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通州堰,構筑副中心防洪體系減少洪水穿城
一座城市,該如何應對暴雨?
遵循自然規律和先賢智慧,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了“通州堰”建設。通過構建“上蓄、中疏、下排”的分洪體系,在副中心外圍進行分洪蓄滯,減少洪水穿城,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為100年一遇。
如今,“通州堰”防洪體系中的四大主要工程已有三個啟動建設,其中,宋莊蓄滯洪區二期、溫榆河綜合治理都將在今年年底完工。
“通州堰”,將守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行洪安全,見證這座千年之城的崛起。
“九河下梢”建千年之城
北京城三面環山,逶迤的太行山、燕山山脈從西北側環抱城區,東南部地勢低洼的“缺口”處便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副中心水網密布,大小河流總共103條,通惠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清河等穿城的骨干大河皆滾滾東流,在此匯入北運河。因此,通州自古就有“九河下梢”之稱。
如今,隨著城市副中心的快速發展,防洪體系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展開一張京城水系圖便會發現,流域面積超6000平方公里的北運河,自北向南穿越城市副中心,與行政辦公區僅咫尺之遙。
防洪壓力不言而喻!
一座嶄新的千年之城,該如何保證行洪安全?近年來,“通州堰”的宏偉設計逐漸從藍圖變為現實。
提起“堰”,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當屬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暴虐,往往在夏季泛濫成災,冬季又干涸少水,使兩岸村莊飽受旱澇之苦。都江堰建成后,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稱為內江和外江,靠分水魚嘴調控兩側水流:枯水季節,大部分水注入內江,灌溉良田;洪水季節,水流湍急,回旋之水受力的作用,六成水流入外江。
川西平原從此“水旱從人”,旱澇保收,有了“天府之國”的美稱。都江堰不但至今猶存,且仍發揮著防洪和灌溉的作用。
“‘堰’凝聚著中國古代治水先驅的智慧,它具有蓄水、擋水、分水、理水的功能。”市水務局副局長張世清說,在城市副中心的防洪規劃中,充分遵循了自然規律和先賢智慧,借鑒“堰”的原理構建城市分洪體系。
根據規劃,“通州堰”將建設溫潮減河、宋莊蓄滯洪區二期、溫榆河綜合治理、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等工程。全部建成后,將分流和蓄滯北運河上游洪水,提高下游行洪能力,最大限度在副中心外圍進行分洪蓄滯,減少洪水穿城。
上蓄、中疏、下排
“通州堰”分洪體系,簡言之就是:上蓄、中疏、下排。
所謂“上蓄”,即在河流上游建設水庫、湖泊、坑塘、濕地等蓄滯工程。暴雨來臨時,能夠讓來不及下泄的雨水在此喘口氣、歇歇腳,起到削減洪峰的作用;待云開雨散,洪峰過后,再重新排入河道。這是構建城市分洪體系的第一環。
在“通州堰”體系中,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工程便能起到“上蓄”的關鍵作用。它地處溫榆河東側的宋莊鎮尹各莊附近,眼下,這處面積達117公頃的工地已經緊鑼密鼓復工。
“一期工程早在前幾年就已經投用,是東郊森林公園的一部分,蓄滯洪量為700萬立方米。”北運河管理處主任李京輝介紹,如今建設的二期工程不但將增加200萬立方米蓄滯洪量,還完善了進退水系統。建成后,整個蓄滯洪區的容量將達到驚人的900萬立方米,能夠存蓄超過4個昆明湖的水量,實現錯峰下泄洪水。
蓄滯工程無法盡數吞下的雨洪,繼續順著北運河洶涌而下,奔向城市副中心。此時,“中疏”工程的功能便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疏”即利用兩條分洪通道,在北運河洪水進入副中心之前,將其分流到潮白河。這兩條分洪通道就是溫潮減河和運潮減河。
運潮減河建設于上世紀60年代,是本市第一條以機械施工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打那之后,運河沿岸及果園附近低洼莊稼地里,“下雨就看海”的現象幾乎不見了。而溫潮減河的建設是此次“通州堰”的四大主要工程之一,目前正在前期規劃階段,設計分洪流量為每秒400立方米,可大大減輕北運河的行洪壓力。
河流是最主要的行洪動脈,其是否暢通、寬闊,關系著“下排”的效果。于是,溫榆河綜合治理、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陸續啟動。將通過疏挖河道、拓寬主河槽等方式提高行洪能力。“工程盡可能不采用加高堤防的方式。這樣,不但減少拆遷面積、減少樹木伐移,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河流景觀和親水性。”李京輝說。
據測算,“通州堰”分洪體系建成后,一旦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使流經副中心的洪水水位降低約1米,從而確保千年之城的行洪安全,重構水與城、水與人的和諧關系。
藍綠交織的水景畫卷
雨水流動不居。因此,“通州堰”的建設并不限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圍內。張世清介紹,除了四大主要工程之外,今后將陸續規劃建設一系列工程。
在昌平山區,規劃了西峰山、鉆子嶺兩座水庫,總庫容量達到3578萬立方米,可攔蓄北運河上游的雨洪。在海淀、昌平、朝陽,規劃建設了溫榆河濕地公園等53處蓄滯洪區,總容量達到3321萬立方米。
星星點點、排蓄結合的水利工程,讓“通州堰”分洪體系呼之欲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古往今來,一座城的靈動總是與水息息相關。“通州堰”雖是分洪體系,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洪水侵城,但無心插柳之中,也將為京城東部平添水綠交融的清新與浩瀚。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工程完成建設后,將不設圍墻,成為東郊森林公園旁邊的又一處開放式的水景公園。屆時,市民可在這座蓄滯洪區,飽覽蘆葦浩蕩、飛鳥蹁躚的美麗水景。
今年5月,方圓兩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起步區將正式開放迎客。這里原本是朝陽孫河鄉的沙子營村,30多個砂石料場扎根于此。待幾年后公園全部建成,將成為橫跨朝陽、順義、昌平三區的超大型“城市綠肺”,可蓄水1200萬立方米。
通州因漕運而興。北運河,這條承載著悠悠古韻的著名河流,將在“通州堰”的建設中變凈變美。
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長達28公里,每隔1.5公里至2.5公里,就會選擇綠化條件好、景觀優美的區域打造一處精致小巧的濱水公園。小公園如碎鉆般散落河畔,串起它們的是一條總長50公里、寬約3米的堤邊騎行綠道。綠道兩旁的花樹景觀帶采用色彩分區,比如,用旱柳、國槐、合歡、紅花刺槐、紫丁香、野薔薇來構建紫色區域。根據周邊情況,每200米到800米左右,顏色就要變化一次。
城因水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體系加速建設,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水景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