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輝:邁向大自然中的城市——背后的策略和設計考量
2021健康人居與未來城市國際論壇暨第十一屆園冶高峰論壇于3月28日圓滿落幕。在3月27日的公園城市發展戰略研討會上,IFLA亞太前主席、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高級設計署長鄧國輝先生發表了題為《邁向大自然中的城市——背后的策略和設計考量》的演講,演講回顧了新加坡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的發展歷程,并對新的愿景“大自然中的城市”進行了梳理,引領人們近距離感受、體驗新加坡最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打造景觀更自然的花園,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一、新加坡的前世今生——從“花園城市”到“花園中的城市”,再到“大自然中的城市”
新加坡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曾經被稱為“花園城市”(garden city)。別看新加坡面積小,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只是一個城市小國,卻一直有著超前的綠化愿景。
比較聞名的“花園城市”的稱謂,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它的成功源于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的獨立構想。他提出,要把新加坡打造成具備“第一世界”城市標準的東南亞綠洲,通過清潔、綠化的環境優勢吸引世界投資和商旅,實現新加坡經濟從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的跨越。
1963年,李光耀發起第一次種樹運動,標志著新加坡未來參與綠化互動的興起。此后,樹木和灌木被廣泛種植在路旁和道路隔離帶上,路面綠化奠定了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基礎。1970-1990年,城市美化項目引進多樣和色彩豐富的植物品種,成為打造“花園城市”的重要一步。
隨著“花園城市”成為現實,2000年,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花園中的城市” (city in a garden)愿景。這一愿景建立在“花園城市”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和街景美觀,強化城市國家的身份特征,通過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發展升級“花園城市”,最終邁向世界級的“花園中的城市”。具體來說,就是將矩陣式的公園綠地系統、綠化系統和擴大的水域空間相互連接,形成網絡化、一體化的回歸自然的生態空間。
它的實現基于三個基本原則:一、使城市坐落于綠色無處不在的熱帶森林景觀中;二、發展生機盎然的城市生態系統,使其在公園、花園、自然保護區和空中綠化無縫連接的綠色城市景觀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三、讓人們對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社區有歸屬感和擁有感。
2020年,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宣布,新加坡未來十年將增設200公頃自然公園,打造景觀更自然的花園,并把自然連道延長至300公里,目標是把新加坡從“花園中的城市”升華為“大自然中的城市” (city in nature)。
在這一新愿景的背后,是對增強升華國家自然系統韌性的高要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因受到惡劣氣候變化的襲擊,城市交通和基礎設施癱瘓,農業、生態、居住環境以及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一些沿海城市因快速發展,導致紅樹林以及海洋生態被毀,這也引起海水上漲,土地被侵襲和淹沒。為了應對難以預測的危機,加強城市的氣候變化韌性、生態韌性以及社群韌性,面積極小的新加坡必須秉承政府與人民齊心合力的宗旨,憑借之前打造的基礎來升華綠化系統和景觀功能,以此營造韌性,并以科學和循證方法設計每一塊綠地。
目前,新加坡國家公園局有著以下的綠化管理數字:600萬棵樹木、350個花園與公園、330公里的公園連環道、3347公頃的自然保護區、94公里的自然生態街道、110公頃的屋頂綠化、1400個社區花園。
這些數字在未來5-10年還會大幅增加。
如何實現“大自然中的城市”這一愿景?就在2021年2月,新加坡政府公布了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為城市綠化、可持續生活和綠色經濟各方面制定明確目標,加強新加坡現有的計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希望推動公共領域、企業和個人在未來10年朝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為了給島國增添綠意,新加坡政府曾于2019年宣布在未來10-15年,增加1000公頃綠色空間,并將陸續開辟或重新發展超過300公頃的公園,并宣布未來5年的三大關鍵目標:①開辟占地超過130公頃的新公園;②重新發展約170公頃的現有公園;③呈現給人們更多青蔥茂密的植被和自然景觀。
二、規劃和設計上的考量——三大關鍵目標背后的核心策略
?。ㄒ唬╅_辟工業區綠化
城市往往將發展重心放在商業、居住、經濟和人潮活躍的地區,大多不會在工業區投資綠化。這是因為工業區一般處于人煙稀少、偏僻遼遠的地方,就算工業的開拓和發展侵略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多不為人知。也是因為這一點,工業區的街道和人的大小比例,設計得也很不舒服。其實,雖然普通公眾不來這里,但景觀和環境舒適度也必須考慮這一區域的上班人士。
