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今年這么做
建設“生態之城”,打造公園城市,是今年1月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要內容,而“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休閑游憩的綠色空間。
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今年本市將再建10座“環上”公園,并推動9座“環上”公園開工,建成14公里外環綠道。同時,上海年內將建成100個“美麗街區”,完成220座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并完成15座蘇州河橋梁及4個重要商圈的景觀照明提升。
環城生態公園帶成果初現
2021年5月,市政府批復了《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提出構建“一江、一河、一帶”藍綠生態網絡。其中,“一帶”指的就是環城生態公園帶,是以外環綠帶為骨架,向內連接10片楔形綠地,向外連接17條生態間隔帶,與“五個新城”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密切銜接的宜居宜業宜游大生態圈。“通俗來講,就是一大環和五小環。一大環主要由環上(98公里外環綠帶)、環內(楔形綠地)、環外(生態間隔帶)構成。五小環是‘五個新城’綠環。”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解釋說。
“環城生態公園帶”的規劃建設是上海公園城市建設的“主戰場”。鄧建平透露,目前上海已實現三方面成果:
環上:浦東沔(mian)青公園、金海濕地公園等首批7座公園已建成并對外開放。閔行春申公園、錦梅公園等第二批10座公園已開工,預計年內建成開放。同時,還建成了浦東段外環主干綠道15公里,啟動了8處外環綠道斷點建設,推進12處新、改建外環綠道驛站建設,其中2處綠環驛站建成開放。
環內:重點推進了碧云、森蘭、三林、北蔡、桃浦、吳淞江等楔形綠地建設,完成綠地建設200公頃。
環外:推動了吳淞江生態間隔帶實施方案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圍繞“五個新城”開展國際方案征集并編制完成上海新城綠環專項規劃。
“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環上,環內和環外各具特色。簡單地說,環上主要看外環綠帶功能提升,包括新增環上公園35座以上,建成外環主干綠道100公里以上。環內要看楔形綠地建設,環外要看生態間隔。”鄧建平說。
年內將建成10座環上公園
同時他也透露,作為市政府重點工作,今年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將繼續全面發力。環上,徐匯華涇公園、閔行春申公園等10座公園年底將煥新登場,9座公園年內開工建設。同時,內建成14公里外環綠道,實現4處外環綠道斷點貫通,推動21處外環綠道斷點項目開工,建成8座外環驛站,推動5座外環驛站開工。
環內,將推進森蘭、北蔡、三林、桃浦、吳淞江等楔形綠地建設,累計建成綠地100公頃。環外,則將主動銜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規劃,加快吳淞江生態間隔帶規劃研究。同時,“五個新城”將按照新城綠環專項規劃,每個新城計劃建成10公里以上綠道,完成3000畝左右新增森林面積,形成環新城森林公園群總體規劃布局和實施計劃,完成一處以上森林公園建設方案并啟動實施。“今后,居住在五個新城的市民,在500米半徑內可以進公園,1公里以內可進濱水公共空間,5公里能走進森林。”鄧建平說。
鄧建平表示,截至2022年底,納入城鄉公園名錄管理的城鄉各類公園數量已達670座,其中,438座城市公園中的404座已延長開放,占比92.24%,包括全年延長368座、全天開放255座。今年,“公園+”活動將拓展至全市16個區、48家公園。
而在“串珠成鏈”的綠道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綠道約1538公里,桂江路的浪漫櫻花綠道,老滬閔路、莘莊立交的梅花綠道,彭越浦的月季花墻綠道,世紀公園、黃興公園圍墻退讓形成的綠道,都早已是知名的“網紅道”。今年,上海將完成綠道建設200公里,元蕩湖綠道今年也將實現與江蘇吳江貫通。到2025年,全市綠道總長度將達2000公里左右,五個新城基本建成“一區一環、互聯互通”的區級綠道網絡。
對公園草坪測算帳篷最大承載量
此外,春暖花開之時,市民對搭帳篷野餐有更高的需求,“露營熱”這種新興業態的產生,也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游客對帳篷區的需求,去年12月1日,上海發布了《上海市城市公園帳篷區管理指引(試行)》,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公園開放草坪或林下空間,為游客提供帳篷服務。
鄧建平表示,據初步統計,全市已有53座城市公園為游客提供可搭帳篷的區域,包括5座市直屬公園及12個區的區屬公園。但在開放帳篷區的同時,游客的需求猛增也帶來很多問題。一是草坪過度使用,養護難度增加,草坪面臨嚴重退化甚至枯死;二是游客不遵守游園守則的約定,違規攜帶使用卡式爐、碳爐等;三是搭建天幕,風繩拉得很長很細,容易絆倒兒童老人,而地釘若固定不牢,也容易彈起扎到游客;四是保潔壓力非常大,游客離園后,地上產生了大量垃圾。
他表示,目前管理部門正在積極研究管理細則,初步考慮采取四點措施:“一是公園采取草坪輪換制度,合理規劃帳篷區。二是對帳篷區進行容量控制,每塊草坪要測算最大承載量,達到上限后由保安進行管控。三是在草坪中間留出活動空間,活動空間和通道禁止搭帳篷或天幕。四是對搭建天幕搭建的游客發放安全告知書,比如天幕標識醒目一點,地釘釘得深一點。”
完成220座公廁適老適幼化改造
“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就逐漸多了。”鄧建平表示,今年5月1日,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施行,目前本市正加快推動《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立法進程,將在建立市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制度、完善野生動物科學保護管理制度、鼓勵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加強長三角區域協同保護等方面,體現上海特色和亮點。
“目前上海監測記錄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0種,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超過325種,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6種。上海積極探索與超大城市發展相適應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模式,已建有自然保護區4個,市野生動物棲息地22個。”他說。
此外,在市容市貌方面,今年上海也將“動作頻頻”。比如,將完成220座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包括改造完成16座樣板公廁。又如,將再建成100個“美麗街區”,推進一批示范性街區,將“百姓智慧”滲透到全要素設計方案中。
設攤管理始終是城市管理的難題之一,上海設攤管理經歷了“還路于民,分類管理,源頭治理,精準治理”的階段,無序設攤數量從2007年的4.7萬個減少到2022年的5759個。鄧建平表示,針對人民群眾對煙火氣的需求,上海即將出臺針對設攤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嚴禁無序設攤、對有序設攤要進行分類分區管理、設攤開放區要確保安全有序、完善常態管理等要求。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天津薊州:廢棄礦坑變身“生態課堂”
作為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薊州當地的采礦產業達到頂峰。炸山采石,毀地燒磚,挖河取沙……薊州全區超過400家石料、化工、采沙等污染企業,山體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埋下了山體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詳細】
第十二屆江蘇省園博會將于26日開幕 記者探園
4月26日,第十二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將在連云港市海州區舉行,目前,園博園各項建設工作已經完成,園區內花卉花境打造、環境氛圍渲染、開園運營維護等工作均有序開展,確保在開園時呈現最佳景觀效果【詳細】
9條騎行線路串起五大水系 濱水慢行賞京城水韻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城市河湖濱水慢行系統建設,目前已建成串聯起五大水系的9條濱水騎行線路和200余公里濱水步道,讓市民慢行河湖邊,盡賞京城別樣水韻。預計到2035年,本市將建成長1109.6公里的城市濱水慢行系統【詳細】
66項指標 成都未來公園社區這樣建
《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指標體系》形成了“3-9-24-66”的總體架構,按照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三大維度,圍繞“生態融合、創新創業”等未來公園社區9大場景,細分24個重點方向,制訂了66項具體指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