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隔公園請來風景園林師幫公園補短板塑品牌
美的粉黛亂子草花海被踩踏出現“斑禿”,官莊公園將它們割下后主動送給游客?這并非在“鼓勵”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而是通過自然教育,探索公眾參與公園建設管理邁出的第一步。
想出這個點子的是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風景園林系副主任郝培堯,她還有一個身份——官莊公園配備的風景園林師。
今年,北京20個綠隔公園都配備了風景園林師。在公眾印象中,綠隔公園大多是森林茂密的郊野公園,鮮有服務設施。此次,作為“顧問”的風景園林師除了要補齊綠隔公園的短板,還將幫助公園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翡翠項鏈”上的公園
在北京的規劃圖上,有兩條郁郁蔥蔥的翡翠項鏈——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和二道綠化隔離地區。
北京市綠化隔離地區(以下簡稱“綠隔地區”)是構建平原地區生態安全格局的重點地區。大片的綠化帶將城市中心區和新城隔開,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發揮著控制城市發展規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如今,兩道綠隔正在華麗轉身,變成兩個公園環。
這兩個綠隔公園環在最新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也予以明確,“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結構中的“三環”即為: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
目前,一道綠隔地區公園數量達到109個,它們分布在四環至五環之間,“城市公園環”基本閉合。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主要指五環路至六環路之間以九個楔形綠色廊道為主的地區。在市政府新聞辦11月17日舉行的《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減量提質規劃(2021年—2035年)》新聞發布會上,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介紹,二綠地區的郊野公園目前已經達到44個,到2035年將達到100個。
“以林為體,以野為魂”的綠隔地區公園成為市民生態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綠隔地區公園最高瞬時接待游人數量達51.3萬人,年接待游人約4454萬人次。近年來,綠隔地區公園的建設與管理考慮市民需求,一些公園劃分了健身、親子、野餐、帳篷、保育、科普展示等功能區。去年開始,全市還在部分有條件的綠隔公園建設自然帶,促進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轉變,為野生動物保留棲息空間。
然而,無論是基礎條件還是服務品質,綠隔地區公園與市民的多元需求仍存在差距。
今年7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與北京林業大學聯合發起成立“百園百師”工作營,到2025年將為全市100個綠隔地區公園配備100個風景園林師。今年,這項工作率先在20個綠隔公園啟動試點。
一園一品,從粉黛亂子草到禾草專類園
20個試點公園中,風景園林師由北京林業大學具備高級職稱或碩士生導師資格以上的專業教師擔任,他們自行組建工作團隊,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公園摸清“家底”,研判各類民眾需求、使用偏好等,查找公園服務設施短板,挖掘公園的潛力,解決公園面臨的問題。
實地調研、與園方座談、和水務等部門跨行業交流,在小紅書和大眾點評網等多個社交媒體上收集游客聲音……風景園林師為每個公園都建了一本臺賬。
郝培堯負責的是朝陽區王四營鄉的官莊公園。和很多只有樹林的郊野公園不同,這座公園是近幾年新建成開放的,建設標準較高。公園植物景觀豐富,清澈的湖泊中天鵝成群,遛娃的兒童區域游樂設施多,很受家長和孩子歡迎。近年來,公園因浪漫的粉黛亂子草花海小有名氣,但這種明星植物也給公園管理人員帶來了困惑。粉色的云霧“海洋”吸引游客蜂擁而至,踩踏花田的不文明行為屢有發生。
標志性景觀不能舍棄,但勸阻力量不足怎么辦?風景園林師貢獻了一種新思路。粉黛亂子草到了冬季需要刈割,結合公園冬季養護計劃,風景園林師團隊和公園管理方策劃舉行了一場公眾教育活動。團隊成員李秉玲副教授和王應臨副教授將粉黛亂子草與園區內代表性植物海棠、月季等進行精心搭配,結合插花藝術和園林歷史文化傳揚,為市民上了一堂插花課。活動結束后,市民欣喜地把插花作品帶回家。
“公園周邊的小區和學校多,這是潛移默化地告訴游客,如果大家不破壞植物景觀,到了冬季,便可以把公園美景帶回家,讓植物實現長久陪伴。如此形成的植物記憶,也會讓大家對植物更加愛護。”郝培堯認為,風景園林師可以幫助公園提升公眾認知和社會價值,公園則應該引導公眾參與公園綠地的共治共享。
為提高公眾參與度和認同感,她建議公園開通公眾號作為宣傳平臺,舉辦輕量化的文化活動,通過塑造品牌擴大文化影響力,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記者注意到,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今年印發的《綠隔地區公園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也提到,到2025年,全市打造20個品牌化的綠隔地區公園。
推動綠隔公園實現“一園一品”,風景園林師也在挖掘公園的潛力。郝培堯認為,基于游客對粉黛亂子草的印象,官莊公園可考慮順勢打造禾草專類園,形成自己的IP。“我是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教研室的,剛好可以將團隊專業領域特長與公園發展訴求結合。目前,我們正在和園方一起探討方案。”她建議優化粉黛亂子草的布局,將焦點式的設計變為分塊設置,并預留觀賞小徑。同時種植拂子茅、畫眉草等觀賞草,豐富游客體驗。
