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記者從(溫州)市住建局了解到,《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稱《實施意見》)已經下發,一場全域提升城市“海綿基因”的工作正在拉開。未來的溫州,不只是道路,公園、綠地、社區、湖泊等都將成為城市的海綿體。
北堤湖公園工程開工為城市打造“海綿體”
3月初,甌江口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北堤湖公園工程開工。整個公園總建設用地面積476畝,包括水域面積19.73平方米,陸域面積11.98萬平方米(硬質廣場面積31668.5平方米,綠地面積88177平方米),該項目概算總投資約2.7億元,計劃于2022年3月竣工。
該公園的設計圍繞“海綿城市”和“五水共治”的建設原則,通過土壤改良,改善水質,恢復局部生態系統,在具備防洪排澇功能的基礎上,融合區域文化及產業特征,發展綜合旅游觀光,打造生態性、藝術性、體驗性、科技性和地域性五大功能相結合的交互體驗式公園。
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這個濕地公園建成后,不僅可以成為靈昆島的休閑之地,也可成為它的“蓄水池”——預計該公園建成后,蓄水能力在30萬到40萬立方米。
甌江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遭遇大的降水,加上潮位高,甌江口容易發生內澇,北堤湖公園在這個時候就能發揮蓄水緩沖的作用,成為該片區最大的“海綿體”。
金海湖公園加上濱海塘河水庫 蓄水量相當于8個九山湖水量
這樣的公園建造思路在溫州已經有多例,它們都是城市的“海綿體”。位于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海園區的金海湖,規劃總面積1200畝,其中水域面積約360畝,是集蓄洪、休憩、親水于一體的生態型公園。據了解,金海湖公園的兩大湖面加上濱海塘河水庫,蓄水量可達135萬立方米以上,相當于8個九山湖水量。
城市“海綿體”既包括原生態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按照2018年出臺的《溫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溫州中心城區的重大海綿體主要包括山體(大羅山、吹臺山、龍娘山、蒲瓜尖、勝美山等)、水庫(澤雅水庫、仰義水庫、天河水庫等)、濕地(三垟濕地、塘河水網)、主要水系、綠廊(甌江兩岸沿江綠廊、甌海大道綠廊、金麗溫高速綠廊、高鐵綠廊、甬臺溫高速綠廊、濱海大道綠廊、沿海高速綠廊等)、島嶼(七都島、靈昆島、洞頭生態海島群等)以及較大規模的綠地公園、防護綠地、農田等。
《實施意見》當中提出,要將構建海綿型綠地系統作為園林城市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考慮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綠網、水網、綠道網的有機融合,結合綠地周邊水系、市政設施和房屋建筑等開展規劃設計,在滿足生態、景觀、游憩等功能的基礎上,同步考慮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的空間,提高區域內雨水調蓄和凈化等功能。
楊府山公園的雨水為何“跑得快”?因為建設時貫穿了“海綿城市”理念
按照《浙江省海綿城市規則設計導則(試行)》的說法,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海綿城市涉及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等多個方面。
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楊府山公園建設當中就有體現,在這里雨水是“跑”得比較快的。
當年參與公園項目的溫州建正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整個公園雨水管理系統設置采用了“一湖一溪一網”的結構,將公園水系與外部河道連通,形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整體水系網絡。
該負責人表示,整個楊府山公園是四周高、中間低的設計,使公園內的雨水自然排放、自然匯集至人工湖,除園區主路外基本不需設雨水口。經歷近年幾輪臺風的檢驗,效果良好,“去過楊府山公園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公園內用上了透水瀝青、塊石嵌草、石板汀步、礫石小道、自然土路等不同的生態透水材料,加強對雨水的滲透、收集,有助于對園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海綿城市的另一種提法是低影響開發,就是在建設當中以接近自然的方式去處理。”
這一理念在《實施意見》當中也得以體現——要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濕地、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濕地、雨水塘、生態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對園路、綠道和停車場等區域要采用透水鋪裝等方式,提高雨水滲透能力,有效削減地表徑流峰值和流量,凈化雨水徑流,合理利用雨水資源。
今年市區建成區25%以上面積 要做到75%的雨水就地消納
自然水循環是下雨后,一部分雨水產生徑流,一部分下滲,還有一部分蒸發回去又循環。
按照《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市區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縣級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徑流總量控制率75%;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溫州生態園等條件成熟區域要各形成一處3平方公里以上在全省有影響的示范區域,各縣(市、區)要建成一定數量的各種類別示范項目。到2030年,市區和縣級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其他縣城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到徑流總量控制率75%。
徑流總量控制率75%意味著75%的雨水要就地消納。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常用的措施包括:將水泥硬化路面改裝成透水鋪裝、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有些地方還會在綠地下埋入蓄水模塊;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為低于地面的下沉綠地,將雨水引至滲水能力更強的泥土中,同時通過沉淀下滲過濾作用降低初期雨水污染;在綠地種植土下鋪設蓄水陶土,作為“隱形湖泊”蓄水;建設雨水蓄水池、綠色屋頂、植草溝等。
溫州將重點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今年是溫州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之年。根據《實施意見》,溫州將重點從加強城市水環境整治、優化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改善城市道路和廣場排水、促進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和利用等方面著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具體包括:保護現有濕地,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恢復已填埋的河道增加水面率,加快貫通骨干河道,打通城市“斷頭河”,避免在河道整治中簡單地截彎取直、硬化河道,應重塑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河漫灘對雨洪的儲蓄和緩解能力,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雨水徑流引到附近河流、濕地、坑塘、下沉綠地等具備雨水調蓄功能空間,實現雨水滲、滯、蓄、凈后再排;城市廣場、城市慢行系統、公共停車場以及非機動車輛通道優先采用透水鋪裝;機關、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館、交通場館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建筑項目要率先推進海綿體建設,減少非透水性硬質鋪裝面積,有條件的要配套建設具有削峰調蓄功能的景觀水池、低洼水塘等。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