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建百里長江生態廊道 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百里長江生態廊道(資料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長江武漢段流程達145公里,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江共同造就了武漢三鎮。當前,武漢正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高水平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提升城市生態品質,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相統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典范。
7月4日,武漢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武漢扎實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賦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
長江水質穩定保持Ⅱ類
近年來,武漢提出努力打造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的工作目標,加快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武漢全面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長江武漢段面貌煥然一新,生態宜居英雄城市綠色底蘊進一步突顯。
2023年,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市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河流斷面占比達75%,水質優于Ⅳ類標準的湖泊占比達84%,連續三年實現劣V類湖泊清零,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長江江豚“逐浪”的場景頻現武漢,萬千鳥類詩意棲居天興洲,武漢用實際行動,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絢麗名片。
在增綠提質保濕,共建共享生態宜居方面,武漢2023年完成造林綠化2.1萬畝、實施森林撫育14.28萬畝,累計建設各類公園940個,基本形成布局均衡的公園體系。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市自然保護地面積增加35%,達到7.48萬公頃,成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
2023年,武漢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5家,綠色環保產業規上企業達到363家,2023年武漢馬拉松實現賽事碳中和。
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生活垃圾分類與長江大保護息息相關。武漢市城管執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城管部門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促進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圍繞打造潔凈城市,持續提升環境衛生品質,武漢加快推進生活垃圾處置項目建設,已形成“6焚燒、6廚余、2協同、1應急”的生活垃圾處置格局,生活垃圾處置能力已達2萬噸/日,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今年初,武漢市出臺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工作方案,堅持分級分類,系統科學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目前正有序開展居民小區撤桶并點,同步推進分類設施建設,已建成亭棚式分類投放點8000余個,垃圾分類收集屋1400余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站68座。
在規范餐廚垃圾收運管理方面,武漢建設規范化再生資源回收站點1500余個,布設再生資源智能回收箱3000余臺,對大件垃圾、裝修垃圾等實行“大分流”收運,基本實現餐廚垃圾和可回收物分類收運體系全覆蓋。
逐步形成三個江豚種群
2023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數字江豚”項目,建議項目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現“數字江豚”線上線下交融共促,用數字技術賦能江豚等長江珍稀動物的保護,用數字手段傳播生態保護理念,農業農村部也明確支持武漢建設“數字江豚”項目。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江豚保護是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武漢通過策劃“數字江豚”建設,促進長江江豚實體保護,已逐步形成金口、天興洲、雙柳水域三個種群,“江豚回歸江城”的初衷基本達成。
“數字江豚”作為長江大保護生態公益事業與數字科技結合的全新嘗試,依托數字技術,對江豚進行全方位數字賦能。項目設立以來,發布“i江豚”小程序,成立“數字江豚”守護者聯盟,建設長江江豚數字監控系統,開展“數字江豚”公益活動,為市民提供可視化、場景化、互動式保護江豚的途徑,推動全民參與長江大保護中來。
目前,武漢正持續提升“數字江豚”影響力,通過搭建“數字江豚”推介平臺,并打造長江江豚保護科教平臺,爭創武漢“數字江豚”研發交流中心。
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
在武漢境內,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市域范圍內有165條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個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體,還有大量的耕地和林地。武漢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結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間的修復要求,武漢提出五大行動計劃,分別是河湖碧波安瀾計劃、山脊綠脈修復計劃、綠色國土提升計劃、濕地花城錦繡計劃、詩意田園稻香計劃五大修復行動計劃,通過五個計劃的系統安排,將把好山好水好田好林修復提升、融入城市,系統構筑城市生態基底。
近年來,武漢市將生態保護修復為一體,規劃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東湖綠道、中法生態示范城等系列項目,自然資源部門又特別聚焦了長江兩翼山脊綠脈修復計劃。
2022年,武漢成立了全國首個“生態保護和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56家國際國內知名機構共同聯盟,為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策劃、咨詢、勘察、設計、運營、維護等全過程服務。
1826個長江排污口完成整治
節約集約用好長江流域水資源是長江高水平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十年來,武漢市用水總量由2014年的39.52億m^3增加到2023年的44.65億m^3,萬元GDP用水量下降47.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0.4%,此外,全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升至93.9%,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5%,武漢市連續三次高標準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
武漢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武漢高水平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突出計劃用水管理,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的工業、服務業單位實現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大力推進各類節水單元載體建設,累計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1442個,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校節水減排三年行動計劃,武漢48所高校創建為節水型高校,實現用水效率飛躍。
此外,截至6月底,武漢市累計完成1826個長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占長江入河排污口總量的99.13%。同時推動完成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90家,清退臨時砂石集并中心10個,貨運碼頭全面退出中心城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暑期將迎旅游高峰 文旅部推出一系列產品和線路
進入暑期,大中小學生陸續放假,職工年休假較為集中。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多家旅行社了解到,今年暑期將迎來旅游高峰。國內長線游、出境游預訂火熱,避暑游、親子游、研學游、文化游等需求增長明顯。游客更傾向于選擇深度體驗【詳細】
供需兩旺 文旅助“燃”暑期消費
跟著影視作品“打卡”、觀賞一場花燈巡游,隨著暑期到來,我國消費市場再次迎來旺盛的增長勢頭。旅游旺季來臨,各地積極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體驗,將文化、旅游與體育、商業、影視等相關領域深度融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詳細】
“破墻”不“破窗”,是“公園城市”該有模樣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的公園“破墻透綠”,受到公眾好評。例如,上海世紀公園拆除了3000多米圍墻,24小時對外開放;山東青島對擁有百年歷史的中山公園實施“拆墻透綠”,讓市民走在路上就能與自然美景“撞個滿懷”。這些舉措進一步釋放了公園綠地的公共空間價值【詳細】
塑造獨具成都特色風貌的公園城市
2018年,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在公園城市建設中,重現“花重錦官城”意象成為重要內容。迎著綿綿細雨,近日,記者來到成都,走進公園城市示范片區天府藝術公園、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場,感受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形成的“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生態美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