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活化”突圍術:構建主客共享新空間、發展新業態
“我們要像對待家里老人一樣,敬畏、尊重、愛護古鎮,在發展過程中要保護它原有的生活形態,保住歷史遺存、留住根。”12月1日,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2019中國名鎮(周莊)論壇”上表示,只有想辦法將古鎮的經濟發展起來,并把生活品質做好,才能讓古鎮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
盡管古鎮保護與發展不是什么新話題,但在實際中究竟怎么做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卻一直備受關注。上世紀80年代起,依托古鎮旅游再以旅游反哺并支撐古鎮的保護和發展,這一模式深受各地政府的青睞。但隨著我國旅游消費市場變革加速,傳統的古鎮保護與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如何通過構建新空間、發展新業態,實現古鎮人居、產業、文化、生活等與旅游體驗的創新融合,是當前大多數古鎮在尋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破解的答案。
新空間帶來新體驗
“古鎮不是出土的‘文物’‘化石’,它是有旺盛生命力的生活空間。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想方設法讓它們活在當下和未來,并讓它們的價值得到更好地發揮。”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表示。
放眼全國,以周莊、同里、西塘、南潯等為代表的古鎮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亟待轉型升級。新的市場形勢下,除了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外,構建符合現代文旅生活需要的新空間,對古鎮的長遠發展而言確有必要。實踐證明,有了古鎮新空間,不僅可以讓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傳承,還可以激活古鎮生命力、美化古鎮人居環境、大幅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
夜周莊
作為“保護古鎮,另開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模式的踐行者,周莊不僅將不足0.5平方公里的古鎮保育成原住民棲息的家園,使擁有900多年歷史的古鎮區至今仍煥發著生活的光彩,還在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精耕細作,通過加強古鎮內部折疊空間的打造及“旅游+”,盤活一個個零碎空間,并以內涵豐富的“夜漁”“夜畫”“夜宴”“夜囍”“夜戲”“夜禪”“夜月”“夜泊”等方式開辟了古鎮新空間和夜游新體驗。不止如此,周莊還計劃通過實施“游客+創客”戰略,更新換代旅游要素產品、創設孵化空間平臺,不斷進行空間整合、功能重構,以求營造原住民、新創客、旅居者共建共享的水鄉古鎮新空間。
近年來周莊的一系列創新實踐引發了不少古鎮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同濟大學理學院物理學教授呂美安對此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時提出,古鎮新空間的打造不應僅僅局限在物質的時間、空間上,還要進一步拓展以物聯網為依托的智慧空間,甚至是體驗空間、心理空間。
在這方面,國內其他的古鎮已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上海古鎮新空間的開拓中,就有團隊將朱家角老建筑做成了音樂空間,讓聽眾和音樂人變成古鎮歷史中的一員,一起譜曲,同時還將黑石公寓的老宅子用來做音樂會、快閃店,從而拉近了與游客的心理距離。“通過跨界整合不同的技術和學科,從新的視角看古鎮固有空間,就有可能實現很多新突破,甚至有可能對古鎮產生全新的認識。”上海安墨吉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薛鳴華表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開拓古鎮新空間,不能丟了歷史。“歷史文脈的傳承和文化底蘊的延續在古鎮保護和發展過程中是最根本的,二者不可割裂。我國古鎮近30年來的保護與發展實踐表明,旅游不是古鎮發展的唯一目標,還應進一步挖掘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模式創新弘揚古鎮更多的文化底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曹昌智說。
新業態激發新活力
在國內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旅游市場新需求又不斷涌現的今天,單純靠參觀古建筑與傳統民居的古鎮游越來越難吸引人。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傅殿起就此分析表示:“現在保護的大前提已經有了,怎么利用和發展,是所有古鎮普遍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這就需要更多元的保護路徑推動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古鎮觀光旅游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文化有針對性地發展文創和度假等產業,走出一條業態發展更多元、領域范圍更寬泛的‘大旅游’之路,激發新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總結多年從事古鎮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實踐經驗,周莊鎮原鎮長莊春地表示:“激發古鎮新活力需要繼續充分挖掘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根據古鎮實際情況引入更多的多元化創意,進而帶動整個古鎮旅游品質的提升。”宿聯中國董事局主席凌新建對此深表認同并進一步補充表示,每個旅游目的地都不應該只由一個品牌構成。古鎮應該引入文創型咖啡館、書店、手工體驗店、民宿等,有了多元的業態才能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仍以周莊為例,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周莊博物館凸顯“旅游+收藏”、古戲臺主打“旅游+昆曲”、影藝小院主打“旅游+攝影”、逸飛之家主打“旅游+繪畫”、紙箱王主打“旅游+親子”……目前周莊除古鎮觀光外,已形成多種業態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在古鎮以外,周莊還鋪開了全域旅游的長卷,如引入“綠樂園”等項目,構筑野趣空間;以當代文創精神賦能老舊鄉鎮企業,讓“萬三酒廠”轉型成為黃酒主題的時尚文創基地;在自己的鄉間土地上生長出“周莊·香村”,帶動自然村落升格為鄉村文創休閑綜合體。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嚴國泰就此表示:“古鎮資源與產業布局的合理搭配是古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需要將這些資源開發成產品,并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換代。只有產業從產品中脫穎而出并形成產業鏈時,古鎮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形成。”
在這方面,致力于打造“中國唯一博物館小鎮”的安仁古鎮值得關注。從2016年開始,該古鎮堅持“保護修繕、存量激活、基于本底、內容賦能”理念,對內容、產品、品牌進行了全方位打造和整合,通過打造諸多文化新空間、體驗新場景,實現了土地的溢價和文化的反哺。
“經濟越不發達的古鎮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越多,這是難得的優勢,但如果經濟再不發展,以后這些地方就會‘爛’下去。”伍江表示,古鎮經濟的發展最終取決于業態的穩定,不能老倒騰,一定要找到適合自身的業態并讓它維持下去,這樣才能實現古鎮經濟和社會的更好發展。“也只有這樣,古鎮保護與發展才能真正找到支撐的力量,否則一切都將可能淪為空談。”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