根據調研和熱學研究報告,工業區的熱島效應是非常高的。因此,要實現“大自然中的城市”這一理念,必須考慮工業區域的綠化發展,并對該區的環境進行改革,對工業建筑的設計予以提升。
開辟工業區綠化的設計挑戰包括熱島效應和稠密建筑排建、低水質量、員工和水體以及自然環境的差距、地區與歷史以及自然系統產生長時間的變化。因此,設計策略包含了升化水質和增強水淹沒邊緣、強化生態廊道、提升綠化建筑設計應付熱島效應、統籌兼顧工業運作需求和景觀功能、引進休閑聯通和娛樂設施。
由于篇幅關系,這里著重講建筑設計和紅線內的規劃改良。工業建筑的頂層其實不需要青蔥茂密的綠化,只要低維護的草坪就足夠。建筑之間將行走空間和植樹空間配合好,就可以提升員工的工作環境。如果可以臺階式層疊,更能增強辦公樓的綠化空間。除此之外,停車空間也是綠化的重要部分。從街道綠化延入到紅線內,這樣的綠化工業區就會融合成一片。
這設計背后的考量得關注適當的切割建筑體量、規劃建筑朝向,以及行人、員工、水道和綠道的聯通,將它們綜合考慮其間。
上面的剖面圖可以清楚地表達以上策略。
在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和裕廊鎮管理局已在幾個工業區定下規劃和設計藍圖,在五年內把這些工業環境改造成青蔥茂密的景象。
現在的街景
未來暢想
?。ǘ╅_辟生態保護區周邊的自然公園
打造生態保護區周邊的自然公園和生態廊道網絡是“大自然中的城市”必有的策略。這些緩沖帶和廊道不僅能成為鳥類和生態多樣性循環的渠道,也是人們能在城市近距離接觸和欣賞大自然的途徑。這也是2026年目標的重頭戲。
為何新加坡有那么多種類的鳥?除了新加坡處于東亞-澳大利亞侯鳥遷徙的飛行航線中,是這些候鳥的停留站之外,環境優美也是一大因素。
?。ㄈ┲匦掳l展約170公頃的現有公園
這里主要指的是提升公園系統的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強城市設施的韌性方面,公園內的系統和功能變得更為重要。公園必須考慮設計能帶來可持續的發展,比如如何與水體以及排水系統融合,以植被土地為過濾層,緩解雨水流失,并保存到蓄水池。
新加坡一年四季潮濕炎熱,樹木和樹冠的位置也可以適當提升戶外的舒適環境。當然,公園的功能也需考慮社群和老百姓,使幼兒、中青年、年長者等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能享受到相應的生態利益。
接下來是親自然設計原則——視覺刺激、非視覺刺激、神秘感、風險元素、避難處、遠景、反應變化的自然系統、非節律性的感覺刺激、舒適的環境溫度、水的現象、感應亮影的變化、生物形態設計、自然物質的運用、豐富細節。
由于篇幅所限,具體細節不再贅述,但通過這些設計原則,大家可以想象它在審美、體驗以及功能發揮上存在著巨大的可能性。
(四)呈現更多青蔥茂密的植被和自然景觀
這是以自然遺產、自然系統和生態棲息地的進化程度和聯通為起點,啟發街邊和公園的植被品種和自然景觀,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1.執行生態程序
在這一階段,我們會做分析和規劃,檢查地貌、水文、水文(土壤)條件、地形和生態連通性等;確定實現生境區所需的地形、水文和地貌變化,例如水道、水草溝、池塘、洪泛區、丘陵和土堆、海灘沙丘等,然后定下明確的修復目標。
執行生態程序的目的是盡量挖掘現有的自然狀況并適當處理和設計,以增強現有的生態價值。過于改良或進化的市區景觀如果不符合原有的生態體制,我們就會因地制宜地定下應有的主題景觀。如果修復目標可實現的話,我們會盡可能把生態修復到前一階段或原有的生態系統。
2.棲息地修復
首先,我們會沿著水平平面和垂直平面規劃植被結構。每個平面的棲息地異質性是允許生態利基多樣性的關鍵。
•水平:公園內的棲息地組合,例如淡水沼澤、草原、林地等
•垂直:熱帶雨林結構有著不同層次,例如地面、灌木、下冠層、樹冠和突冠層
•研究公園內和毗鄰公園內現有的綠化/生境,規劃新的棲息地改善/干預區域(例如紅樹林核心區周圍的紅樹林緩沖區、新的沿海林區、與自然方式相結合的淡水沼澤帶)
其次,在植被選擇方面,我們會根據棲息地恢復目標規劃每個棲息地區域的花式組合,例如使用特定棲息地發現的本地物種,以及在混合或新景觀中使用特選外來物種,再根據每個棲息地類型的調色板創建種植計劃。
最后,設計需要支持適合棲息地的物種恢復計劃的綠色空間,讓綠色空間作為獨特的植物收藏。
3.生態審美組合
許多人可能會問,生態景觀的審美和傳統設計組合的花園能比嗎?生態的美能讓人眼前一亮嗎?其實,如果我們可以到山脈、山谷、海灣、河川、竹林欣賞大自然的美和神秘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只是,風景園林師必須懂得抓住親自然的原則,配合大自然的結構和應有的維護制度。
上面所介紹的“大自然中的城市”背后的策略和設計考量,其實都屬于“再生設計”(Regenerative Design)。再生設計講究對生態系統運作的深層理解,其解決方案追求恢復原地的生命支持系統和資源生化,因地制宜地把人引入其中,與大自然融合為一。
再生設計和“大自然中的城市”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是強調人類必須和自然一起生化,不只減少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更要重組城市基礎,和自然系統一致配合。
“大自然中的城市”一半在于防護、增強和添加綠色空間,這是物理干預。一半是注重社群互動和參與,這是社會行為干預,而再生設計能把這類干預更深一層推進。
城市會跟隨城市系統發展和更新,并越來越智能,但自然生態和自然系統往往無法在此自立生根,無法和人類真正融合。城市一旦有了經濟基礎,投資綠化改善環境就是必有的考量。
“大自然中的城市”最大的挑戰不僅是要延續“花園城市”建設,通過植物綠化美化城市,柔和冷硬的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態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延續擴展至已有自然保護區之外、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間。而面對當今全球氣候的惡化、海平面上漲、熱島效應和溫度巨變的威脅,城市必須為下一代立下新的目標,以新的愿景來打造更美好的宜居城市。畢竟,人類不只是地球生態的旁觀者,而是活躍的一分子。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