小貼士,完成健身目標與欣賞園景兩不誤,為長期伏案的“程序猿”們造了一座大自然中的“健身房”。
“公園≠綠地,它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要讓每一個人群都能滿足需求。”來自深圳的規劃設計師何麗,常年往返深圳與南京兩座城市之間。她介紹,深圳近年建設現代城市公園的新理念很有參考價值。例如,集聚高端人才的南山區近年建成開放一座“人才公園”。塑膠跑道、自助淋浴房、免費充電設備和共享辦公設施等極富現代感的個性化設施,成為以這個“人才”主題公園的最大亮點。
永久性綠地讓游園不再“游走”
11月2日上午,深秋的南湖公園色彩斑斕,家住利民新村的王新華正帶著小孫子在遛彎。聽社區說這里將掛上“南京市永久性綠地”的標識牌,老人格外高興,“永久性綠地,誰也不能動,太好了。”
“永久性綠地”不是新名詞。早在2012年,南京就將它寫進了《城市綠化條例》。今年6月,南京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永久性綠地管理規定》,明確永久性綠地不得占用和改變其用途。目前,南京已經有84塊永久性綠地,總面積達到12萬平方公里,在全市公共綠地的面積占比超過13%,大部分都是與市民生活緊密連接的公園、山林。確定性質、明晰邊界、規范用途……大到城市“綠肺”中山陵園風景區,小到面積剛剛“達標”的西安門廣場,一塊塊永久性綠地,如統鑲嵌在城市版圖上的“翡翠”,構成“美麗古都”的生態本底。
城市快速擴張下,土地資源愈發稀缺,南京用一部規章來“保護”公園綠地,遏止毀綠開發的“沖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成玉寧說,綠線是動態的,可調整的,只需滿足占補平衡的原則。永久性綠地則是在綠線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寫進國土空間規劃,明確各類用地邊界,任何人都不要再打永久性綠地的主意。劃定永久性綠地是南京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城市的“綠色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永久性綠地既是“身份”的確認,又是開發利用的規范。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規劃建設處處長朱海琦說,“紅線”之內的建設,總體上應該遵循一條原則——向公眾開放,為大眾服務。例如,玄武湖的梁洲開起了先鋒書店,老山舉辦了馬拉松、山地自行車賽,和平公園、綠博園新建了家庭園藝服務中心,六合池杉湖濕地公園有了觀鳥設施……“劃定永久性綠地,最重要的是明確了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
10月14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察組來寧,南京交出漂亮的綠色成績單——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0.6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47平方米。南京市綠化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說,英國衛斯理花園保持幾百年前的原樣,皇家植物園已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大溫室還是維多利亞時代建造……南京出臺永久性綠地管理規定,就是要打造更多既有歷史底蘊,又能全民共享的經典公園綠地。
“開門見綠”還需全域“一盤棋”
清澈的河面上倒映著藍天白云,兩岸楊柳依依,落英繽紛……挹江門外的小桃園公園,成為周邊居民的心頭好。鮮為人知的是,從2003年護城河以東綠地開建算起,這項游園工程前后跨越了16年,到現在尚未全部完工。“涉及部門太多,群眾意見多元,矛盾復雜程度都超乎想象,主城要添一座游園,太難!”鼓樓區建設局城建科科長蒯慕寧說。
難在哪里?游園建設從前期規劃,到中期建設,再到后期管養,涉及的部門單位眾多,但誰來統籌牽頭,卻并沒有明確,協調工作千頭萬緒。以小桃園為例:近1.5公里的護城河岸線綠化,需要和水務局溝通;棚戶區改造,要協同拆遷辦一起“啃硬骨頭”;綠地養護需要配建用房,要向規劃部門爭取;公園更換樹種,要向園林局求助;明城墻保護至關重要,施工方案必須經由文物部門審核;民意幾經反復,只有請街道社區溝通引導……
位于雨花臺區丁樹山旁的新亭公園,曾經是開墾種菜、傾倒垃圾的管理死角,居民投訴不斷。去年,賽虹橋街道籌劃實施新亭綠地綜合整治。當地居民意愿是建成開放型公園,但周邊區域有寧蕪鐵路橫穿而過。由于擔心游人橫穿鐵軌的隱患,區、街多次與鐵路部門溝通。最終在鐵路兩側采用綠化帶隔離的方案,才獲得同意支持。主城區一位街道城管科同志坦言:“建一個游園綠地,除了到市、區相關部門跑手續,特別是一些涉軍、涉鐵、涉山、涉文的項目,光靠基層力量很難協調下來。”
更重要的是,新建公園綠地要算一筆財政賬。香林寺路游園是玄武區今年啟動的重大民生項目,總投資超過12億元。玄武區建設局工程科科長王增強說,主城寸土寸金,增加綠地,只能通過老城更新后留下的空白。目前,香林寺溝兩側棚戶區已全部拆除。“僅拆遷的預算,就超過10億,真正的建設資金只是零頭。”
空間和資金都是“檻”,但市民有需求,再難也要做。根據計劃,今明兩年南京中心城區要新建38處游園,總面積達555公頃,未來還要實現出門“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目標。編制中的《南京市公園布局規劃(2017-2035年)》向問題一一“亮劍”——
公園由誰來建?南京擬明確,園林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各區、各平臺綠地建設重點,以特色彰顯、服務均好為前提,按年度編制公園建設計劃,交由各建設主體進行公園建設,并及時進行調整、反饋,確保公園建設有條不紊。
資金從哪里來?《規劃》提出在確保政府投入穩定,專款專用的同時,從社會融資、集資、地價、稅收等方面制訂鼓勵優惠政策。土地成片開發時,應考慮城市綠地的綜合效益,將園林綠地建設所帶來的土地增值部分應按比例返還到城市綠化建設中去。鼓勵利用綠色開敞空間發展綠色產業,制定綠地建設激勵機制,使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等。
綠地如何保障?南京將統籌布局,依法建綠,確保城市綠化用地不被侵占。在城市“綠線”范圍內的綠地,應嚴格執行《城市綠線管理辦法》,結合綠線的制定分批確定永久性綠地。
“并不是公園多的城市,就是公園城市。”成玉寧說,以規劃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南京要注重公園綠地間的互聯互通,特色彰顯,點線面結合形成全域“一盤棋”的城市公園體系,真正讓“綠在城中”轉變為“城在綠中”,打造“城園相融”有機體。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