2023年11月20日,官莊公園,冬日里變黃的樹葉在湖面上形成美麗的倒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補齊服務短板,從綠化到公園化
與因粉黛亂子草走紅的官莊公園不同,位于海淀區的東升八家郊野公園是中規中矩的綠隔公園,經過十幾年建設,在一百余公頃的土地上,已形成了綠樹濃蔭、林木繁茂的景象。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劉志成是東升八家郊野公園的風景園林師。他在調研后了解到,2007年,這里作為生態造林工程建成,具備了良好的綠化基礎。2009年作為郊野公園運營后,曾栽植了玉簪、萱草、石竹、飛燕草等多種宿根花卉,但后期運營維護難度大、成本過高,未能很好地延續下來。盡管游客可以在園中主路跑步,但目前園內各類休息設施、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公園雖綠意盎然,但植物多樣性較差,景觀風貌比較單一,平時游客想要找個寧靜的地方休息下,亦或遇到刮風下雨想找個室內避雨,都難有相應場所。
“有綠化,但沒有公園化。”他道破問題所在。公園目前林木蔥郁,生態水平卻不高;地域廣闊,休閑價值并不大;綠意盎然,景觀風貌并不美……這些問題都將在“公園化”的過程中得到解決。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字面意義上的“郊野公園”正在加載“城市公園”的功能,生態景觀體系和服務體系都亟待“補短板”,系統規劃必不可少。基于公園現有條件,劉志成和其團隊認為,東升八家郊野公園首先可以從增加休閑座椅和亭廊花架等簡單的休息設施入手,為市民提供休憩設施與場地。同時,完善運動設施布局,嘗試引入智慧跑道等,通過傳感器監測跑步者的心率、速度等,引導大家科學健身。園內的生態體系與景觀體系也需要逐步提升,現階段可增加植物品種,形成多樣的植物景觀。
風景園林師們還認為,公園應該有自己的定位——比如建設自然生態型的科普教育基地。東升八家郊野公園的自然基礎雖算不上完美,但有其特色,園中的柏樹林頗有規模,形成了獨特的氣質。還有一處濕地風景優美,被植物凈化的水體經過清澈溪流緩緩流入水塘。“這些具有自然特征的點位周邊應該建設道路、科普導覽系統,形成游客和自然交流的空間,同時考慮舉辦觀鳥、濕地體驗、林地探幽等活動。”
“騎行環”創意串聯割裂景點,贏得風景園林國際獎
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副教授魏方的服務對象是將府郊野公園。在朝陽區將臺、酒仙橋地區,將府公園是最大的一片“綠肺”。2008年起,公園一至四期陸續開園迎客。公園的生態“底子”較好——綠地率高、水景類型豐富,不僅有壩河流經,還有漂亮的湖泊和濕地。由于南部毗鄰郎園STATION,公園整體文化活動也很豐富,除了日常游憩、跑步等,游客還可以參加影像藝術展、戶外電影放映等藝術文化活動。
2023年4月18日,將府公園,市民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已經相對成熟的郊野公園是否還有提升空間?今年夏天,魏方和北京林業大學城鄉規劃系副教授于長明帶著多名研究生,組建了11人團隊,摸清了公園的交通、水文、建筑、綠地和生物多樣性情況。調研中,風景園林師發現,公園是將臺鄉大尺度綠化的代表,但內部被鐵路、城市道路等帶狀要素割裂,存在“碎片化”情況,公園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路網體系。
公園里一些有趣的打卡點,比如南部的野鴨湖聚集了大量夜鷺,它們捕魚的矯健身姿吸引了很多觀鳥發燒友,夜鷺已經成為公園重要的IP形象。公園內還有一處文化展示點,展示駝房營村地名的由來與壩河昔日糧船穿梭的繁忙景象。但這些打卡點距離較遠,游客步行很難到達。
魏方說,由于朝陽區正在規劃建設的綠道未來將穿過公園,團隊建議結合綠道建設兩個騎行環,方便游客騎行前往各個點位。“在我們的設想中,這些騎行環遇到被切割的地塊時,可通過空中或者地下穿越的方式連貫起來。”她說,騎行環的設計還贏得了2023年IFLA亞太景觀設計獎,未來有望以這一思路更好地整合交通系統并落地。
團隊調研時還注意到,公園內現狀建筑數量多、分布分散,多數都與城市公園定位不符合。他們建議,利用園內現有的空置建筑建立騎行驛站,規劃自然教育、商業、體育等功能,一方面通過綠道把在園外騎行的市民引入公園,增加公園的人氣,另外也可以作為服務設置,滿足游客的餐飲、健身等需求。
《綠隔地區公園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帳篷露營區公園,一批騎行、跑步、球類健身運動區公園,一批春花秋葉網紅打卡風景區公園。
“風景園林師已有規劃設計雛形,隨著藍圖變成現實,未來綠隔公園將給游客帶來更多驚喜。”郝培堯說。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第十四屆園冶杯環境藝術獎評審結果公示
第十四屆園冶杯專業獎競賽活動自啟動以來,按照規定程序和評選標準,經過項目申報、資格審查、初審和復審等嚴格的流程,現將園冶杯環境藝術獎評審結果在風景園林網、園冶杯官方網站上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如有意見【詳細】
慢行系統——城市的毛細血管如何設計?
城市慢行系統融合了交通、商業、休閑、社會、交往等多種活動于一體,構成了城市最主要的交通空間,也是一個生態與景觀空間。城市慢行系統經歷了從最初的傳統慢行時代到汽車盛行的機動化時代,再經歷了人本主義思想和環保意識的洗禮【詳細】
建好用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意義重大
努力把公園建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廊、凝聚中國力量的【詳細】
“動起來”成休閑新選擇 體育旅游又添新亮點
歲末,體育旅游又添新亮點。12月8日,2023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以下簡稱“兩個博覽會”)在江蘇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年度兩個博覽會旨在通過“展、會、賽、獎、演”相結合的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