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屋殘巷到網紅盛景——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
“望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也是普羅大眾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這一抹鄉愁是離鄉人對家的思念,對情的眷念??砂殡S著城鎮化車輪的疾馳而過,現今,不少傳統村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銷聲匿跡。
比如位于山西晉中市的后溝古村,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然而,如今在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落里,一座座嶄新的紅磚瓦房拔地而起,與村莊顯得格格不入。
傳統村落的發展現狀
在中國,像后溝古村一樣的傳統村落還有很多,相關統計顯示,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近十年有近90萬個村落消失,從2000年的360萬個至今只剩不到200萬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中國的傳統村落正在大面積的消失。我們做過一個調查,嚴格意義上,山東省一個傳統村落都沒有了。前些年我們去山西,傳統村落也變得所剩無幾。”這些傳統村落的消失,意味著從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優秀文化的盛載與傳承路徑,而其無法復制的文化信息、文化形態、文化能量,也將從此消失。
走出傳統村落的保護誤區與未來發展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院長任震認為,從實效來看,目前我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存在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重評輕建,當前傳統村落的建設缺乏靈活性和有效指導,致使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態失去了改良和保護更新的條件,成為瀕危型建筑。
還有一種誤區是盲目跟風,不少村莊只注重經濟效益,大搞開發建設,卻忽略村莊本身的風俗特色及生態承載力,給鄉村環境造成了破壞。
為了改善傳統村落消失的情況,2012年國家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完成了中國傳統村落的摸底調查,收錄了現存的1.2萬個傳統村落信息,基本摸清了傳統村落現狀,并成立多學科專業組成的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制定了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先后分兩批公布了1561個傳統村落,初步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藝教研室主任、大真藝術館館長李興振先生提出,保護傳統村落必須尊重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制定貼合村落實際的活化方案,避免因商業開發或保護過程造成“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
今天,小編梳理了目前國內部分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討溝通。
傳統村落保護案例
“系統傳承”式保護——上海市吳房村
吳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北、西兩側至村莊自然河道,東抵浦星公路,南至平莊西路,占地約358畝。吳房村的整體規劃、建筑、景觀、風貌設計源于著名中國畫家吳山明老師與吳揚老師聯袂創作的“桃源吳房十景圖”。“源于藝術、高于設計、充滿靈性!”這是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總院為鄉村振興設計項目提出的新思路,充分發揮了作為國內一流藝術院校所屬設計院的優勢,打造了上海南郊一帶的現實版“桃花源”。
設計分析:
吳房村項目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現狀基礎上,保留原有的鄉風鄉貌。設計師從房、農、林、水、田、路、橋七個方面著手,全新布局。
為了保留田間作物、水系河道、古樹和吳房村的歷史印跡,建筑師在改建時,充分調研了吳房村的歷史建筑和周邊環境。建筑基調仿照吳房村原貌最淳樸的粉墻黛瓦風格,為了與桃花相映成輝,村內建筑的色調以素雅為主,柔美的坡屋面流線、樸實的木飾線條與窗框、步移景異的村落景觀,展現出海派水鄉的柔美和鄉野風貌的淳樸自然。
為了更好地營造鄉野氣息,村內人行小路以老石板、小青磚、鵝卵石等元素鋪就而成,配以鄉野植物與淳樸小品的組合設計,令步行道更具鄉野氣息。
水系豐富是吳房村的一大特點,自然的河道只需稍加修正治理,就能形成一道亮麗的景觀線。設計師在原有水系的基礎上補充種植蘆葦、花葉蘆竹、蒲葦等水生植物,提升水岸景觀的野生趣味;水面種植黃菖蒲、鳶尾、荷花、睡蓮、梭魚草等多種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凈化水質,營造水生態系統。
村內共有近20座橋梁,數量雖多,卻座座不同。其中,車型橋大多體量較大,設計以石質欄桿;而人行橋,則輕盈小巧,設計以鄰水木欄,融于風景中。根據不同需求道路與橋梁的聯通結合,整體上功能與風貌相適宜。尤其是“人”字橋與曲岸波橋,成為了人人爭相合影的打卡景點。
在植物的搭配上,設計師保留了村內原有的黃桃樹、橘子樹、柿子樹、苦楝、櫸樹、榔瑜及竹林,再增加本地常見的鄉土樹種。宅前屋后運用石榴、橘子樹、柿子樹及蔬菜,打造“花園,菜園,果園”三園。
同時,設計師于建筑周邊、道路交叉口及橋邊點綴染井吉、野櫻、梨樹、石榴樹、美人梅、臘梅、紅楓、雞爪槭及羽毛楓等植物,下層種植黃金菊、雛菊、繡線菊、月見草、細葉美女櫻、佛甲草、大花六道木及南天竹等,營造鄉野氛圍。用植物造景打造適宜的空間環境,提升整體風貌的氛圍。
