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創建“森林城市”結碩果
隨著南平市、寧德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正式獲批為國家森林城市,以及南安市、石獅市、惠安縣、東山縣、漳浦縣獲批省級森林城市(縣城),福建省九市一區全部晉級為國家森林城市,所有縣(市)全部晉級為省級森林城市,比“十三五”規劃提前一年實現“兩個全覆蓋”——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所有縣(市)“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
作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福建林業多年來在林業改革發展、國土綠化美化進程中樹立了多個標桿,爭創了多個全國第一。“在森林城市創建過程中,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林業與住建、自然資源、交通、水利等部門密切配合,強化規劃引領,加大投入力度,弘揚森林文化,著力推進森林進城、森林入村、森林惠民,建設城在山水間、路在林蔭下、居住社區賽公園、森林里頭找村莊的秀美山川,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綠色福祉,不斷把美麗福建建設推向新的高度!”省林業局局長陳照瑜說。
森林進城
打造生態高顏值城市
走進泉州城區各大中小學,宛若置身“森林課堂”。紅豆杉、含笑、金葉水杉、閩楠……珍貴鄉土樹種不一而足。踏足校園,即可接受一場生動的森林生態教育。
為挖掘城市綠化空間,泉州連續3年通過向社區、學校等場所贈送苗木的方式,推動市區種植珍貴樹種1.2萬株,引導鄉土樹種悄然回歸。行走于城市空間,滿目蒼翠,森林網絡逐步完善。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2平方米。
城市綠化,顏值“爆表”。
福建著力推進城市綠化,不斷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了一批城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片林、森林步道、林蔭大道、城鄉綠道等生態服務設施,積極推進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森林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園區,將森林科學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間,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態圖景。
城市周邊綠化,綠意圍繞。
福建著力推進城市周邊綠化,加強城市周邊山體、水體、濕地等自然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構建環城生態屏障;依托城市周邊公路、鐵路、河流、水渠等,建設環城林帶;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荒山荒地、礦區廢棄地、城鄉接合部等不宜耕作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提升城市森林的綠肺和休閑功能。
2012年,漳州市啟動郊野公園規劃建設,將城郊河流、濕地、沙灘、森林、草地、果園等自然資源納入郊野公園體系,保留其原生態面貌,營造具備戶外活動、游覽休閑、文化體驗、運動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通過綠道系統實現串聯。如今,“森林圍城”格局業已形成,田園風光近在咫尺,綠色生活觸手可及。
城市群綠化,綠色協同。
為推進城市群綠化,福建以推進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為基礎,積極探索閩南、閩東、閩西北森林城市群建設,依托區域內山脈、水系、路網、林地等要素,以“三帶一區”建設(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生物防火林帶、森林生態景觀帶和重點生態區位林分修復)為重點,通過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生態廊道建設和城市綠化,促進城市間森林、綠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互聯互通。
三明市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從綠地建設向森林網絡構建轉變,大尺度建設森林生態廊道,形成城市間生態涵養空間,促進區域生態整體協調發展。2016年,三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并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森林城市(縣城)全覆蓋。
森林入村
建設生態宜居新農村
放眼八閩,各地持續掀起鄉村綠化美化的熱潮。
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公園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草長鶯飛。茶余飯后,村民習慣漫步其間,休閑游憩、健身娛樂。
2017年開始,龍巖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森林公園示范建設。依托造林綠化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構建“森林景觀、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文化藝術元素具備”的鄉村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逐步實現由“造林”向“造景建園”轉變。
近年來,福建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目標,以因地制宜、自然節約、彰顯特色為原則,以建設森林城鎮、森林村莊為載體,以鐵路、高速公路沿線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村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村莊為重點,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持續開展村莊綠化行動,大力推進以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地植樹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地、邊角地建設村莊片林,營造生態景觀林,保護古樹名木,提升村莊綠化美化水平。
