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邁向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寫在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閉幕之際
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主會場。 記者 朱大勇 攝
今天,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圓滿落下帷幕。
從4月26日到10月28日,為期186天,成都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場具有“時代特征、國際水平、中國元素、成都特色”的高水平園藝盛會——
186天里,從“最美人間四月天”的暮春時節啟程,走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赤日盛夏,來到“草木搖落露為霜”的宜人深秋,草木榮華、各得其宜。
186天里,從“花開天府 美美與共”的開幕式,到各美其美的“1+4”會場,再到繽紛多彩的活動賽事……公園城市與世園盛會相得益彰,綻放無限魅力。
世園會是全球園林園藝行業最高級別的專業性國際博覽會。成都是繼1999年昆明、2011年西安后,中國西部第三個舉辦世園會的城市,這也是川渝地區首次舉辦最高規格的園林園藝盛會。
一幀幀珍貴記憶、一個個精彩瞬間、一幅幅美麗畫卷……回望成都世園會的申辦、籌辦、舉辦過程,成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始終秉持“綠色低碳、節約持續、共享包容”辦會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轉變,展現推門即享的公園綠地、綠色生態的休閑方式、業態多元的新消費場景,全景呈現“公園城市 美好人居”的詩意畫卷,探索未來城市的建設路徑,表達公園城市的營城初心,再一次生動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公園城市的世園之約
“本屆世園會非常棒,將整個世園會的水準帶到了新高度!”
4月26日,成都世園會開幕式當天,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萊昂納多·卡皮塔尼奧表示,“通過成都世園會看到了一個更多維度的中國,那就是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
時間倒回2020年9月30日,第72屆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秋季年會視頻會議上,AIPH全體委員通過表決,成都獲得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權。
在很多人看來,公園城市成都與世園會的牽手,可謂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成都,地處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坐擁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本底優勢,龍門山龍泉山兩山相望、岷江沱江兩水相依,成都擁有已記錄原生地天然生長的高等野生植物(維管束植物)3139種,多年來憑借川派盆景和花木編藝享譽世界,是中國第四大花卉產區。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殷殷囑托“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成都自此拉開了公園城市建設的序幕。
同樣在2018年,成都開始謀劃世園會申辦工作,決定申辦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對于成都,這樣一場高級別的園藝盛會,既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擴大國際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難得契機,更是展示公園城市創新實踐、彰顯公園城市獨特魅力的國際舞臺。
在經過線上匯報、實地考察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2021年1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向成都致函,正式批準成都舉辦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
從謀劃申辦到爭取支持、迎接考察、提交材料,再到申辦陳述與答疑、獲得正式批復……三年多的時間里,一次次調研、一次次座談、一次次調整,不僅親歷者們至今仍歷歷在目,也折射出成都對時代使命擔當有為、對發展機遇積極搶抓的奮進姿態。
綠色愿景照入現實
1999年,世園會首次來到中國,落戶昆明。25年后,世園會第二次選擇中國西南。
成都將以怎樣的方式把綠色發展的主基調貫穿始終,向世界呈現一場具有國際水準、彰顯中國特色、體現巴蜀風韻的園藝博覽盛會?
