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在鄭州召開
自信自強守初心,創新致遠啟征程。11月4日—5日,第十二屆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在位于鄭州的河南農業大學召開。來自全國100余家高校、企事業單位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在1場主旨報告、3大主題論壇和10個分論壇進行演講。
展望新時代新征程,風景園林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支撐作用日益重要,每一個風景園林教育工作者和行業從業者對美麗中國建設都滿懷信心和期待。本次大會的主題為“自信自強,創新致遠”,旨在繼續拓展風景園林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構建新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教育體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方向,推動風景園林行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開辟風景園林行業產業發展新領域。
本次大會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全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風景園林學會、河南省公園協會、河南省園林綠化協會承辦,《風景園林》雜志社、大河網等媒體提供支持。
風景園林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
11月4日上午,河南農業大學大禮堂內高朋滿座,第十二屆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在這里拉開帷幕。
開幕式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院長田國行教授主持,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工程師李如生,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鞏魁生,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出席并發表致辭。
李如生在致辭中表示,風景園林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在課程體系、培養模式、教學理念上進行優化調整,突出風景園林專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展現以高質量人居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擔當和使命。本次會議聚焦國際發展大勢和國家新發展階段,探索風景園林新內涵,拓展新領域,解決新問題,將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持續打造中國風景園林這張亮麗名片。
“目前,全省城市綠化面積達12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居全國前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總量位居全國首位。”鞏魁生介紹,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實施以城市空間重塑、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環境改善、城市文化復興、生態環境修復、經濟結構優化為目標的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在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品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雄表示,中國風景園林教育事業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正在面對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他希望風景園林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本次論壇中聚焦新時代風景園林教育主題,緊密圍繞產教融合、科教融會、專業實踐、教育教學改革等各領域各環節開展交流、開拓思路、有所收獲,為培養一流風景園林人才、促進風景園林行業發展和科學技術研究作出更大貢獻。
介曉磊指出,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積極探索、堅持走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發展道路,組建團隊、搭建平臺、承擔項目、創新服務,形成了多個優勢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為河南省乃至全國風景園林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地方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走向風景園林多姿多彩的新時代
主論壇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監事長、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教授等7位風景園林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作主旨報告。主論壇由李雄主持。
高翅以《五育融通啟智潤心,以文化人向美而行》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品格品行的塑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人文主義的教育理論來引導教學實踐,真正做到全人教育,從而啟智潤心。在他看來,風景園林專業本身就是極其綜合的,涉及許多學科,要以設計為出發點,不僅做到“悅目”,更要做到“賞心”。同時,“中華文化歷史要堅持,中華文化基因要傳承,中華審美風范要展現,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風景園林人應該有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教授所作報告題為《新時代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蘭思仁表示,風景園林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需要運用到自然和人文科學的綜合理論,滿足人居環境營建的多元化國家和社會需求。生態文明、城市更新、“雙碳”、綠色發展等實踐,更加需要與多專業領域進行交叉融合。因此,要在人才培養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學研創用的體系化和特色化等方面開展改革創新。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張大玉教授在以《傳統村落理水智慧及應用》為題的發言中,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進行介紹。作為全程參與傳統村落遴選標準制定和遴選工作開展的學者,他在介紹了目前國家級傳統村落的概況,以及傳統村落的營建與理水的關系后,結合具體案例,講述了傳統村落選址和營建中蘊藏的智慧。他表示,我們應當充分汲取其中的智慧,遵從科學合理和生態可持續的原則,分析總結問題,科學規劃,合理設計,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最優效果。
“以實踐經驗為優先,培養獨立的專業工作能力,是未來風景園林學科的人才培養重點。”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何昉在《走實踐多樣性專業型風景園林發展之路》報告中說,風景園林專業取消了學術型學位,向專業型轉變,因此高等院校需要率先開始探索職業化的道路,在專業的包容性基礎上,尊重風景園林學科發展軌跡和名稱的多樣性,走向風景園林多姿多彩的新時代。
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教授級高工王磐巖看來,“標準”無處不在,不僅是對傳統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創新的引領。她在報告《標準支撐園林綠化創新發展》中講道,風景園林的領域非常廣,在實際工作中,標準是規范執行工作的基礎,也是跨領域交流的平臺和助手。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教授的報告——《復雜環境下風景園林理論創新與探索》,從西南地區的地形地貌入手,從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大戰略出發,以山地城市公園的解決方案為案例,闡述了新理論建構所包含的問題意識。她表示,我們既要守住風景園林的本源,同時要吸取融合其他學科的優勢,守正融合、突破邊界和協同創新。
田國行的報告《構建建成空間與生態環境協同演進的人居生態系統》,從學科(專業)歷程回顧、應需而生的路徑選擇——社會服務、應時而生的戰略選擇——科技創新、應運而生的辦學需求——國際合作、辦學模式的歷史探索——人才培養、創新時代的歷史機遇——轉型思考等6個方面展開。他認為,專業未來的發展,應當面向前沿,圍繞創新辦學科;面向行業,圍繞產業辦專業;面向國際,圍繞開放辦教育;面向實踐,圍繞應用搞服務。
主論壇結束后,三大主題論壇和十大分論壇,以及學生優秀設計作品評選大會等活動輪番登場。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發布
2022年6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并正式發布32項成果清單,其中第18項為“中國將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減少塑料污染,應對氣候變化”。同年11月7日,中國政府聯合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以竹代塑迅速成為國內國際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詳細】
無錫太湖流域小溪港魚咀公園
小溪港緊鄰太湖,這里曾是漁民聚集的地方。自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正式進入退捕禁捕期,小溪港生態修復工程逐步啟動。隨著魚咀公園建成,昔日漁港蝶變成高品質生態濕地公園,這背后,是無錫不斷深化開展“美麗河湖”行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謀劃和決心【詳細】
中國大運河原點公園再現"霜落邗溝積水清"古意境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溝通江淮,成就了后世“煙花三月下揚州”的醉意美景。10月4日,中國大運河原點公園對外開放。該公園位于揚州市邗江區竹西街道,占地面積4.05萬平方米,800米古邗溝煥發出時代新活力【詳細】
湖北首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園區建成開園
英山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12月,總投資2.58億元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落地英山,2022年5月正式動工,主要包含紅二十五軍長征集結地歷史步道、牛背脊戰斗重點展示園、陶家河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