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飚委員:技術賦能全民共享,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性實踐,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路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原黨委副書記陳建飚持續圍繞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原黨委副書記陳建飚。受訪者供圖
2021年,我國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2022年底發布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提出,到2035年在全國建設49個國家公園,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體現了我國對于推動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通過深入調研,陳建飚發現,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通過功能區劃、生態補償、社區參與等途徑,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規劃建設,促進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基礎。“在國家公園范圍內開展特許經營活動,不僅是經濟發展手段,更是一種保護方式。”陳建飚建議,完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特許經營監管和收益分配機制,確保多方獲得合理回報;同時,通過定向支持與國家公園相關的生態友好型產業、改善國家公園周邊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等手段,協同提升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與社會福祉。
社區協同發展方面,陳建飚建議,建立統一的中國國家公園標志,提升農業、休閑旅游、加工制造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空間和產品價值,進而促進周邊社區和更大范圍區域的經濟增長,激勵原住民、周邊社區、行業企業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并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合理收益,實現國家公園與社區共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與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同頻共振,是我國國家公園建設重要的時代背景。“目前已設立和正在創建的國家公園都在持續推進監測體系建設。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特別是AI大模型、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對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監測保護、管理提升、科研和宣教各方面都大有助益。”基于持續調研,陳建飚建議,及時修訂有關技術標準,動態調整、升級國家感知系統,實現從智能化向智慧化提升。
此外,為加快推動國家公園建設,陳建飚建議,從優化國家公園設立程序、推進《國家公園法》立法進程、設立臨時性專項資金給予地方補助等方面,保障創建任務高質量推進。
2024年以來,廣東重點打造“三園兩中心一示范”,高質量推動嶺南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首批國家公園在管理機構設置模式、功能區范圍劃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矛盾調處機制等方面的探索實踐,也為廣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陳建飚說。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城市更新,不為“更新”而更新
城市更新,絕非僅僅是對城市面貌的簡單翻新【詳細】
2000年前建成小區全部納入城市更新
城中村改造,現在范圍已經擴大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詳細】
溫州園博會34個城市展園已確定 將推進方案設計
省內招展方面,包含溫州“甌越園”在內的11個省內城市展園均已啟動方案設計。2月19日,浙江省建設廳組織專家對各展園方案進行評審。其中溫州“甌越園”作為核心展園,面積達12500平方米,總投資約3700萬元,將充分展現甌越文化特色【詳細】
全國園林綠化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全國園林綠化工作座談會3月7日在廣州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主辦,匯聚全國各省級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處室負責同志、行業學會協會負責人、廣州市園林綠化行業主管部門代表等80余人【詳細】