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查重率”越來越高,怎么破?
統一的小橋流水、青磚白墻綠瓦、紅燈籠;無論哪個古鎮都有賣絲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特色小吃”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不知何時起,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里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全國各地古鎮的“查重率”甚至高達99%。
有網友調侃稱:“古鎮的商業化太嚴重了,基本上只要是條路,兩邊都是商鋪,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外來做生意的,就跟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樣。”與過度商業化的古鎮對應的,則是“千篇一律”的古鎮景觀,甚至原住民在一些古鎮里都是真空般地存在。
說到底,游客去古鎮旅游,本質上和去迪士尼度假區旅游沒什么區別,都是在追求一種“沉浸式體驗”,只不過體驗的內容不同罷了。去迪士尼度假區,“沉浸式體驗”的是童話世界,而去古鎮,“沉浸式體驗”的則是當地歷史人文特色,也就是古鎮的“古”。只不過這個特色,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特色建筑”之外,還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
而一些過度商業化的古鎮,讓地方特色正在“褪色”。古鎮本應該是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建筑,但是現在作為旅游項目的古鎮,鮮有舊時痕跡,而是根據現代化旅游和商業需求重新建的度假村,商業化氣息重。
游客在古鎮里,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狀態,想感受的是古鎮市井的鮮活,想嘗試的是在地理環境和民俗影響下的特色小吃,以及體會漫長的歷史是如何塑造當地文化的。可以說,古建筑、文化氛圍、自然景觀、本地美食……都是古鎮旅游的精髓。但如果古鎮的文化展示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并非是為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游過程的符號,也難怪古鎮旅游在漸漸失去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時人們的旅游追求,早已上升到了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原先旅游產品少、需求大,現如今,信息獲取更便利,游客的眼界也更為開闊,不會輕易買賬,“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早已不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開發者密切關注游客的需求,開發獨特的旅游產品、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現代化的消費理念中。開發者不能僅僅滿足于造造建筑,需要在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完整、詳細梳理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地方特色,才能做好古鎮開發,同時也要在商業化和地方文化保護中做好平衡。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打造世界級濱水岸線!錢塘江流域將迎來提升改造
錢塘江是浙江和杭州生態保護建設的重要區域,也是杭州城市發展的重要軸帶。近日,《杭州市錢塘江堤防及岸線整體提升改造規劃》正式批復,一起去看看錢塘江將迎來哪些新變化【詳細】
北京朝陽:主攻大尺度綠化,率先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
在北京的中心城區,朝陽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同時也是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朝陽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夯實綠色基底,并率先探索建設首都北京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詳細】
杭州將建“世界級旅游公園” 狂人國主題公園
杭州與法國普德賦(狂人國)簽訂了計劃總投資50億元的項目合約,將在杭州選址“三江兩岸”沿岸區域建設一座新的主題公園【詳細】
廣州園博會展品為公園添新景
近日,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備受關注,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往逛展游園。看到如此繽紛美麗又獨具匠心的園藝花藝展品,不少市民心中都有相同的疑問:這些展品可以永久保留在城市公園或綠地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