就像埋入土壤中的一粒種子,在2021年成都世園會各項籌備工作正式啟動之初,“綠色低碳、節約持續、共享包容”的辦會理念就作為問題的回答,被深深印刻在每個具體環節當中。
綠色低碳,是一個內外兼修的要求——
成都是歷屆世園會承辦城市中,首個編制出《低碳管理方案》的城市。
首次創新采用“一主四輔”會場建設格局,極大拓展成都世園會的在地“輻射半徑”。
從主題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綠色低碳”排在了本屆世園會三大原則的首位。
除了創下多個綠色“第一”,還有種種細節也展現著公園城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內在邏輯。
看選址,主會場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絳溪河生態綠廊中部,因地制宜保留原生地貌豐富性,堅持高地高建、低地低建,園內保護保留原生樹木(竹林)400余棵(叢),并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增加植物多樣性;看配套,郫都分會場會展中心配套民宿項目,采用了加拿大紅雪松、海蘆葦等綠色建材,在春天花樂園內,有川內首個全周期恒溫鮮花館,并提出“7℃鮮花”概念;看技術,新津分會場的天府農博園場館建設使用了綠色生態技術,夏日能營造出舒適的半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降低中庭周圍房間空調熱負荷,采光減少了人工照明……
這些也是近年來成都堅持將城市融入自然,在厚植綠色生態本底中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的一個切面。
節約持續,代表著要讓環保從理念變為行動——
世園會主展館旁,是湛藍澄澈的絳霞湖,其三面原生態地形、一面人工構筑堤壩,造就了“懸湖漱玉”瀑布景觀對自然落差的順勢而為。
“絳霞湖的建設是在兩級臺地地貌基礎上,依山就勢營造了上下兩湖,大幅節約了工程挖方。”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蔣勝銀介紹,湖中還構建了動植物水生態系統,讓湖水得以自行凈化。
不僅如此,透過建筑、能源、科普、器材等各個方面,成都世園會集中向世界展示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比如,以科技賦能環保,主會場1號門中央矗立的三片“花瓣”是隱藏的“雨水收集神器”,預計年收集雨水量約2500噸,可滿足園區2公頃綠地的日常澆灌用水;主展館采用分散空調和引入湖面新風等形式,其節約的能耗相當于30個普通家庭的空調年能耗量……
再如,讓可持續落地落實,溫江分會場的場館都是在原有建筑和設施上改建而成;邛崍分會場的龍門山生物多樣性博覽園運用了“低干擾開發+保護生態價值”“無界展陳+展示生物多樣性”的設計策略……
共享包容,讓“美美與共”有了具象化的呈現——
以李白《登錦城散花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為設計理念,錦云樓作為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的標志性建筑,站在樓上登高望遠之時,詩人筆下的古成都穿越時空,與繁華都市交匯出一段跨越千年的浪漫。
在中華園藝展區,上海園利用西式拱廊、斑駁的彈石路面組合成一個狹小的上海里弄、天井空間的意象;南京園里樓閣、水池、花境次第呈現,一石一木一花皆是江南園林特色……各地文化的濃縮與精華,共同編織出璀璨的中華文化。
在國際展園中,一園便是一國風光。法國蒙彼利埃市展園,模紋花壇、法式噴泉、法式長廊等元素散發著浪漫;英國伊麗莎白園,穿過花廊步入花園,仿佛走進田園牧歌生活。
“在當前世界面臨氣候變化等多種挑戰的背景下,成都世園會將使民眾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人們心中播下綠色的種子、綠色的愿景。”萊昂納多·卡皮塔尼奧說。
世園會,不只是園藝交流,在潤物細無聲處,有關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發展理念有了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而更深遠的意義是,國與國之間的友誼橋梁也在此期間自然搭建,交流與合作同時發生。
永不落幕的世園會
從春花盛開到金秋燦爛,186天的展會、3000多場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進姹紫嫣紅的美麗生境,共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唯美畫卷,共享生態文明發展的生動成果。
在“五一”、國慶期間,在各個節假日,成都世園會各個會場皆迎來參觀熱潮。中外游客在色彩繽紛、各具特色的展園中穿梭,在中西交融、文化藝術薈萃的“大舞臺”上發現美、感受美。
從設計、建設,到布展、開展……寒來暑往,一座座標志性建筑、一個個異國展園、一株株奇花異草,共同造就了這片世界園藝成果之地、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交融之所。
賞百花園、上生態課、觀全球景……人們更見證著成都如何以世園會為契機傳遞綠色發展理念,呈現一屆“時代特征、國際水平、中國元素、成都特色”的園林園藝盛會。
世園會期間,花卉園藝國際競賽、AOF國際花藝大師競賽、城市主題日特色活動、世園大使選拔、世園小記者探園、古樹名木藝術展、飛花令傳遞、非遺文化展示展演、夜游世園——除花卉園藝展覽展示外,成都世園會平均每天活動十余場,累計吸引近千萬人次前來參觀。
“天天有活動、周周有主題、月月有精彩”。跨越四海的觀眾走進園區,品鑒國內外的園藝精品,更是在不同園林藝術的交相輝映中,品味天府之國的獨特魅力。
正如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秘書長提姆·布萊爾克里夫所說,“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以通過成都世園會了解成都的綠色愿景,也能了解未來綠色城市的模樣。”
借助辦會契機打造農商文旅等多元融合的消費新場景,成為“煙火氣”“幸福感”的新表達。“綠色經濟”的放大效應,成為帶動發展的新動力。
