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獲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北京成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近日在哥倫比亞卡利市召開。其間,在大會官方平行活動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來自全球81個國家的1200多名地方政府代表,共同展示和交流分享地方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行動與成效。在本次峰會上,北京獲評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從源頭引領生物多樣性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設自然保護地,守護重要生態空間;持續開展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開展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并應用于生態保護補償,不讓保護生態者吃虧;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在本次峰會上,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陳添向世界各國展示北京近年來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成效。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在國內各超大城市中,只有深圳市是第一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北京累計實地記錄生態系統群系136種、物種6895種;處于全球“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有確切記錄的野生鳥類達519種,超過全球的5%、全國的1/3。
北京近年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介紹,在持續開展造林綠化、自然保護地建設、濕地保護與修復等一系列措施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8%,公園綠地總數提升至1065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9平方米。正是綠色空間的不斷擴展,為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截至目前,北京已發現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12種,其中鳥類就達519種,位居G20國家首都第二位,同時還記錄了維管束植物2088種,生物多樣性水平持續提升,助力北京向“生物多樣性之都”邁進。
蝴蝶、蜻蜓給北京良好生態“投票”
從2020年以來,北京一直在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本底調查工作。2020年至2023年,北京已累計記錄136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沼澤與水生植被等,其中中心城區記錄到23種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通過持續的近自然生態修復和建設,山區和平原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7.07%、31.40%,濕地保護率超過82%,自然保護地占市域面積達到20%左右,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得到優化;累計實地調查記錄到的物種已達到6895種。
有一些動物或植物比較特殊,有它們在的地方,就預示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它們對好生態最有“投票權”。蝴蝶和蜻蜓就是這樣的生物。它們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強,對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健康、人類活動干擾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國內外常用的指示物種之一。
2023年本市在中心城區記錄到了24種蝴蝶和29種蜻蜓,光是在天壇公園就有13種蝴蝶,表明這里是蝴蝶在核心區最重要的棲息地。此外,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也記錄到了16種蝴蝶和24種蜻蜓,是中心城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朝陽公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地,都受到蝴蝶和蜻蜓的青睞。
“一樹一檔”開展區域內古樹名木體檢
對一些重點的動物和植物,北京更是“寵愛有加”。近年來,像褐馬雞、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野外種群的數量在北京不斷上升;震旦鴉雀、栗鳶、栗斑腹鹀以及叉唇無喙蘭、尖帽草等北京新記錄野生動植物也不斷涌現。為了保護好它們,市園林綠化局相繼發布了《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多次調整了《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開展了名錄式保護管理。
北京有一些非常獨特的動植物,像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等,對這些珍貴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北京實施了多項保護措施;北京建立專門機構,保護和繁育麋鹿,其種群數量已經從38頭擴繁到了3000多頭;還設立保護小區,照顧黑鸛、褐馬雞等重點保護鳥類。
另外,對遺傳種質資源的保護也不落下。北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區域內古樹名木全覆蓋體檢,形成“一樹一檔”體檢報告,積極探索開展古樹主題公園、古樹保護小區、古樹村莊等古樹名木及其生境整體保護新模式;北京已審(認)定林木良種及草品種447個,收集保存1.2萬余份種質資源,45種老北京果品、47種天然林木種質資源被納入重點保護;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北京,推動以蜂為首的資源昆蟲產業發展,建成蜜蜂良種繁育示范基地10處,種蜂場3處,遺傳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形成了良好局面。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香港最大海岸公園成立 加強保育中華白海豚
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11月1日宣布成立北大嶼海岸公園。此舉令香港受保護的海洋棲息地面積超過8500公頃,有助于加強保育中華白海豚,保護北大嶼水域的海洋環境及生態系統【詳細】
《中國研學旅游發展報告(2023—2024)》發布
無論是政府還是經營主體,都給予研學旅游高度關注,相關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產品和服務創新亮點紛呈。但現階段研學旅游還存在著“游而不學”“學而不游”“質價不符”等問題【詳細】
蘇州博物館的低碳轉型
位于江蘇蘇州的蘇州博物館本館,過去一直存在能耗高、運行費用高、碳排放高的問題。近年來,通過摸清碳排放“家底”、更新換代博物館設備、實施智慧管理,蘇州博物館本館著手打造運行碳中和博物館,實現綠色轉型【詳細】
古藺國際建筑設計競賽結果揭曉
澳大利亞IAPA的設計方案榮獲本次競賽的杰出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