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綿遇上藝術——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田園記憶
拿到項目之后,我們第一時間翻看了光明區的地方志。原來在幾十年前,這里還是大片的農田,農業是光明區的主要經濟產業,著名的晨光牛奶就是產自光明。
△光明的田園肌理
如今的光明雖然已經建成為產業豐富的生態都市,但田園文化仍然在一代人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漣漪,當下我們就決定將“田園”進行藝術化的演繹,作為主要的設計語言植入到項目之中。
△山水田園的設計愿景
△將田園肌理演變為設計語言
△首層平面圖
△建成后航拍圖(攝于2021.05.23)
△中庭的抽象田園肌理
多維海綿系統
基于光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項目伊始,我們就對設計方案進行了海綿城市評估和計算,目的是構建一個科學的、多維的海綿城市系統,以適應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場地水文狀況。
根據計算結果,我們在易淹沒區域融入了展示型雨水花園、生物滯留池、下凹綠地、綠色屋頂、植被緩沖帶、生態碎石渠等海綿設施,并將其進行組合串聯,收集的雨水最終匯入地下蓄水箱進行回用,最終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4.3%,面源污染控制率56%,透水鋪裝率50%的指標,滿足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生態設計獲得綠建三星及海綿城市雙認證
同時,我們還需要構建精細化的海綿景觀,即綠色基礎設施與景觀藝術的高度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公建項目氣質,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活動環境,為此我們提出了5個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
△雨水流向示意圖
△匯水分區及雨水流向圖
△海綿設施布置圖
△灰綠設施結合構建高效能高顏值的海綿系統
1.順應地形
項目場地呈三面坡的多維四邊形形態,四個邊角都是翹起來的,尤其是東面坡地的處理是本案的一個難點:縱向有9.6米的巨大高差,坡度超過4.9%;橫向寬度僅有26米,整體呈狹長陡峭的空間狀態,易產生局促和壓抑的空間體驗,在雨水管理方面也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等問題。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希望尊重場地原貌,盡量減少土壤的擾動和水文的破壞,于是我們采用臺地式的多功能三維立體擋墻消化場地高差,并解決雨水管理的問題。
△原貌地形分析
△坡地參數化設計
基于多向坡的復雜地形現狀,我們通過建立模型推敲以及參數化設計來解決問題,因此擋墻是以三維異形、參數化漸變的形態來展現的,兼顧擋墻、座椅、排水渠和消能坎的功能,兼具功能性、視覺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除此之外,在坡地的外側低洼處設計了帶狀的雨水花園,方便同時收納人行道以及坡地的雨水,并設置了石籠擋水坎來應對雨水沖刷速度過快的問題。在東面坡地的高程最低處設置了特色雨水花園,底下結構互相聯通,上部空間錯落,體現出生態景觀的特殊美感。
△順應地形的海綿設計
△多功能擋墻與海綿設施的結合
△坡地多重植被種植構建生態綜合體
△順應地形設計的種植空間
2.光明之眼
我們在建筑的正立面前設計了長170m,寬18m的大型鏡面水景,利用建筑拱形入口與水景的倒影完美形成一只巨大的眼睛,被稱為“光明之眼”,現在已經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水面之上的拱形入口隱喻文化的橋梁,表現“在光明,看世界”的深刻寓意。大型的鏡面水景使龐大的建筑顯得輕盈及動感,同時使訪客遠離建筑,以緩解建筑帶來的壓抑感。