以舉辦世園會為契機,成都也積極探索綠色低碳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不斷催生和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市場,吸引全球園藝愛好者持續將目光投向成都,充分釋放成都投資興業機遇。
例如,郫都區春天花樂園打造的全國花卉交易及產業指數發布平臺,為產業上中下游各個端口,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和信息支撐,這將助力郫都區2年內花卉產業銷售收入增長至30億元。
近年來,成都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快培育綠色低碳重點產業。2022年,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規模達到了約2500億元,產業規模居全國第四。2023年,成都綠色低碳產業規模進一步增長至2600億元。
一場盛會,除了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也會為城市發展留下鮮明“印記”。通過世界舞臺加速擁抱綠色發展,186天的短期展會,更將轉變為城市發展長期紅利。
早在成都世園會開幕前,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總規劃師黃聰就表示,哪怕世園會會場中的一個小建筑,都將在會后植入新的功能,實現園區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成都世園會閉幕后,主會場擬更名為“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作為城市公園向市民開放,積極爭取納入成都創建國家植物園申報范圍。依托開敞公共空間轉化為城市的重要公共活動載體,承載2025年世運廣場和部分非競賽項目,繼續保留成都世園會的大眾記憶,大力引進科技、文化、研學、商業等產業業態,為市民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和消費場景,持續展示公園城市營建成果。
票務方面,為讓更多市民共享舉辦世園會的幸福成果,本著開放辦園、利民惠民的原則,世園會閉幕后,主會場將總體采用開放式運營(免首道門票)與封閉式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個別主題場館及特色項目提供有償服務,如童夢世園、摩天輪、觀光電瓶車、智能伴游車等。
交通方面,主會場園內交通保留封閉式組織管理模式,以現有觀光電瓶車和智能伴游車為主,暫不開放社會車輛及其他交通工具進入;設電瓶車售票點3個、停靠站點10個、自助伴游車停放點5個。
園區外,將常態化設世園會園區環線公交線路,連接地鐵三岔站、天府國際機場、成都東部新區市民中心等重要交通場站和城市重點區域,并在主會場設1號門、2號門、瀑布酒店3個站點;世園中路(原絳溪四線)將保持封閉至2025年年底。
目前,成都世園會閉幕后運營管理籌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票務、交通物流、參觀服務、園區保潔等工作正在加緊構建新的工作機制,為閉幕后接續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保障世園會運營管理服務質量,以更高水平、更大熱情服務廣大游客。
世園會是園林藝術與城市的精彩對話,更是城市與產業的發展機遇。世園會主會場堅持營建一體,將積極促進世園會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人居價值、產業價值轉化,將短暫的展會變為城市發展的長期福利,實現世園價值全民共享,讓它真正成為一屆“永不落幕的園博盛宴”。四個分會場也將繼續依照自身特色融合農、商、文、旅要素培育打造市場主體和特色景區,讓世園會持續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盛會有時,余韻無窮。
成都世園會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城市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提升、環保節能低碳的生活理念等衍生價值,都將產生更持續的“后勁”。
綠色、生態、活力的理念,正融入城市公共空間,持續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指數,拼接成惠民的生動圖景。
世園會帶來的大規模、高強度和多元化的關注和參與,深化了人們對“公園城市 美好人居”的共識,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著對綠色生活、幸福家園的期許,讓我們一起從世園會出發,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成都,共同走向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迎國際生物圈保護區日 關注海岸帶文態空間
11月3日,我們將迎來第3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日”。中國于20世紀70年代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旨在綜合自然和社會學科的力量,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保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與智慧【詳細】
全國多地為冬游季“啟幕”
近日,全國多地進入“降溫模式”,一些地區出現降雪,“追暖”的游客日漸增多。同程旅行新增超過百條“取暖旅游”線路【詳細】
園冶杯參賽作品 | 麓湖W2悅溪樣板島
希望它是整個島嶼“自然之脊”的一部分:向上生長的杉林、自由蔓延的苔蘚、順勢而成的溪流,可降解的材料……所有的元素共同生成一處充滿生命力的、原始靜謐的苔林溪境。在一個“自然·原生”的場域里,喚醒與自然的共感【詳細】
建設國家公園體系守護萬物和諧共生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戰略舉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