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美麗河湖常伴左右?看看武漢治水興城經驗做法
位于長江之濱的湖北省武漢市是一座伴水而生的城市,境內江河縱橫、百湖密布,擁有165條河流、166個湖泊。圖為風景秀美的武漢東湖,不僅成為當地一張閃亮的生態名片,也為探索人水和諧、城湖共生提供了啟示。新華社記者 程 敏攝
城市依水而興、因水而美。與清澈而靈動的城市水系為鄰,是人人都期盼享有的生態福祉,城市水環境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因此,治水興城、不斷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對于建設宜居家園、實現城市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近年來,不少城市持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醫治”黑臭水體、河湖濕地萎縮、城市內澇等“病癥”,已經取得一定成效,越來越多記憶中的美麗河湖重回人們的視野,有河有水、有魚有草的生態目標初步實現。
要想讓美麗河湖常伴左右,不僅要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更要找準水環境“城市病”的“病灶”,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這需要仔細梳理城市水環境治理模式中的堵點和短板,不斷完善城市水生態保護與治理的運行機制,在實踐中尋找解決不同城市水環境問題的新方法。
黑臭在水里,問題在岸上,關鍵在管網。在治水方面,城鎮排水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落后、欠賬較多的問題十分突出。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均提出,要開展城鎮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更新、破損修復等工作,因地制宜推進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因此,將管網等“里子”建設作為重點,對城市供排水、防洪排澇等涉水設施統一規劃建設、管理調度,有利于解決城市水生態環境根本問題,讓河湖等城市水環境的“面子”長期穩定達標并持續改善。
創新城市水環境治理模式,要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水邏輯,將城市水生態系統看作一個有機生命體,堅持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的系統治理。既要根據城市用水的各個環節,理清廠、網、河湖、岸等節點的治水問題,逐一解決,建立起相互協調的全周期治理系統;又要整合城市水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變“九龍治水”為“統一作戰”,提升治水能力和效率。
創新城市水環境治理模式,要做到“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在解決基礎設施短板等共性問題的基礎上,繪就適合具體城市的治水藍圖。例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濱水城市,地勢低平、水系缺乏動力是容易形成黑臭和內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暢通城市“代謝”,增強水體納污和行洪能力便是關鍵。而在水資源不足、生態脆弱的黃河流域,疏浚河道、調度補水則是潤澤城市的重要舉措。
創新城市水環境治理模式,還要拓寬思路,探索污水資源化利用,變“廢水”為“寶貝”。在江蘇宜興等地,污水經過處理可達到直飲水的標準、變污泥為營養土等科研試驗正在進行,一些城市還將處理后的中水作為發電廠的循環冷卻水使用。這些納污吐新的新方法,不僅讓寶貴的水資源重新煥發光彩,還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綠色活力。
目前,中國地表水Ⅰ至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達到87.9%,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這表明我們有能力深入推進水環境污染防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環境的需求與期盼。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治水新技術新工藝研發、集成與應用,加快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以科技力量支撐碧水常流、笑顏常在。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