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冶杯一等獎獲得者侯文婧:世界需要青年設計師的熱情與智慧
△侯文婧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的侯文婧同學,說自己是懷著緊張的心情參賽的。園冶杯是她大學期間參加的第一個競賽。在她看來,園冶杯的知名度與權威性很高,也是風景園林競賽中熱度最高的。她將大三下學期的課程設計投了園冶杯,只為了能有個機會鍛煉自己。
希望設計師做出的努力能有意義
侯文婧的參賽作品題目是《“五感廣場”——基于提高殘疾人參與性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她覺得,關愛弱勢群體一直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議題,社會應不斷縮小殘疾人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促進肢障者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使他們在共享社會發展進步成果的同時,切實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在她看來,殘障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預防和康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社會對肢障者的歧視和肢障者與社會嚴重隔離的問題。而本次設計目的就在于消除歧視,使殘疾人回歸社會,共享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
侯文婧說,也許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己設計中的美好愿望存在一定困難,但她仍然希望,每一個設計師構建的理想愿景都有機會引發大眾的反思與思考,促進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這樣,做出的努力才是有意義的。同時,設計師自己也需要在設計中探討,在設計中反思。
利用景觀設計體現對殘疾人的關懷
完成作品一共花費了三個月時間。由于疫情,她只能與導師進行線上溝通,也讓這份作品成了沒有實地調研的項目,留下了一些遺憾。在方案之初,很快明確主題之后,后續的設計都很順利,只是由于線上溝通還存在一些不便利,模型修改的時間占了很大比重。一遍遍反復地深挖細節,修改再匯報,成了她當時最痛苦的事情。不過,在經歷過最艱難時期后,一切塵埃落地。排版出圖,讓她覺得很快樂與享受。
最終,作品獲得了一等獎。侯文婧介紹說,在感官時代,依托人們豐富的感知體驗,可以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物我相融”的境界,在本質上體現對人性更多的思考與全面的關懷,體現人與物、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根本需求。作品設計中通過景觀中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方面,可以構建出令人身心愉悅的環境氛圍,進而形成能滿足殘障人士、老年人及兒童等大眾需求的景觀環境。
在設計中,還運用色彩變換、植物營造、材質肌理、水景、公共環境設施體系、聲音提示等景觀設計元素,結合人體的綜合五官感受,滿足弱勢群體對于娛樂休閑、舒緩身心、強身健體、溝通交友等各種功能的需求,讓他們真正走到社會中來。殘疾人可以通過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來彌補身體在某一方面的缺失。比如視覺障礙者靠近水景時,聽到水聲,感受到潮濕的空氣,以另一種方式感受到水。肢體障礙者可以在場地巨大的無障礙坡道中順利通行。
設計一定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作品參賽取得成功,侯文婧想特別感謝指導老師陳宇,“耐心幫助我一次次地對細節的修改,讓我對公共空間設計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對于獲獎,她說,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同時也激勵了自己繼續在景觀設計的路上走下去,“未來的路還有很長,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把握人生中的一個個時機是最重要的”。
對于未來的規劃,侯文婧打算出國深造,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景觀設計師,做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設計。她也希望,所有風景園林學子都能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并看到當今社會的嚴峻局勢和生態熱點問題。她說,“設計一定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做的每一個點都應當有意義”。
參賽信息
作品名稱:“五感廣場”——基于提高殘疾人參與性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參賽作者:侯文婧
指導老師:陳宇
參賽院校: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獲 獎:第十一屆園冶杯大學生競賽課程設計獎風景園林類一等獎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