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創新管理與優化治理
我國首批設立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面積4269平方公里,約占海南島陸域國土面積的1/8,是我國分布最集中、類型最多樣、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這里的生物多樣性指數與亞馬孫熱帶雨林相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為建立協同聯動、高效順暢的國家公園“園”“地”融合發展機制,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創新,建立了省級國家公園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協調25個省直部門和9個屬地市縣共同推進高水平保護、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雨林生境持續恢復。
“一盤棋”統籌:創新管理體制
2024年4月3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2022年度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出爐,為2080.40億元,較上年度增加12.01億元。
作為我國首批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全國率先開展并正式發布了國家公園GEP核算結果。生態價值的持續增長彰顯了海南熱帶雨林生態保護成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范圍涉及9個市、縣,涉及20余處分散管理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區域的雨林斑塊。如何更好地保護這片雨林,是擺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面前的大事,也是國家公園發展的重中之重,是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核心和根本。
海南給出的答案是:省政府與國家林草局建立局省聯席會議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常態化溝通解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同時,成立了海南省國家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林業局與國家林草局廣州專員辦建立了國家公園溝通協作工作機制,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建立了局院聯席會議制度。局省聯動、部門聯動、局院聯動的工作協調機制,凝聚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強大合力。
構建執法協作配合機制——省林業局、省公安廳、省司法廳聯合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聯動配合執法實施辦法》,各市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林業主管部門、綜合行政執法局,國家公園各分局,森林公安各分局也建立了協作配合的執法工作機制,明確各單位的職責分工、信息共享和案件線索移送機制。
健全國家公園制度體系——出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等多項制度和辦法,推動國家公園管理逐步法治化、規范化。
目前,國家公園和地方政府的融合工作已納入領導小組的重要議事內容,明確由領導小組下設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工作推進小組承擔省級社區協調委員會具體職責,及時研究解決國家公園建設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初步形成了“園”依靠“地”共抓保護,“地”依托“園”共謀發展的工作格局。
“一股繩”發力:優化治理架構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楠介紹,調整優化基層社區協調委員會架構,也是海南建立協同聯動、高效順暢的國家公園“園”“地”融合發展機制的重要舉措。
早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社區協調管理機制,即省級層面成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協調省級委員會,由7個管理分局牽頭成立9個區域性社區協調委員會,共同協調解決資源保護和社區發展問題。
隨著國家公園相關工作的開展,海南結合實際,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分片區重新組建了以國家公園管理分局為主體、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參加的基層社區協調委員會,并將與國家公園建設密切相關的市縣綜合執法、交通運輸、應急、水務等有關部門新增為成員單位,明確了議事規則和重點協商內容。同時,建立監督與反饋機制,對議定事項制定臺賬,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加強跟蹤督辦,顯著提升了屬地政府和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工作協調更加順暢,問題解決也更加及時。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協調昌江委員會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社區協調工作,力求解決資源保護和社區發展建設中出現的矛盾和分歧。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舉辦森林資源保護專項行動現場會、開展社區工作交流和社區宣傳,協商解決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建設和諧友好型社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協調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各社區協調委員會自成立以來,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關系,努力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發揮國家公園文化宣傳員、傳播者和引領者作用,促進社區居民了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資源和價值,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護和法律意識。
實踐證明,通過調整優化基層社區協調委員會架構,不僅提高了居民自治能力,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還培養提升了居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生活質量,居民滿意度得到大幅提升,“園”“地”融合發展不斷走深走實。
“一條心”謀事:提升民生福祉
如何將改善民生與國家公園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和民生課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堅持貫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發展導向,多措并舉增進民生福祉,讓綠色不僅成為看得見的高顏值,更轉化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時間回溯到2021年12月9日。
當天,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的菌菇大棚種植進入收尾工作,預計來年3月可以陸續迎來收成。時任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古海表示,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子,可不能讓村民們等閑過日子,要想法子鼓勵大家發展新產業,才能更好地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為助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2020年底,位于鸚哥嶺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原高峰村實施整村搬遷,全村118戶居民從偏遠的山區搬至距離白沙縣城4公里多的牙叉鎮新高峰村。
生態移民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舉措,在推進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生態移民搬遷中,開創了農村集體土地與農墾農場國有土地等價置換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互促”的新路徑。
置換后,農場國有土地登記變更為集體土地,集體土地登記變更為國有土地,原土地的使用性質不變。遷出地建設用地復墾為林地等農用地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按照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原則用于遷入地安置區建設,不再另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新高峰村依托資源優勢,不斷發展壯大林下經濟,將食用菌項目打造成了特色產業,在提高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村民的收入也有了穩步提升,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和美鄉村新路子。2023年,食用菌項目為村集體創收23.13萬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務工收入近55萬元。
3年來,海南逐步簡化優化園區內建設項目審查審批手續,為社區居民生產生活和民生保障提供便利。結合公益林直補、生態管護員選聘、示范社區建設等方式,多渠道增加社區居民收入,讓居民通過國家公園建設和保護而受益、獲利。
如今,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園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只增長到7群42只,新發現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等物種70余種,圓鼻巨蜥等原來罕見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又重現雨林。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高大偉:北京如何建設花園城市?
把首都建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詳細】
貴州黔東南:“三村”賽事帶熱鄉村游
運動場上奮力拼搏、觀眾席吶喊助威、歌舞表演特色足、現場氛圍接地氣……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近年來舉辦的“三村”文體賽事——“村超”“村BA”“村歌”中常見的場景【詳細】
南京:社區規劃師助力微更新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認為,項目通過“居民參與、需求為本、有序締造”的模式,將居民的聲音與專業設計相結合,重新塑造了社區改造的流程【詳細】
“公園里的莎士比亞”演藝市集在上海外灘啟動
該活動是黃浦區落實上海人民城市理念五周年系列活動的主場活動。古城公園北接外灘,南鄰豫園,地處上海老城廂城市腹地,以“古”與“新”的完美融合為設計理念,既保留了上海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通過園林展現現代生態與休閑愜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