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廣州四季花開背后的秘密
廣州東曉南高架“空中花廊”美不勝收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供圖
野牡丹新品種“天驕2號”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供圖
廣州四季有花、四季常綠,擁有“花城”美稱。花城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支撐:10年培育出“廣州1號”,成就廣州花卉新品種;天橋綠化反復嘗試,歷經近20年打造“廣州彩帶”;培育出具有知識產權的野牡丹新品種“天驕”“心愿”,打破國外種源壟斷……
這些創新成果屬于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日前,該院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
十年磨一劍培育“廣州1號”
隨著我國園林建設的高速發展,草花用量越來越大。由于草花品種長期被國外種子公司所壟斷,購買種子每年都要花費大筆外匯。對此,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國鋒深有體會。
“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占全球1/3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們的花卉品種特別是草花品種基本上依賴進口。這些草花多數為F1代雜交品種,由兩個接近純合的制種親本雜交而來,基因型高度雜合,種子后代不能保持品種原有的優良特性,因此我們無法自己留種繁殖。”劉國鋒說,育種公司只要掌握制種親本就能很好地控制品種和壟斷市場。
2010年,劉國鋒出國訪學,為了能學到育種新技術,他沒有選擇美國,而是選擇了花卉產業最發達的荷蘭,在一個研究矮牽牛的實驗室學習了一年?;貒?,他開始了矮牽牛的遺傳育種研究。
經過10余年努力,劉國鋒帶領團隊創造了矮牽牛新種質數千份,選育各種自交系100多個,篩選出優良雜交組合30多個。
“今年我們推出了廣東省首個雜交F1草花新品種‘廣州1號’矮牽牛,在花色、抗病性、耐濕熱等性狀上都有很好的表現,比國外的品種更有優勢。未來,我們將不斷推出廣州2號、3號等,讓更多更優秀新品種為花城添彩。”劉國鋒說。
天橋簕杜鵑成為風景線
天橋是廣州標志性城市特色景觀。一年四季,簕杜鵑花開不斷,彩帶花廊組成了千變萬化的漂亮風景線。
為什么廣州天橋的景觀花卉多是簕杜鵑呢?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劉悅明揭曉了答案。
廣州立交橋、人行天橋眾多,但是大多沒有綠化,景觀較為生硬。劉悅明回憶說,當年廣州市園林局組織技術人員去新加坡學習了天橋綠化,開始探索天橋綠化技術。
橋上綠化不簡單。橋上環境比較惡劣,種植空間小、汽車尾氣大、空氣質量差、夏日暴曬等,所以選什么品種非常重要,必須是抗性強、耐高溫、耐旱、耐修剪,枝條要下垂。
劉悅明團隊嘗試了簕杜鵑、馬纓丹、龍船花等36個品種。經過3年觀察,只有簕杜鵑表現稍好,在初步選定簕杜鵑作為天橋綠化品種后,繼續篩選,繼續往種植土方向研究。
經反復試驗、實踐,團隊利用綠化廢棄物研發配制出天橋梁綠化專用基質。“基質非常強大,下雨天簕杜鵑很少掉葉子了,開花時花也多了,滿橋都是花。”劉悅明說。
2013年前,廣州天橋95%以上都是紫花,只有少量水紅簕杜鵑品種。紫花簕杜鵑每年只開一次花,花量不多,水紅簕杜鵑下雨天容易掉葉子。
劉悅明團隊建立簕杜鵑資源圃,從云南、海南、福建、廣西等地收集簕杜鵑品種,現有400個品種。經觀察、試驗,篩選出適合在橋梁綠化種植的一些品種,慢慢地,玫瑰紅、金心雙色、銀邊紫花等15種不同花色的簕杜鵑新品種上橋了。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收集的簕杜鵑品種全國最多,成為國家林草局評定的“簕杜鵑木棉國家種質資源庫”。
如今,在廣州天橋,不同季節都有不同品種的簕杜鵑開花,基本上達到四季常綠、四季有花,成為廣州市獨特的名片。
野牡丹“進城”過程歷盡艱辛
“提起野牡丹,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國色天香、名動京城的世界名花牡丹。然而,野牡丹雖有‘牡丹’二字,但與牡丹屬于不同家族,產地樣貌特性等樣樣不同。”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介紹,野牡丹種類多,全世界有4000多種,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也是嶺南本土特色花卉,如今在裝點城市綠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城市園林的新寵。但在20年前,野牡丹卻是“養在深閨無人知”。
2002年,代色平畢業后來到廣州,在白云山上初次邂逅了“野牡丹”。一抹粉紅色嬌艷欲滴,令她記憶頗深。工作后,代色平負責的第一個課題就是野牡丹,她跑遍了廣東的山山水水。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從野外深山引回了30多種野牡丹,從國外引進了10多種種類,建立了國內首個野牡丹種質資源圃,為野牡丹的育種打下資源基礎。
自首批篩選的14種野牡丹推廣應用到廣州城市綠化后,野牡丹、毛菍、巴西野牡丹、角莖野牡丹等品種已廣為人知。
至2008年,代色平團隊成功研發14個雜交組合5000多株雜交后代。其中,國內首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野牡丹新品種“天驕”“心愿”通過國家林草局審定,實現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新品種培育“零的突破”。
如今,野牡丹已廣為人知,成為園林綠化新寵兒。
目前,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國內首個野牡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獲得國內首個野牡丹新品種,開創了國內野牡丹育種史。“天驕”“超群”不僅成為園林綠化的新秀,還帶動了花卉生產企業的發展,并推廣到云貴川等地。
以醫者之心守護植物
“人在身體不舒服時會主動求醫,但是樹不會說話,這些沉默的‘病人’會把自己的病痛‘寫’在自己的根莖花果葉上。”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畢可可表示,雖然植物保護一直都是農學類專業,但他覺得自己更像一名“醫生”。給植物治病時候,必須看得更仔細、想得更深入、研究得更徹底,才能對癥治療。
他說,做好一名“植物醫生”,除了要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書籍等不斷提升自己植物方面的知識積累,還要對昆蟲、真菌、細菌等深入研究,“這些知識經驗積累得越多,‘望聞問切’的技術就會越高,誤判的概率就越少,樹木就會多一分生存的機會”。
這些年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將樹木安全性評估、古樹名木保護與復壯等新技術已推廣至全國8個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26個城市。救治的大樹古樹不計其數,其中最老的一棵已有4000歲。
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手段不是打農藥。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發員霍立志介紹,園科院2018年確定生物防治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蟲治蟲”和“以菌治蟲”。
“當時,沒有天敵繁育室,我們就以實驗室改造;沒有天敵種群和擴繁技術,我們就去引進和學習;引進的天敵在廣州水土不服,我們就開發本土的天敵。”霍立志說。
歷時4年,目前廣州已調查收集到本地的天敵昆蟲100多種,引進和收集到優質天敵種質資源15種,建立了天敵種質資源庫,創新了人工飼料、產卵基質等天敵擴繁關鍵技術5項,開發出天敵產品10種,部分種類已經實現規?;a,并在廣州兒童公園、珠江公園等多個公共綠地進行了示范應用,配合其他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防控效果十分顯著,有效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筑牢了城市的生態安全屏障。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