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園冶杯一等獎作品丨山水織補——小庭煙水,一步一詩
鳥瞰圖
設計前期研究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于北京西郊。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1.前期研究——軸線
針對頤和園的軸線研究主要分為三大區域——“宮廷區、前山前湖區、后山后湖區”。
- 宮廷區沿著山水臨界部位構成一條具有兩個轉折的中軸線;
- 前山前湖區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暈式”漸變過程來烘托中軸線的突出地位,強調建筑群嚴謹中蘊含變化的意趣;
- 后山后湖軸線結合水面形狀而有規律地收放,配合環境塑造加強空間的節奏感與韻律感。
前期研究——軸線
2.前期研究——山石·借景·植物
- 頤和園山石研究-主要針對早期乾隆皇帝的甕山改造及園林置石;
- 頤和園借景研究-主要以透視角度歸納了園中借景手法;
- 頤和園植物研究-主要通過文獻研究的方式歸納了園中主要的植物配置格局,并與相關詩句、建筑匾額、對聯等建立聯系。
結合頤和園中的典型建筑群分析頤和園造園手法和特色,并加以借鑒作為后期方案設計的學習樣本。
前期研究——建筑·借景·山石·植物
場地解析
場地區位
設計前期分析
基地位于北京市頤和園東宮門附近葦場門區域,西至頤和園東堤圍墻東側、北至文昌院建筑南側、東至二龍閘路、南至二龍閘荷花池。地段南北向最長約179米,東西向最長約119米。場地面積約為12741平方米,位于頤和園保護范圍內。頤和園保護規劃將此地塊列為特殊地帶,可進行文物保護附屬設施建設。
目前基地表面并不平整,西北高而東南低,除北側毗鄰文昌院建筑群外,其余三側均為高大的虎皮石圍墻。經研究決定西側圍墻保留,南側可拆,東側可改造。建筑置于場地中。主要需與西側頤和園山水、西南側二龍閘以及南側荷花池等建立聯系。
場地歷史沿革
1750清漪園始建,主要功能為城市水利、奉母禮佛,東宮門南側以水系、砂山、空地為主;1886重修,承接圓明園園居理政的功能,東宮門外添修大量附屬建筑,場地的北側、東側建有馬房、如意館、太醫院(已毀)。2022為更好的保護頤和園的4萬余件可移動文物,展示頤和園的園林文化,在廣泛征求文物、規劃專家意見后,頤和園擬在此修建頤和園博物館。兩側重要變化均隔136年(巧合)。
轉譯提取
1.頤和園庭院建筑布局的提取
造園手法分析
建筑庭院理水部分吸收了頤和園諧趣園中對水的處理,包括湖面的形態、駁岸的處理以及水上廊橋劃分水面以小見大的設置。關于庭院與軸線部分,作者學習了頤和園中軸線轉折欲揚先抑的手法,各個庭院內部的處理以及用廊聯系各建筑,起到引導與暗示、層次與滲透的作用。關于筑山疊石部分主要學習了頤和園借用地形而營造的手法,以及園林疊石造景的運用。
2.頤和園游園路徑體系的提取
主參觀流線串聯大部分空間,部分空間游離形成隨機路徑
頤和園的主要參觀流線串聯著大部分的空間,而部分空間是游離的形態,于是形成了隨機的路徑。這種“游園式”的漫游路徑是生成我們建筑基本形式的主要出發點。我們設置了一條連續的主要行進流線,連貫起大的建筑空間。布置游離空間后創造的隨機路徑,這些隨機路徑自然地串聯起了場地中不同性質的庭院和空間,使整個觀展過程充滿了未知的探索趣味。
3.頤和園園林元素提取
頤和園園林元素提取
包括屋頂的形式和坡度、木結構形式、廊的連接、山亭水榭的點景處理,再包括框景、引導暗示、主從對比、借景等手法。利用建筑來建立起游客與傳統元素之間的聯系。
園林中的各處布置轉譯縮寫入建筑中,使游博物館的過程成為了游頤和園的再次回顧。
方案生成
梳理場地條件,原有軸線:文昌院軸線、荷花池軸線;西南方向自然景觀,東側面向城市人文互動。利用原有高差將場地切分為三部分,轉譯園林庭院空間,自北至南設置庭院、山院、水院,建筑繞院聚合,形成博物館展覽行進序列;通過庭院實現軸線轉折過度,置入廊、橋、亭、榭確立園林漫游流線。接著坡屋頂建筑結構置入,用結構確定空間,辨明主次,延續原有肌理。廊道串聯建筑群落,引導游客進行游覽。
方案形體生成
由北至南,建筑由密至疏,庭院由次至主,氛圍由靜至動。園景二重,交融互補。靜院與動院由消解場地高差的山院隔開,一掩一敞,一靜一動,一主一次,構成了靜觀山水與漫游山林的不同活動主題。
建筑功能流線爆炸分析圖
將頤和園庭院布局作為博物館院落空間布置的轉譯原型,設置六組建筑群落,或主體突出,或彼此相合,或轉折而下、或路徑交匯。群落串聯,將游園體系作為博物館參觀路線的轉譯原型,以此出發組織生成整個博物館建筑“小亭煙水、一步一詩”的基本體系。
轉譯原型
建筑群落通過廊道串聯。整條游覽路線在經過遮隱、轉折、抬升、停頓、窺視、遠離、鉆入、放開的一系列操作后,達到最終的高潮。
空間節奏變化
園林漫游,立體游園。在場地中,利用建筑建立游客與傳統元素之間的聯系,并回歸于場域之中。將園林各處布置轉譯縮寫至建筑之中,使游覽博物館的過程成為游園記憶的追溯。
小亭煙雨,一步一詩。
技術圖紙
方案各層平面圖
剖透視
南立面圖
室內展覽空間
專家評語
設計基地位于北京市頤和園東宮門附近葦場門區,屬于頤和園保護規劃中的特殊地帶,場地特點鮮明,設計難度較大。方案從區位、歷史沿革等方面挖掘基地特質,從文化維度提出“山水織補”的設計理念,從當代文化視角重新審視頤和園。以傳統皇家園林中的庭院建筑布局為原型,組織空間系統;以園林建筑結構為基礎,展示結構美學;以文物修復操作室為亮點,可觀、可展;“小庭煙水,一步一詩”。如能對建筑結構的提取與演繹能從傳統角度出發,更進一步說明展示,則更佳。作品表達邏輯清晰、內容充分、繪制嚴謹、效果較好。
——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院長 郭華瑜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山水織補——小亭煙水,一步一詩
參賽作者:王爽 溫穎馨
指導老師:張龍 王志剛
參賽院校: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獎 項:十三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建筑學課程設計類一等獎
天津大學團隊 左起:王爽、溫穎馨
參賽圖紙展示
編輯:王玥瑩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