△網紅打卡點—“光明之眼”
△深圳首個使用雨水資源回用技術的大型水景
除此之外,3000㎡的水景面臨著高額的日常維護費用,我們在地下車庫設置了兩個750m³的大型蓄水池,利用收集并調蓄場地內的雨水,并進行循環過濾,以滿足水景的日常使用。
這樣每年能夠減少60%的自來水使用,形成可持續的生態水景。另外,水景在暴雨時還能作為臨時調蓄設施,緩解管網壓力。
△雨水調蓄及回用系統
△地下蓄水箱
我們還利用參數化設計,設計了由300多根不同尺度的圓柱構成的山形雕塑,呈現出360度可觀賞的效果。
作為引導性的入口標志和視覺焦點,在燈光的映襯下,整個參數化的雕塑對光線的不同反射,呈現出霧噴的視覺效果,如同山間云霧繚繞。
虛化的設計使空間更加的輕盈、通透和舒適,山脈的形狀與“光明之眼”相互呼應,代表光明的青山綠水,隱喻光明之外是遼闊的世界,光明之內是牽掛與鄉愁。
△拱形入口構成炫麗的山水畫卷
△參數化山形藝術雕塑描繪出光明的山水
3.文化雨園
Rainwater Garden
由于合院式建筑特點導致中庭是重要的雨水管理區域,暴雨時來自四周建筑的雨水會對場地進行淹沒,傳統的綠化顯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于是我們在此設計了田字格式的雨水花園。
花園下方鋪設了特殊的基質土、粗砂、碎石和排水盲管,以幫助漫流的雨水可以在此更好的滯留、凈化和下滲并輸送至地下蓄水箱中,同時也不影響地上植被景觀的營造,這樣的設計也呼應了“四水歸堂”的文化特色。
△中庭雨水徑流方向示意圖
△清新宜人之傳統嶺南合院的現代演繹
△符合文化、藝術、生態氣質的中庭休閑空間
相較于外圍四面空間的游覽功能,中庭區域則更加側重于有精準集散目的地的功能使用,包括可以舉辦音樂節、發布會等大型活動的架空空間。
L型臺地圍合的小型文化交流空間有互動取水器、文化風向標、文化地刻等趣味設計的林下休閑空間等。我們甚至使用了可移動的輕質發光混凝土座椅增加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這里都有不同程度的遮陰區域,使人們更愿意在這里停留。
△互動取水器裝置
△特色發光混凝土座椅成為中庭的視覺焦點
△代表世界文化藝術潮流的風向標裝置
4.創新鋪裝
為了呼應在地抽象田園的設計理念,同時滿足50%的透水率需求,我們專門定制了平行四邊形的鋪裝,包括傳統石材和透水磚,并且聯合專家共同研發了混拼技術,來達到更好的景觀效果。
由于項目的四面都有出入口,動線較為復雜,在進行鋪裝設計時,我們根據場地活躍程度不同和所預測的人群密度的變化,應用參數化技術,設計出具有導視功能的漸變鋪裝系統,強化視覺的引導性。同時74°的平行四邊形鋪裝與建筑平行,建筑與景觀達成風格和序列的統一。
△具有導視功能的鋪裝設計
△鋪裝的參數化設計
△透水鋪裝混鋪材料
△透水鋪裝與傳統石材混鋪技術實現功能和美學的統一
△屋頂特色廊架與混拼鋪裝細節
5.科普體驗
西面靠近建筑一側的低洼處則成為科普展示海綿知識的最佳地點。下雨時可以看到來自建筑屋頂的雨水在這里滯留、下滲、凈化及儲存的過程。
透明的亞克力板清晰展示了高位雨水花壇內部的結構,結合石籠共同形成圍合的停留空間,碎石滲池同時為人們提供了進入花園的入口,方便人們在這里學習、休憩和觀賞。
△科普體驗互動式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雨水徑流方向示意圖
△藝術化的雨水傳輸渠
△雨水花園的結構展示
△海綿科普展示與景觀設計的結合
結語
怡境設計團隊通過對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的生態融合性設計實踐,讓“海綿”的技術遇上“景觀”的藝術,實現“賦能理想生活,重構永續生態”的設計理念,為城市提供了高顏值、高品質的綠色公共空間。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項目地點:廣東省深圳市
委托單位:深圳市光明區建筑工務署
景觀面積:37900㎡
景觀設計:GVL怡境國際設計集團
建筑設計:奧意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18年5月
竣工時間:2020年11月
景觀攝影:三映攝影事務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