福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村植千樹”三年綠化行動。從2019年開始,每年安排600個村,每村新種植1000株以上果樹和鄉土樹,計劃到2021年實現全市1800個可綠化村植樹綠化全覆蓋。
通過實施“村植千樹”綠化行動,福州美麗鄉村的版圖正不斷擴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永泰縣蓋洋鄉珠峰村利用“村植千樹”行動,在古樹群周邊及村民房前屋后栽植了1100株銀杏,打造銀杏景觀帶;羅源縣白塔鄉南陽村的“千樹”以福建山櫻花為主,打造進村山路、村主干道等多條櫻花大道。
據悉,2016至2018年,省財政共安排2.01億元扶持建設鄉村生態景觀林2.5萬畝,共種植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111.3萬株,遍及村莊1916個,對“福建樹王”等150多株重點古樹實施重點保護。2019年,省財政安排1.17億元,計劃扶持村莊綠化1.95萬畝。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86萬畝,占年度計劃的147%。此外,從2018年起,省財政大力支持建設省級森林城鎮、森林村莊。目前全省已建成首批省級森林村莊200個,年底將新建成300個;有46個鄉鎮正在創建省級森林城鎮,年底將完成12個。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加強重點指導,督促鐵路、高速公路沿線村莊開展植樹綠化,多種鄉土闊葉樹、景觀樹和果樹等,盡量成行成帶成景,打造有地域特色的鐵路、高速公路沿線景觀綠化帶。
創森期間,平潭著力提高交通主干道沿線綠化美化水平,在“兩縱三橫”交通主干道兩旁建設30米綠化帶,在高鐵、高速公路兩側建設20米寬綠化帶,在市政道路和縣鄉道路兩旁建設10米以上綠化帶,先后完成綠色通道綠化總面積1890畝。如今,環島路等交通主干道達到四季綠化、四季花化、四季彩化的森林園林景觀效果,成為實驗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森林惠民
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福建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理念,堅持森林建設與改善民生相結合,與百姓脫貧增收相結合,加快發展惠民富民的森林生態產業。
“我們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加快推動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綠色產業發展,培育新增長點,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陳照瑜說。2018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924億元,同比增長18.3%。木(竹)材、花卉苗木、人造板、木質活性炭、木制家具等主要林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重點林區涉林收入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正在被打通。森林惠民的故事接連上演。
南平市在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的同時,用好、用足、用活武夷山“雙世遺”和武夷山國家公園品牌,大力發展與康養、休閑、采摘、觀光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生態旅游業態。2018年,全市旅游總收入超過790億元。
寧德市著力打造油茶全產業鏈條,已形成集良種選育、苗木培育、基地種植、低產改造、技術研究與推廣、企業建設、市場開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莆田市扎實推動木材加工,著力打造國家級秀嶼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仙游古典工藝家具木材精深加工區、黃石木材雕刻精深加工區等產業平臺,發展木材漿紙產業和紅木古典工藝家具產業、木質框業、木質工藝品業。
廈門市結合充分利用對臺優勢,注重閩臺合作,全面加強與臺灣在樂活林業、特色水果、種苗花卉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發展閩臺特色綠色產業。
要放大森林惠民效應,需要打破束縛,創活機制,以創新的力量撬動森林生產力。福建持續推進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森林建設新機制,開拓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更多路徑。
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積極探索推廣“贖買+改造提升”“贖買+合作經營”“贖買+生態補助”等模式,實現森林提質、社會得綠、林農得利。全省已累計完成贖買等改革面積30萬畝。
加強林權流轉服務,鼓勵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規模經營和科學經營,有效提高國土綠化和林業經營的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全省累計建設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超過5000家,經營商品林面積達1100萬畝。
創新投融資支持機制,積極拓寬可抵押林權范圍,全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64.7億元;積極開發推廣“福林貸”“惠林卡”“森林生態銀行”等金融產品,發放惠農林業貸款37億元、受益林農4萬戶;強化林業金融風險防范,全省87.6%的森林參與森林綜合保險,成立具有擔保、收儲功能的林權收儲機構49家。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