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個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
近日,《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得國家批復,至此,全國22個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這標志著我國重點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藍圖已經繪就。
那么,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規劃什么?怎么規劃?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影響?
22個超大特大城市具體有哪些?
超大特大城市到底有哪些?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有22個超大特大城市。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7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蘇州15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1000萬,為特大城市。
規劃什么?怎么規劃?
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究竟規劃什么?它又是如何進行編制的呢?
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和整治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的安排,旨在推動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最終實現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和高效能治理。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謝海霞介紹,國土空間規劃為未來城市具體開發建設活動作出安排提供依據,它就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而且這個藍圖在規劃里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推動藍圖在空間上落實。
謝海霞表示,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對空間的需求進行統籌平衡。
“在這個邏輯下,我們就會先識別它的底線,最優質的耕地良田,永久基本農田在哪個區域,要保護下來,最重要的生態空間在哪,在規劃里劃定識別保護。還得識別未來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區域在哪,通過這一塊的引導發展,使這個地區未來經濟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謝海霞說。
國土空間規劃為何逐個批復?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22個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都獲得了國家批復通過,為什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一個個城市來批復進行?
據介紹,22個超大特大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底蘊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和格局特色。比如,武漢被定位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而蘇州則被定位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這種差異性,就要求每個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必須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設計,因地制宜地組織編制符合當地特色的規劃方案,實現精準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
謝海霞解釋稱,這些城市整體來說都是未來整個國家競爭力提升的一些重點的區域,但是每個城市它的差異也要在批復中明確出來,比如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集聚區內,在對外開放上面,會承擔一些更多的任務。像成都,是在成渝雙城經濟圈,要承擔一些西部經濟增長的效用。
此外,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逐個城市批復有助于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和監督。同時,各地也可以通過定期體檢和評估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及時優化調整規劃內容。
謝海霞表示,從全國一盤棋來考慮,通過一個個的批復,能夠針對這些地方的特點,將國家重大的戰略考量和要求傳導下去,而且是通過差別化精準化進行傳導。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能解決什么問題?
超大特大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地位非常重要,城市規模都比較大,人口、交通、資本、技術等要素高度聚集,因此面臨的治理問題也更多。那么,超大特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出臺后,都能解決什么問題呢?來看專家分析。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杜寶東表示,超大特大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核心還是要解決一個超特大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問題。
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的城鎮化正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要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的內涵,首先就要解決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安全問題,比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運行安全以及城市防洪排澇、極端氣象災害、地震等各類風險的防控,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底線。
同時,要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就要著重解決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和供給不適應之間的矛盾問題,需要在規劃中通過空間的優化、基礎設施的配置,來提升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超特大城市的治理里面更需要體現的是系統思維,避免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杜寶東表示,面對未來的競爭和一些新的發展要求,尤其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超特大城市在發揮動力源和新引擎作用上,可能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和更大的作為。
此外,當今的國際競爭,更多地表現為城市群、都市圈以及超特大城市之間的競爭,因此規劃還必須要具備前瞻性、戰略性和開放性。因此,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高度關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著力解決的是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如大城市各類資源過度集中,城市群、都市圈內部城市聯動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等。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那么,它們的總體規劃獲批后,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么影響?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批復以及后續的實施,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積極影響。
首先,規劃更加關注城市安全底線,尤其在應對未來氣候災害方面,提高了預測監測設施的布局水平,將更有效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其次,隨著交通布局的優化、城市生活圈的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城市品質會得到全面提升,百姓出行便捷性、生活宜居性會都顯著增強。
謝海霞表示,統籌考慮老百姓們最關心的醫療、教育、文化、體育這些設施布局,通過城鄉生活圈來健全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可達性和便捷性。
這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還有個顯著的亮點是:超大特大城市正在從“單打獨斗”,走向“區域協同”。深圳提出“一核多心網絡化”格局,將12個功能中心與深汕合作區聯動,武漢“一主四副”空間布局,推動光谷、車谷等副城承接主城功能疏解。
“這些調整將進一步激活城市發展的潛力和經濟發展的動力,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包括就業機會增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杜寶東說。
此外,專家還表示,本輪國土空間規劃中關于國土空間監測評估預警信息平臺的建設,將為推動智慧治理、精細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特別是隨著各地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場景的布局和建設,未來政府管理流程也會進一步優化,服務百姓生活的便利性會進一步增強。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自然保護區,如何實現高水平保護?
目前,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云南現有2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如何實現高水平保護,如何找到更好的綠色發展路徑【詳細】
北京:今年計劃新增綠道1000公里
過去十年,圍繞中心城區、重點城鎮和主要河流,北京建成了城市綠道1515公里、濱水綠道300公里,實現了200余處公園、景區及多姿多彩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串聯【詳細】
蘇州園林,何以展現生態意境?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巧妙地將生態景觀與人文藝術融為一體。打造具有自凈能力的生態系統、注重園林生態留白、將園林融入人們日常生活……蘇州園林的營造設計和日常維護都體現著生態智慧,古老的蘇州園林正欣欣向榮,迸發著蓬勃的朝氣【詳細】
北京已有公園1100個 三分之二無界融通
2024年,全市共新建休閑公園及城市森林15處、口袋公園小微綠地50處,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很多公園拆掉圍欄和圍墻,讓風景融入城市,目前全市三分之二公園實現無界融通。市民也紛紛當起園丁,自發在小區、陽臺栽花種草,2024年建成社區微花園30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