吳房村的設計團隊力爭將藝術、設計、繪畫等元素融入到該項目的設計當中,旨在創造出與“黃桃”產業相關的新型體驗,從而豐富村莊產業的多樣性。鄉村振興以來,吳房村的鄉村特色迅速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與媒體播報,逐漸成為上海南郊的網紅圣地。
“舊瓶新酒”式保護——山東日照鳳凰措村
鳳凰措村是一個典型的魯東南石頭民居聚落。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村子荒廢掉了,大部分老房子已經坍塌,僅遺留下來十幾套傳統民房。為了恢復古村的傳統風貌,設計團隊別出心裁,將建設鄉村藝術區作為古村落保護的主要手段,以“新鄉土”的方式對村落進行改造。一期歷時三年,完成了對村落入口、藝術家工作室一巷、民宿接待中心、素顏餐廳和老院子民宿的設計。
設計手法1:村落入口采用山的意向
村子的入口由兩片當地石材砌筑而成,石材一大一小成楔形分布,好似兩個雙臂迎接著人們的到來,從村內向村外看,石材的形體與遠處的大山交相呼應。
設計手法2:藝術家工作室生相結合
藝術家工作室位于村子西側的一個廢棄巷子里,設計師保留了原始的石頭院墻和院子里的樹木,工作室的建筑就建在這些樹木的空隙之中。建筑主體用廢棄老房子的石頭為主要構筑材料,門窗套用混凝土和耐候鋼版兩種形式,保留了傳統建筑和院落肌理,象征著對傳統村落建筑景觀的追憶。
設計手法3: 民宿接待中心運用老舊材料、栽植野草
民宿接待中心是一個位于村子廣場的方形建筑,包裹在一個被遺留的老房子中。建筑材料采用老石頭、混凝土和耐候鋼,庭院和臺地栽植芒草,室內是素混凝土,沙發和伴手禮柜子也用混凝土預制而成。
設計手法4:素顏餐廳追求材料的原真性
素顏餐廳位于鳳凰措民宿區的核心位置,周邊由老房子和樹木圍繞。餐廳名稱來源于素混凝土,素顏是一種美,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素顏餐廳的理念與鳳凰措鄉村營造追求材料的原真性,也是一致的。
餐廳空間追求通透,東部和南部采用大的取景窗。建筑材料由素混凝土和當地石材構成。不加修飾的混凝土,清晰有力的幾何形式,呈現出原始美感。餐廳內部全部由素混凝土構成,包括吧臺,餐桌以及儲物柜。餐廳室內的頂部采用三角形采光井,一天內的光線變化豐富,門窗等建筑元素也都是手工制作。
設計手法5:老院子民宿的遺產保留與再利用
老院子民宿是鳳凰措村的設計重點,村子中的傳統建筑大都破敗,僅留下來兩排五套老房子可以繼續使用。設計團隊希望保留傳統房屋,以保留鳳凰措村的鄉村記憶??傮w思路是保留與再利用,新舊對比。在保留老房子,保留院墻,保留樹木和街巷肌理的同時,在每個院子里增加箱房為民宿,老屋作為茶室。這五套房子分別為張叔小院、水刷石小院、夯土小院、銹品小院以及鏡面小院。
張叔小院:這個小院表達了對上世紀中期的水泥預制裝飾符號的追憶,所有的混凝土塊,由工地的木匠張叔手工預制完成,故名張叔小院。院子里混凝土水景,是對房子的呼應。
水石小院:主體建筑為水刷石小屋,是對上世紀水刷石建筑的追憶。建筑將一棵老杏樹包裹在內。
夯土小院:主體建筑為夯土建筑,是對夯土建筑的回憶,小屋的開窗則運用混凝土、鋼板和鏡面不銹鋼做了對比。
繡品小院:主體建筑為銹鋼板,院子里的水景也為銹鋼板水景。
鏡面小院:主體建筑為鏡面不銹鋼,是對比最為強烈的建筑,院子里保留了一片木瓜樹,室內的屋頂則由彩色玻璃窗構成。
鳳凰措村的設計改造不僅以一個整體村落為對象,對整體聚落、景觀、建筑以及室內進行一體化設計與營造,更在于現場一線的在地設計與營造。設計團隊保留了村落中的遺跡、舊建筑和樹木。景觀上,運用老舊材料,并栽植野草。材料上,使用老房子坍塌留下來的暖黃色老石頭、混凝土和耐候鋼版,力求還原村子的原真性。鳳凰措村的改造設計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杰出之作。
“畫地為牢”式保護——福建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
半山村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城北部,尤溪河中下游西岸,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便利,村內散布著各類古樹名木,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該項目由閩南師范大學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 杭州華清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規劃設計,是2019年園冶杯專業獎金獎作品。設計團隊希望通過對村莊的整體規劃設計,將半山村打造為“以綠為基、以水為韻、以文為魂、以業為核,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閩中山水養生村”。
設計分析:
半山村尚存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16座,如何保護這16座古建筑并圍繞它們進行村子的整體規劃,是該項目設計的重點。
規劃保留現有宗廟及有價值傳統風貌建筑,并利用了廢棄的四合院及周邊的菜園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醫療室、集貿市場商業街道及山體休閑驛站,拆除了村內質量較差的住宅及附屬建筑,以擴大當地傳統民居的使用規模。
村內古樹茂盛,極具觀賞價值,村口處有一棵年代已久、生長茂盛的古榕樹,設計師對榕樹進行了保留,并利用陶罐、石頭、竹籬笆等鄉土元素、結合植物造景手法,在村口處營造出富有鄉村特色的景觀節點。
村子一半臨山一半靠水,為了提升村子的旅游產業,設計團隊依托中國綠發會、縣林業局的支持,在村里開展鷺鳥保護行動,并對村內的河道設施做了整修。專門建了一個觀鷺臺,既保護鷺鳥的正常棲息,也滿足了人們觀鳥、愛鳥的興趣。
此外,半山村還把民風文化融入旅游開發中去。立于村道邊、農房前的“文明萌語”,宣揚鄰里團結互愛等傳統美德。“三誠”主題景觀公園,則以誠信明理為主題,展現半山人“誠心相待、誠信做事、誠實為人”的“三誠”文化。古建之間設置步行道,串聯各古建院落,成為半山村內一條特色的風景線。
如今,中國已啟動第五批傳統村落調查,預計傳統村落總數將超過5000個。越來越多的古建保護項目將在鄉村拔地而起,設計師們用正自己的智慧為這些資源匱乏、信息不流通的小地方創造更美好、舒適的生活空間。
部分資料來源:關筑設計、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等
編輯:劉曉茜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