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走進濕地了解濕地
栗喉蜂虎是海口市的生態名片之一 陳切/圖
濕地是水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而在有些地方濕地保護與人類生活始終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就是這樣一片濕地。在這里,一邊是濕地保護工作,另一邊是熱鬧的人類生活。海口市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的工作,正是負責維持這座“天平”的平衡。
濕地保護緣起
每年3月下旬,有著“中國最美小鳥”之稱的蜂虎便會如約來到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蜂虎保護小區筑巢、覓食、繁殖,這里是它們夏季“旅居”的目的地。幾米外的觀鳥屋內,觀鳥愛好者正在靜靜地欣賞它們美麗的身姿,與這片綠地一街之隔,就是繁忙的車流和密集的住宅小區。
“現在,越來越多的濕地被改造成城市公園,串起了人們的休閑生活。”盧剛介紹,“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坐落在城市里,也是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蜂虎繁殖地。作為海口西部的一條重要生態廊道,五源河濕地公園對全流域開展了保護規劃,打通了森林、鄉村、濕地、城市和海洋的聯結通道,使得更多的物種可以由此遷移。”
2007年至2017年,盧剛擔任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駐海南保育主任,負責在海南中部山區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育工作。2012年,盧剛從飛機上俯瞰,發現海口南郊有一片大小不一的水域和草地,這引發了他的好奇和關注。但是查閱文獻資料后,竟沒有發現這片地區的物種記錄和報道。于是,當年盧剛便發起了由嘉道理中國保育牽頭的羊山濕地生態調查公眾科學項目。
通過調查,羊山濕地共記錄到水生植物62種、鳥類96種、兩棲爬行類16種、魚類44種、蜻蜓32種、大型真菌60種,其中包括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
羊山濕地豐富的生物資源令盧剛驚嘆,也激發了他對濕地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
“濕地是與人關系最密切的生態系統之一。”盧剛一直在思考,人類發展如何與濕地保護共存?相比于靜默不語的濕地,或許人是解答問題的切入口。
多方合力實現濕地共建共享
2017年,盧剛與幾位同樣熱愛濕地的朋友共同成立了畓榃濕地研究所,專門研究海南濕地保護和管理經驗。“畓”意為水田,“榃”意為水塘,2個字有林有水有田,正是濕地生態系統里的重要元素。
“絕大部分的濕地與人類都是共生的關系,濕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盧剛介紹,“與森林保育不同,濕地的保護工作更需要人的參與,需要找到平衡點,使濕地保護與人類發展實現雙贏。”
“甚至說如果沒有人類的干預,不少濕地就會退化。”盧剛舉例,“例如海口潭豐洋濕地的水稻田,每年有半年的時間適合種田,剩下的半年則是野生動植物生長、生活的時期。如果人們不種植水稻,這片稻田就會變成草地,進而固化演替為灌木叢、林地,從而失去濕地的功能。”
如此說來,濕地的保護不僅不能“任其自由”,還需要依賴一定的“人氣”保持活力。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濕地保護工作中,2019年,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與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秀英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紅樹林基金會(MCF)共同成立了海口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依托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開發針對不同受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并有計劃地實施,讓市民成為濕地保護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海口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針對中小學生,走進校園開展新學年開學第一課;海口市先鋒學校學生制作手工泥陶,捏出五源河濕地里生活的動植物;學生參加自然筆記比賽,用自然筆記的方式記錄五源河濕地;海口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開展科普講座,舉辦“五源河的植物朋友”等特色活動……
此外,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還開展“自然勞動”活動,讓更多對濕地感興趣的成年公眾也參與進來。他們拿起鋤頭,為蜂虎修整陡峭的崖壁;穿上水褲,清理五源河河道內肆意生長的空心菜和水葫蘆。
“我們想通過這些有趣的科普活動,為更多的人做自然啟蒙,引導人們走進濕地、熱愛大自然。”盧剛介紹,“自海口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成立以來,特色活動直接服務了超過3000人次,并且及時清理了河道入侵物種,共同守護著五源河濕地的生態系統。”
讓更多公眾了解濕地
為了讓更多公眾走進濕地、了解濕地,盧剛還做了其他嘗試。
2020年,盧剛推動海口五源河成為中國第一塊濕地類型的“螞蟻森林”公益保護地,這也是首個以濕地資源計算碳匯量項目。
“螞蟻森林”用戶通過能量兌換,認領五源河一塊1平方米的保護地,用于支持五源河濕地的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這個項目讓1300萬用戶有機會參與到五源河濕地的保護中。
“要保護濕地,就要了解濕地,線上參與是網絡時代認識濕地的一種新方式。” 盧剛說,“濕地保護需要大量的公眾力量,不能將這種力量局限在海口,要將五源河的美通過各種方式傳遞出去,形成社會面的保護力量。”
為踐行這一理念,盧剛還組織開展海口蜂虎攝影比賽、“你好,蜂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再見蜂虎”主題宣教活動、蜂虎攝影作品展等公眾科普活動,通過活動吸引越來越多人親身來到五源河,通過蜂虎這扇“窗”感受濕地的魅力。
現在的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儼然成為周邊休閑娛樂的居民、觀鳥愛好者以及外地游客的觀光勝地。這座嵌在城市間的濕地公園,成就了海口西海岸最美風景線,更是海口的一張城市生態名片。
“我希望濕地的保護和管理能夠實現共享共建,將多方參與的力量擰成一股繩。”這是盧剛開展濕地宣教工作的愿景之一,他計劃將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的特色課程在更多學校、企事業單位推廣和普及,期待更多的機構、企業、志愿者加入進來,帶動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工作。
“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所做的這些努力,如果能激發普通人對濕地的喜愛之情,并促使他們帶著這樣的情愫走進濕地、保護濕地。那么,每個人都將能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魅力。”盧剛說。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新北市共榮社區:修復生態資源,發展友善農業
在社區原居民“能人”的帶動下組建社區組織,新北市三芝區共榮社區不斷凝聚自生力量營造共同體意識,大力恢復了社區生態環境并榮獲金牌農村稱號,其農村再生工作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效果,新鄉村共同體得以成功建構。【詳細】
為什么鼓樓會成為網紅打卡地?
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鼓樓最近備受年輕人喜愛,從清晨到夜晚【詳細】
國家林草局發布2023年第一批植物新品種權名單
近日,國家林草局發布2023年第一批授予植物新品種權名單,共有217個植物新品種被授權,并頒發《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其中,“華魅姹紫”是我國首個獲得授權的鐵筷子屬植物新品種,蝴蝶蘭屬新品種首次出現在林業植物新品種授權名單中【詳細】
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名單出爐
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名單公布,北京市密云區、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等35個縣(市、區、旗)位列其中。各示范縣將堅持“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原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