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文化藝術的前洋古村實踐
前洋村傳統竹編藝術品展示空間
前洋村藏在山巒懷抱中
修復后的前洋村中外古陶瓷博物館
2016年前洋國際藝術季
第一次到屏南是2016年春節,從上海驅車9個多小時才抵達。屏南縣隸屬福建省寧德市,當時還是貧困縣,人口外流是常態。整個縣城窩在層層山巒懷抱中,恍若隔世。
走進前洋村,像是走進了時光畫廊。宋代、明代、清代、民國,不同歷史時間段的古建筑在小村莊中奇妙地保存了下來。老物件在靜默中訴說著過往,完整的古村落結構鐫刻著曾經的滄桑和溫存,野草與殘墻,鳥鳴與寒泉,侘寂光景大美而無言。
同中國千萬的內陸小村一樣,前洋村的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留在村莊里的多是老人。逢年過節,年輕人像候鳥一樣飛回家鄉,燃幾掛熱鬧的鞭炮。然而,在漫長一年中的大多數時候,前洋都懶洋洋地沐浴在似乎靜止的時光里。如何激活這樣一個古村落?這幾年,我們以文化藝術和教育為手段,做了一些實踐。
在保護中傳承
農村問題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共同聚焦的難題。目前,一些村落保護與建設存在審美和功能“一刀切”等諸多不足之處:把古樹用水泥欄桿圈起來,建筑墻壁一律抹成白色,修水泥路蓋住石板路……簡單粗暴、千篇一律的翻新迅速而高效,卻破壞了一些鄉村本有的文化傳承和美的積淀。
真正的古村,不該是“打造”出來的現代化產品,而應該像修文物一樣,拂去經年的塵埃,讓它煥發出自身的光彩。
在前洋,“煥新”的第一步是修復張氏宗祠。前洋是一個單姓聚居村,幾乎世世代代住著張家人,張氏祠堂是這里最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革”期間,為了避免歷代留存下來的牌匾被破壞,村民們把它們摘下來藏到了屋子的間隙里,此后一直沒有人發現牌匾究竟藏在哪里。隨著修復工作接近尾聲,施工隊在墻壁和房頂的狹小間隙中發現了它們。這些牌匾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遺存。掛上牌匾,放上木桌竹椅,敞亮的祠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屏南縣有不少古代廊橋,木拱廊橋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前洋村,一座宋代的廊橋靜靜立在荒野的小溪上,破敗得不成樣子。記得當初探查時,只見橋上的木質結構被腐蝕殆盡,橋面的石板縫隙中荒草叢生。于是和村里協商,組織工人鞏固橋面,重搭屋檐,使古橋重新煥發出舊時風采。
古村落保護和重建工作就是在和時間賽跑。正如那座宋代廊橋一樣,前洋很多古建筑已經破敗不堪,面臨著隨時倒塌的風險。更別提一些老建筑內住有居民,他們的日常生活很多時候和建筑保護不兼容。但保護古村落、振興古村落又不僅僅是修復建筑空間,最終所有的營造都需為人服務,正是這些人所呈現出來的狀態、習慣、理念等,構成了文化的長河川流不息。如何把人文藝術理念引進這座小山村,成為我們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銜接中融合
前洋離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不遠。在古建筑重修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古代瓷器碎片,樸拙的青花小罐和小盤被隨意地遺棄在坍塌的土墻邊,滿是塵埃。古官道穿過村莊的中心,延伸向那個古老貿易港口的方向……在和文物專家及當地領導反復討論商榷后,我們萌生了開設一個陶瓷博物館的想法,并聯系上了中國古陶瓷專家程庸先生。在程先生的幫助下,前洋村在廢棄的老宅中,建起了一座擁有完整出口瓷器脈絡的中外古陶瓷博物館。在深山古村中,古老文明與古老建筑相遇相行,見證著歷史與榮耀。
除了埋藏起來的陶瓷,前洋還有世代流傳的竹編手藝。前洋盛產竹子,上個世紀為周邊好幾個市縣提供竹編制品。前洋竹編有著嚴格的師徒制傳承和訓練,不僅選材和工序復雜,而且樣式、顏色都有特定規矩,透著匠人的熱誠與尊嚴。當時我們團隊里有一位來自意大利的攝影師,正好從事編輯日本竹編藝術品圖鑒的工作,看到前洋村留存下來的竹編工藝生活用具時,甚為欣喜并贊嘆不已。不過那時,前洋的竹編技藝傳承早已面臨窘境,隨著時代的變遷,愿意學竹編的人越來越少,村里只有兩位老人能編出可稱得上“工藝品”的竹編。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意識到前洋的竹編制品暫時不能再像以往一樣盛產了,但是其蘊藏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理念卻仍舊可以生根發芽。前洋的竹資源仍然十分豐富,于是我們先嘗試利用竹材料和前洋村的土技藝創作作品,表達藝術家的思考,引起關注。2017年,我們邀請印尼巴厘島和美國的8位生態藝術家來到前洋,用一個月的時間探索竹藝術。傳統和當代、鄉土和國際,就這樣奇妙地銜接了起來,共同構建了一個古老而新鮮的前洋。
現在的前洋,是一個“精神棲居”的家園。許多朋友慕名而來,盡興而歸。古祠、古屋、古橋,中外陶瓷博物館、竹編展覽館和露天的當代竹編藝術,一切都是那樣和諧,和前洋的山水一起散發著悠悠魅力。
在田野上實踐
鄉村建設牽涉到方方面面,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例如,想要拆換村民家里一堵砌得難看的水泥墻,但村民可能根本不覺得墻丑,甚至覺得拆掉之后風水壞了。兩個群體溝通十分困難,需要三遍五遍、不厭其煩地向大家解釋,才能把工作向前推進一點。
令人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很支持鄉村建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村民們也漸漸發現,改造后的村子變美了,有游客來了,收入也增加了。這樣一來,大家雖然不一定理解我們的理念,卻認同我們的工作,愿意和我們交朋友,紛紛參與到家鄉的改造中來。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前洋村仍有很多岌岌可危的老建筑,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也不足。前洋之外的屏南縣還有許多可愛卻正在消失的古老村莊。要快一點、再快一點,和流動的時光賽跑。
鄉村振興、古村落保護需要更多年輕人帶著夢想、知識與奉獻精神參與進來。“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精神,于是我們團隊嘗試著在前洋村和大學之間牽線搭橋,讓更多的復旦人來到前洋。村旁的百畝稻田可以當作生物學田野試驗場,古祠、古屋、古橋可以作為建筑學、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村里流動的社會是絕佳的社會學鄉村變遷研究樣本,還可以有中文系、藝術系的同學到這里靜心創作……
2018年暑假,前洋復旦大學本科生教育實踐基地改建完成,選上課程的同學在前洋不僅學習到了理論知識,還在一線、在田野上實踐著自己的所學所思,有效實現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上課的書院被學生們親切地稱作“山野學堂”,學堂的二樓教室大約可容納100人,設計順應當地自然環境,借鑒了宋代古典建筑美學風格,富有文化氣息、立足傳統定位、具有田園詩意。
從2018年校地合作協議簽署至今,復旦已經在前洋古村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油畫寫生》《植物標本采集》《醫療救助和人文關懷》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校地合作也進一步提升了研學、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古村和高校,在鄉村建設與振興中擦出無限火花。
(作者為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福建省屏南縣前洋村建設藝術顧問)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